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2017-03-13 02:23张恩铭王安利
关键词:康复运动专业

张恩铭 王安利 矫 玮 苍 海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北京 100084)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两大领域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运动康复专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作为新兴专业,随着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如何有效保证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了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作为国内首批建立运动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其应用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把手,也可为其他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一、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这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明确了六方面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3]中再次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此外,为支持康复事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增设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从具体的制度层面为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在多项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工作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在系列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与人才不足的矛盾成为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要求[4]:三级、二级医院应设一定规模的康复病床(康复医生0.25人/床、康复治疗师0.5人/床)。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三级医院2080家,二级医院7290家[5],按标准要求应配备的康复治疗师超过30万人。除此之外,国内大量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各类私立康复中心对康复相关人才呈现旺盛需求。然而,从我国康复相关专业总体情况看来,主要由康复治疗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为市场提供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工作。运动康复专业相比康复治疗专业开办较晚,开办学校相对较少,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人才缺口巨大。而该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层次从高职、大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不相同,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在国内也尚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如何加快并高质量地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要的运动康复专门人才成为各类教育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二、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为满足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体育大学主动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根据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实际需要,发挥学校在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学领域学科及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经过充分论证,于2004年9月向国家教育部递交论证报告,增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并于2005年正式开始招生,并以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班的形式开始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我校开办至今已培养了11届共600余名毕业生。近年来,国内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全国现已有包括体育、医学、师范及综合类共60所各类高等院校开办了该专业[6-8](见表1)。从国内各高校开设该专业的情况来看,呈现以下特点:体育院校普遍起步较早;近几年来,运动康复专业成为包括中医院校等医学院校专业发展的新热点;包括医学及师范院校等在内的非体育高等院校普遍将该专业设立在体育部系之下进行建设;从学位授予上来看,除少数师范院校授予教育学外,大部分均授予理学学位,这为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医疗机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在校生的培养过程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基本情况。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办学基本条件、师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及内涵进行了调整。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培养目标与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与条件、培养过程、教学质量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学生学习效果、社会及行业评价8个方面进行评价。

1.培养目标与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关系到办学定位的问题,而培养方案与目标的契合度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学校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肩负着回应竞技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重大需求的社会责任。为更好的为竞技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事业服务,专业的建设必须坚持培育临床康复与运动训练结合的学科特色和教育理念。而作为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体育院校,在发展初期并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的情况下,主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本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确立了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知识体系,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和运动伤害防护技能,能够在体育科研院所、运动队、医院、社区、学校及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防护、肌肉骨骼损伤康复、慢性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

表1 截止2016年全国开设运动康复专业高等院校基本情况

2005 玉林师范学院;2011 河北师范大学;201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鞍山师范学院;2014 哈尔滨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2015 合肥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2016 安庆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师范类(11所)2012 大连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大学;2013 绍兴文理学院;2014 苏州大学、济宁学院、重庆文理学院;2015 山西大同大学、大连大学;2016 亳州学院、郑州工商学院、贺州学院综合类 (11所)

为实习该目标,2007年和2012年我校两次对培养方案及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考察和综合了国外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和运动防护(Athletic Training,AT)这两个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9][10],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参照国际物理治疗联盟(World Confederationfor Physical Therapy,WCPT)的教育标准对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并按照体育院校的特色设置了物理治疗和运动防护两个方向的选修课程,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方向性保障。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使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主导型课程得到充分扩展;专业见习和临床实习等实践教学学时得到大幅度增加,临床实习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此外,在“立足体育、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学校在制订全国首个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期便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11]。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中,办学特色是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康复治疗与体能训练的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体育大学的术科优势为学科发展增添力量。国内各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因地域环境、历史沿革、资源投入、学生来源等因素的差异,在办学中是否立足实际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是进行质量评价的首要问题。

2.师资队伍

运动康复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主要从教师基本结构和数量、教学水平、师德风范、教学投入、教师培养与发展5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师基本结构和数量

除基础课程的教师外,我校在运动康复专业方向上有专职教师21人,实操教师5人。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中100%为博士研究生,70%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承担专业方向课的教师中有12名教师通过了国际物理治疗联盟(WCPT)师资认证的网络课程考核。除本校教师外,我系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吸纳了10余所北京地区顶尖的临床实习医院康复科及国家队近100余名优秀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作为学生带习指导教师,按1:1师生比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培养。

(2)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及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其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学校的教学评教成绩为重要参考。以2014-2015年度校内教学评教情况为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运动康复教研室和体能训练教研室分别排在学科教研室和术科教研室的第2位和第3位。此外,两名专业教师还先后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一名专业教师获得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称号。

