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晔 李 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0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求是人类第二大生存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也是满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其它需求的基础[1]。高校的安全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我国于1992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2012年国内学者对1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2],安全教育大多只作为安全管理的补充,在新生入学、节假日前或安全形势严峻时临时开展,系统性和长效性不足。
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决策部署,确定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等18个学科项目分别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本文旨在通过以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校安全教育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为高校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部分高校及其安全教育工作相关人员、学生,了解各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问卷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首先,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在某高校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情况对问卷进行修订,完善各条目的内容表述和选项设置。随后,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正式调查,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现场回收。使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通过两次录入比对的方式保证准确性,使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从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3所部属高校中随机抽取2所(分别用B1、B2表示),从入选的4所省属高校中随机抽取2所(分别用S1、S2表示);从入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4所省属高校中随机抽取2所(分别用K1、K2表示)。从上述6所高校中每所随机抽取100名本科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50名,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600 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82份,有效率97%;6所高校有效问卷数量分别为96、99、93、99、97、98份。
(1)获取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该条目为多选题)
选择“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有437人(占75.1%),“互联网”410人(70.4%),“家人、朋友”371人(63.7%),“学校教师”311人(53.4%),“其它”83人(14.3%)。
(2)对学习安全知识重要性的评价
选择“非常重要”的有250人(占43.0%),“比较重要”242人(41.6%),“一般”78人(13.4%),“不太重要”12人(2.1%),“完全不重要”0人。对3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非常重要”计5分,“比较重要”计4分,“一般”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完全不重要”计1分,结果见表1。由于P<0.05,可以认为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学习安全知识重要性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间的比较可知,B1B2组最高,K1K2组次之,S1S2组排第三。
(3)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
选择“非常关注”的有39人(占6.7%),“比较关注”195人(33.5%),“一般”267人(45.9%),“较少关注”71人(12.2%),“完全不关注”10人(1.7%)。对3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非常关注”计5分,“比较关注”计4分,“一般”计3分,“较少关注”计2分,“完全不关注”计1分,结果见表1。由于P>0.05,可以认为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 不同组学生对学习安全知识重要性评价、对突发事件关注程度的比较
(4)对所在班级男生、女生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价
对男生的评价:选择“非常了解”的有27人(占4.6%),“比较了解”193人(33.2%),“一般”308人(52.9%),“较少了解”45人(7.7%),“完全不了解”9人(1.5%)。对女生的评价:选择“非常了解”的有18人(占3.1%),“比较了解”136人(23.4%),“一般”346人(59.5%),“了解较少”69人(11.9%),“完全不了解”13人(2.2%)。对3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非常了解”计5分,“比较了解”计4分,“一般”计3分,“较少了解”计2分,“完全不了解”计1分,结果见表2。由于两项统计的P 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两项统计中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男生、女生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价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将受访学生对男生、女生的评价结果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得到Z=-4.404,P=0.000。由于P <0.05,可以认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受访学生认为男生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女生。
(1)对所在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活动频率的评价
选择“经常有”的有48人(占8.2%),“偶尔有”246人(42.3%),“很少”220人(37.8%),“趋近于0但有”68人(11.7%)。对不同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经常有”计4分,“偶尔有”计3分,“很少”计2分,“接近0但有”计1分,结果见表3。由于P <0.05,可以认为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频率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2)对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应急演练必要性的认识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方面:选择“有必要”的有398人(占68.4%),“无所谓”125人(21.5%),“没有必要”59人(10.1%)。组织应急演练方面:选择“有必要”的有463人(占79.6%),“无所谓”94人(16.2%),“没有必要”25人(4.3%)。对3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有必要”计3分,“无所谓”计2分,“没有必要”计1分,结果见表4。由于P均小于0.05,可以认为两项统计中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间的比较可知B1B2组认为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最大,S1S2组次之,K1K2组排第三; B1B2组认为学校组织应急演练的必要性最大,K1K2组次之,S1S2组排第三。
表2 不同组学生对男生、女生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了解程度评价的比较
表3 不同组学生对所在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活动频率评价的比较
表4 不同组学生对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应急演练必要性认识的比较
(3)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中比较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该条目为多选题)
选择“讲座、论坛或报告会”的有415人(占71.3%),“主题班会”305人(52.4%),“参观展览”284人(48.8%),“知识竞赛”266人(45.7%),“演讲比赛或征文活动”145人(24.9%),“其它”105人(18.0%)。
(4)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功能的评价
选择“非常大”的有115人(占19.8%),“比较大”241人(41.4%),“一般”171人(29.4%),“比较小”43人(7.4%),“非常小”12人(2.1%)。对不同组高校之间的数据进行多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非常大”计5分,“比较大”计4分,“一般”计3分,“比较小”计2分,“非常小”计1分,结果见表5。由于P<0.05,可以认为3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受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功能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间的比较可知BIB2组高于S1S2组和K1K2组。
表5 不同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功能的评价比较
安全教育尚未全面纳入高校课程教育并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部分高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或活动的频率较低,受访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经常有”组织安全教育活动的比例低于10%,“很少”或“趋近于0但有”占将近50%。各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事后教育的方式进行危机干预,没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功能,且对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方案[4]。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大,超过1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为“一般”或“不太重要”,在S1S2组达到21.4%。
从文献研究和对部分高校实地走访的情况看,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大多局限于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基础内容,对于文化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内容则较少涉及。安全防患技能训练、紧急避险等实践教学内容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传授而普及程度不够。受访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男生、女生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非常了解”的不足5%,“完全不了解”的占2%左右,该结果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和女大学生校外遇害案件,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依托保卫部门,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发放自学教材、举办讲座、组织演习等方式,渠道相对单一。运用新媒体开展安全教育有待加强,受访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安全资讯的比例较传统媒体低约5%。学校在突发事件宣教中所发挥的功能亟需进一步强化,只有50%左右的受访学生是从学校教师获取安全知识。受访学生对讲座、论坛等第二课堂教育形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学校应加大开展这类活动的力度。
