崔广立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需要更加关注的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已经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调研统计数据表明,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用乐观。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心理辅导干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心理辅导干预的适切性,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 辅导干预
本文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归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干预方案的行动策略。
1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笔者在借鉴一些问卷的基础上,自编了《留守儿童心理现状问卷》,对河南省32所农村中小学校的1258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8份,回收问卷1258份,有效问卷1250份。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版本对12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统计为:小学生占63.7%,初中生占19.8%,高中生占16.5%;男生占48.6%,女性占51.4%。
1.1性格孤僻,少言寡语
留守儿童的性格整体上比较孤僻,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悲观。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经常感到烦躁的占47.6%,闷闷不乐的占38%,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占21.5%,经常觉得孤独的占42.7%。
许多留守儿童少言寡语。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的生活环境中,许多留守儿童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合群。他们往往会把心理话埋在心里,长期的压抑使他们表情冷漠,没有热情。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等言行。
1.2学习兴趣不高, 生活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不想学习的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占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占64.4%,没完成作业的占54.8%,成绩下降的占83.2%。
由于生活缺乏照顾,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良,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18.2%的儿童坐姿不正确,15.9%的儿童拿笔姿势不正确,16.7%的儿童饭前不洗手,20.1%的儿童随地吐痰,18.5%的儿童乱扔垃圾,16.9%的儿童衣着不整。
1.3人生价值观不正,行为偏差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辛苦挣钱,部分留守儿童对金钱、权力等社会现象存在着误解的情况。调研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占11.2%,赞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的占27.3%;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的占55.0%,赞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的占39.3%。
由于缺乏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散漫,举止不当,甚至误入歧途。调研数据显示,经常迟到、早退、逃学、作业不完成的占32.3%,经常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的占15.3%,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的占9.5%,小偷小摸、有偷盗行为的占6.2%。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
2.1家庭心理辅导干预不足
隔代监护困难重重。调研数据显示,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占57.1%,父母同时外出的学生占42.9%。由于父母同时外出,因此,部分留守儿童为隔代监护。其中的79.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2%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5%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年事已高,体力、精力和教育经验都不能胜任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临时监护人也大多局限于让学生吃饱穿暖,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心理教育等工作。由于管教不力,无形中使留守儿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放任自流,任意发展。
心理辅导时间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在留守儿童中,16.1%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6%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9%表示不定时联系,43.4%的很少联系。农民工家长与城市儿童父母一样对孩子抱着较高的教育期望,然而,农民工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相对较少。农民工家长工作辛苦、繁忙,双体日乃至节假日也大多在务工、加班赶工,很多人不能过问孩子的日常学习,更是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痛苦。
2.2学校心理辅导干预不足
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当下,许多農村中小学校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片面强调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素质教育在一些中小学难以推行,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
心理辅导师缺乏,心理咨询少。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发达的农村边远地区,许多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水平十分有限,教学理念比较滞后。许多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没有开展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由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严重缺乏,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活动,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
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情感投入不足。由于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不科学,许多学校的教师考核标准偏重学生成绩。一些学科教师往往关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经常忽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教师的轻视、歧视,甚至体罚。
2.3社区心理辅导干预缺失
社区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一些地方政府专门拨付了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不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的物力、财力十分有限。有些留守儿童社区教育虽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儿童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然而少书籍、少器材、少设备,更少指导教师。