(3)师德风范

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学校制定和实施有力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措施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而专业教师在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则是专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此认识上,我校运动康复专业师德师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普遍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其中,多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锋”和“北京体育大学师德先锋”。

(4)教学投入

高职称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投入的重要体现。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为:以2014-2015学年为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15门次,占总门次数的27.78%;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28门次,占总门次数的51.85%。

此外,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是教学投入的另一个方面。学校大力推动运动康复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组织教师申报体育总局和学校的各类教改课题,其中《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医学〉建设及教学网络化探索实践》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级教改课题中,运动康复专业平均每年有2项以上课题立项。

(5)教师培养与发展

教师的培养和实现自我的发展是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我校重视教师业务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并在学校和院系层面制订了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的资助办法,部署专项资金重点资助该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交流。在承担该专业主要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中9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多名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其中2013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校内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学科组一、二等奖;2013年获得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2013年青年教师参加“首届全国运动防护师技能大赛”,代表体育总局参赛获团体一等奖。

专业教师在行业协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在以学校为平台的学术活动中教师的个人发展。我校有2名教师在全国运动防护专委会中担任常委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职务;有4名教师在全国康复教育学组委员会中任职。

3.教学资源及条件

对教学资源及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和社会资源共建情况等。

(1)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专业建设经费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经过211工程三期项目等专项资金在基础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截止2015年9月30日,为运动康复专业教学、科研和训练服务的仪器设备资产为1236.15万元。此外,以2014年为例,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为56.75万元,实习支出经费为10.95万元,学生活动支出经费为8.77万元。除上述学校固定拨付的办学资金外,作为“北京市运动康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运动康复专业每年还获多项省部级专项资金资助;在海外师资的引进方面还获得国家111引智计划的资助。

此外,我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2015年与美国慕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计划3年提供100万人民币的力度资助本专业运动防护课程的实操教学。充足的资金支持及合理的运用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供了保障。

(2)专业教学设施建设

通过近10年的重点建设,运动康复专业现有的教学设施已完全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除基本的教学设施外,目前我校建成5个运动康复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物理治疗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基础实验室、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竞赛训练处。每年可容纳的本科学生数为174人,五个实习基地在2014-2015学年度承担的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项目总数为774项。高质量地保障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此外,我校已获批“北京市运动康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学设施,提升培养质量。

(3)社会资源共建情况

对本专业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和运动队两大领域。经过10年来的建设,特别是运动康复系建立过后,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北京市多家顶尖的医疗机构和多支国家队进行合作,实习基地已经扩充到10余家。其中不仅包括了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等北京地区一流的临床教学机构,还包括了北京市德尔康尼医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等一批与本专业特色密切相关的奥运会定点保障医院。基地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学生实习的条件。以2015年本科生的实习培养工作为例,具体实习单位及安排见表2。

表2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2015年本科实习单位及人数情况汇总

4.培养过程

对培养过程的评价主要考察课程执行和建设情况、教材选用和建设情况、授课模式、学风建设及本科生导师制等情况。

(1)课程执行和建设情况

按照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运动康复专业实际开设专业课54门次,全部按教学培养方案的课程规划执行,执行率98%。

同时,学校注重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截止2015年,运动康复专业已培育出4门次精品课程:《运动医学》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又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此外,《运动损伤学》、《贴扎术》、《运动处方》等3门核心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运动按摩》、《肌肉骨骼康复》作为校级精品网络课程进行建设。

(2)教材选用和建设情况

由于是新兴专业,运动康复专业教材大部分借用康复治疗学的相关教材,针对性较差。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已完成了《运动康复技术学》专业教材的出版,此外还编译《易化牵伸术》等国外著作作为参考教材使用。目前,在我校的牵头下,已开始《肌肉骨骼损伤康复》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3)授课模式

在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1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各小组围绕设计的问题,进行真实病例的病史采集及康复评定后分组讨论及结果汇报,教师引导发言并总结。然而,目前在国内开展PBL教学常存在课时不够,教室、师资不足等困难而难以有效开展[13]。在我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均采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收效较好。此外,本专业核心课程通常为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在实施中已建成固定的集体备课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4)学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将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为此,定期召开本科生和教师共同参加的学风建设工作会议,强化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学风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组织系内专业技能竞赛,激励学生主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互选制,并开始尝试双师制的模式指导本科论文工作。在校教师与临床带习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贴近专业切实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在本科论文的选题中,不再局限于实验研究,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开展临床观察研究。