受访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高,低于10%的受访学生“非常关注”,将近15%表示“较少关注”或“完全不关注”。超过30%的受访学生对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持“无所谓”或“没有必要”的消极态度,在K1K2组达到37.9%;超过20%的受访学生对学校组织应急演练的必要性持“无所谓”或“没有必要”的消极态度,在S1S2组达到32.8%。高校应当在学生中加大对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和应急演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并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建立健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安全教育全程化机制
平安校园的建设情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运用和全面检验,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受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功能持肯定的态度,选择“非常大”或“比较大”的超过60%,在B1B2组达到68.2%,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持之以恒抓好[5],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最大程度的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
(2)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将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将落实全员育人作为制度要求,形成工作合力[6]。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研究,鼓励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并推广,建立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良性互动以提高队伍工作水平的机制。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安全教育活动
教育部2016年12月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应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推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调动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群体和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学生个体参加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掌握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安全[7]。重视搭建和畅通学生向学校反映意见的渠道,通过开展座谈会,实行学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接待日或是设置班级信息员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和依法依规解决学生的诉求,将校园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以时事热点内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发挥社会热点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和导向作用,开展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教育[8],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特别是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消除负面影响,并及时向学生通报新的治安警情,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对突发事件警惕性。
(2)重视法制教育
将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9],例如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求职安全、职业安全等,增强守法自律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邀请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开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恋爱、择业、挫折承受与应对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并注重突发公共事件后学生心理素质的恢复和重建[10]。
(1)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教育模式
以安全教育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为提升,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育人功能,其它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安全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各高校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内容,综合性院校可在管理、心理、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专业类院校例如医药院校可在急诊、外科、护理等相关课程中融入应急处置的有关知识[11]。在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制作播放模拟视频,使学生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境和掌握应急处置知识及技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风险防范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运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
在校园网主页开设安全教育专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电子微博、App应用软件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开辟安全教育的新阵地,定期推送最新的安全资讯和在敏感时期、节假日前发出温馨提示。搭建高校间的安全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可囊括案例的回顾、分析、总结和启示,应急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的资料汇编,实现资源共享,尽可能地避免同类或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建立学生安全教育档案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信息库,重点关注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不健康、曾有违法违纪行为或存在违法违纪倾向、接受校外不明项目资金资助的学生、在校外从事兼职的学生、患有先天性或慢性病等特异体质的学生。要及时做好数据的更新,定期与这部分学生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以有效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避免由于存在管理盲点而引发安全事故[12]。
(1)遵循科学的评价原则
首先,在观点上必须正确、在导向上必须鲜明,要能够切实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遵循。其次,要建立教师、同行、专家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评价制度。再者,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长期与短期评价相统一,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真正实现以学评教,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
(2)设置客观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以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特别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效、教学影响等方面,例如在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行考核,达到安全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3)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要做好评价效果的运用,组织评价结果优秀的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帮助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寻找原因和制订改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全校的安全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应通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履行好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
[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2] 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137-139.
[4] 宁羚妤.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6(27):230-231.
[5] 王彩虹,任守剑,张波.安全教育“全程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6):83-86.
[6] 窦书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6(12):51-53.
[7] 马振超.从女大学生失联看当前大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29-33.
[8] 吴发水.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32-133.
[9] 龚兵.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2):116-118.
[10] 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思考:访谈证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3):114-116.
[11] 陈晔,李强.大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等10所高校为例[J].中医教育,2016(6):11-14.
[12] 陈 晔.对高校建立学生安全档案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13(26):89-90.
[13] 姜长宝,任俊霞,魏红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优化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 2016(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