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单一。在许多地方,实际开展儿童心理教育指导工作的只有学校,社区开展很少,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基本没有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学校指导形式基本以家长会为主,家访、亲子活动、家教热线等形式运用不多。
2.4社会环境需要净化
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留守儿童辨别能力差。一些电视、电影、影碟、书刊等媒体也有不少暴力、色情、庸俗的内容。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留守儿童的吸引力不小。个别儿童为了上网吧而染上偷钱的恶习。一些管理部门对娱乐场所疏于管理,也是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不良的一个因素。
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干预的行动建议
3.1家长心理辅导干预的行动建议
家长务工的方式应改变,让儿童留守不是好的策略。农民工家长双双外出务工,而让子女单独留守,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让孩子跟着在务工城市上学,这样便于管教孩子和辅导孩子学习。如果父母一人外出务工,一人留在家里务农照顾孩子,则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能够得到较好的照顾。做为家长,应负担起孩子的教育义务和心理成长的引路责任。
经常联系沟通,加强情感交流。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和孩子必须分开生活。父母要注意经常联系,保持感情沟通。家庭亲情的维持,需要关爱,需要交流,需要无间隙的理解。父母应和孩子在联系时间和机会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不能长时间不联系、不沟通。父母在交流内容上,不能只局限于生活和学习,而应关心孩子的情感、思想,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父母在沟通方式上,不能只局限于电话联系,微信、QQ、电脑、手机,书信等方式应综合运用。
引导儿童理解父母,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一定要让孩子理解。一些儿童因不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意义而产生怨恨心理。因此,父母一定应讲清楚外出务工的必要性、意义,讲清楚外出务工的辛苦和艰辛,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生活不容易。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才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认真学习。
3.2学校心理辅导干预的行动建议
消除歧视,落实教育平等权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有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教师应坚持人人平等的学生观,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尊严和个性,不轻视、歧视和贬低他们。教师应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处境,应结合他们的个性给与适当的照顾、关心和支持。教师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问题,并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的教育措施应照顾到留守儿童的这些不同,多一些细心,少一点粗心,多一点调整,少一点统一。一般来说,尽量把作业在课堂上完成,或者放学后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做完作业再回家。个别留守儿童基础差,跟不上学习节奏,可以安排补课等,让学生成绩赶上去。个别留守儿童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可以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和拥抱,可以安排容易点的活动让孩子感觉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鼓励各类儿童共同交往和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和谐、团结、平等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儿童的成长需要健康的人际环境和交往,留守儿童走出自我、融入生活,意义重大。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可以采用一般儿童和留守儿童结对、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结对、学科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根据留守儿童大都能吃苦、能耐劳的特点,安排他们参加足球等兴趣小组,安排他们参加拔河、接力等体育活动。
3.3社区心理辅导干预的行动建议
发展社区教育,服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目前很多农村社区都有居民活动室,可以在活动室内开辟儿童学习和交流的活动专区和活动空间,提供一些儿童需要的图书资料、體育活动设施等,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完成和巩固功课,可以免费上网,可以免费读书和参加各类棋艺活动。有的社区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辅导服务,建立英语、绘画、书法、音乐、体育等各类课外兴趣小组,努力让放学后的“失管时间”变为“幸福时间”。
妇联组织应发挥重要职责。当地妇联应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利益维护、教育引导工作中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辅。要组织社区、企业和事业单位,共同维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3.4政府应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干预工作
实施休假制度,鼓励亲子团聚。我国有休假制度、节假日制度,当下应制定实施细则,以加强制度的落地到位。农民工家长和子女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常回家看看是他们共同的想法。父母应定期、不定期地回家和孩子团聚,或者让孩子假期期间到城市团聚。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经济生产方式应发生重大变革。经济活动不能只发生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全国同步发展、各地和谐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工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劳动经验、市场知识和资本基础。(下转第57页)(上接第54页)其中,一部分农民工愿意回到家乡去创业就业。政府应完善各类财政、金融、税收、信息、市场等具体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这样,国家发展有后劲,农民工也能照顾子女。
加强农村学校基础条件建设,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农村学校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应得到倾斜发展。国家应拿出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建设,配备数量足够的师资,心理教师、生活教师和文体教师应按比例配足。寄宿制学校可以保障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娱乐条件,国家应给与更大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使之成为接纳留守儿童的重要补充。
净化社会环境,清除社会污染。地方有关部门应不定期整治网吧、游戏厅、KTV等文化娱乐场所,有效防范未成年学生出入这些娱乐场所。地方有关部门应加强社会无业、失业人员的管理,防范社会闲散人员出入中小学校,打击欺负儿童的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 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76-80.
[3] 赵鹏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的探究[J].校园心理,2010(5):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