5.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细化对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我校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

图1 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示意图

(2)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我校在院系层面建立了以系领导加学术委员会专家为成员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质量的各环节管理;教研室建立了以主任和书记为教研室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教研室教学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系教务员及各教研室教学秘书负责协调和督促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除接受学校专家教学督导外,院系组建了以本系教授为主体,校外同行专家为补充的不同学组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在教学督导队伍中,还根据实际需要选取部分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效果评价,以多角度、专业化开展督导工作。

(3)质量监控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目标制定包括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每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多门课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三个层次。总目标由系学术委员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制订实施,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由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需要微调的内容,由主讲教师报教研室教学组长负责审核协调统筹,并接受教学督导员的随堂检查。

在课程的管理制度中,建立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建设,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估等制度。其中,在课程的设置中,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校内外及国内外专家座谈,对前期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调研。在课程建设中,按照教学需要邀请了国内外高校及医疗机构专家以专题形式来校授课,拓展前沿内容;鼓励教师在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必要情况下教研室可利用日常经费按情况资助相关研究。在课程管理中,教学组实行教学组长负责制,教学组长对该教学组的教学工作负有全权责任。康复专业主干课程的每位主讲教师应认真备课,所讲章节的教案(含电子稿)和教学幻灯片要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要求编写,课后及时交科室教学秘书归档。在课程评估中,每学期由教研室组织对主干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合学校评估结果意见,对课程进行完善和调整。

在师资管理制度中,坚持主讲教师试讲制度,每位新任课教师和老教师讲新课均要在教研室进行试讲,由高年资教授直接指导培训。此外,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应积极参加本系各项学术活动;外出培训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培训成果,定期在教研室进行报告讨论分享。教研室实操教师除保障实验室日程工作外,要按照课程需要协助参与专业课程实操课的教学工作,以充分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除接受学校教学检查和督导工作外,各教研室坚持科室领导或教授听课制度,由本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检查并给出意见。此外,学校邀请校外临床实习基地临床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来校参加研讨,并参与督导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学,结合临床要求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6.激励和约束机制

近几年来,社会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而围绕该行业的各类社会及行业资金成为该专业潜在的发展助力。除每年按财政预算拨付给该专业的各项建设经费外,在院系层面制订了《运动康复实验教学中心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利用北京体育大学科技中心为依托,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吸收社会及行业资金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以2015年为例,在该专业方向上有5名教师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服务项目资助,8名教师获得校自主课题资助,15名本科生分别获国家级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资助。在激励师生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为保证日常教学质量,还出台专门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应遵守的纪律和具体要求。

7.学生学习效果

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最能得到体现。2012年我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参加“首届全国运动康复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多项单项奖。2016年我系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康复治疗专业及运动康复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物理治疗组总成绩名列第四名,荣获三等奖,位列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第一位;运动康复组获得团体二等奖、慢病康复站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本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2015届112名毕业生为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32%。其中除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外,考、保研人数为31人(本校22人,外校9人),占总数27.68%;出国留学深造13人,占总数11.61%。

在就业工作中,专业对口就业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内康复事业的发展,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我校专业对口就业已从2008年的15%提高到2015年的88%。近5年来,我校运动康复专业进入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康复科人数比例不断上升。此外,学生自主创业的势头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在行业内较为活跃的10余家运动康复机构均由我校毕业生筹建和经营。

8.社会及行业评价

社会和行业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反馈。在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用人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评价的10家单位其中5家为医疗卫生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等),5家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和教育类企业。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外语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相对比较满意;对毕业生专业素养方面给予了较高肯定。此外,毕业生工作后在业内的表现也是专业就业质量的体现,例如:2015年我校毕业生获得了“北京市十佳康复治疗师”称号。而在已毕业的学生中有29人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承担治疗组长等骨干岗位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中,北京体育大学确立了“具备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知识体系,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和运动伤害防护技能,能够在体育科研院所、运动队、医院、社区、学校及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防护、肌肉骨骼损伤康复、慢性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建立了包括培养目标与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与条件、培养过程、教学质量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学生学习效果、社会及行业评价8个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围绕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开展了专业建设和探索,不断总结办学经验,不断调整具体措施,逐步完善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该体系不仅能应用于我校运动康复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的评价,也可为不同层次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2013-10-28]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3 10/t20131018_66502.html.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3]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 OL].[2016-10-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8/content_5125475.htm.

[4] 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EB/OL].[2011-05-24].http://www.moh.gov.cn/mohyzs/s3578/20 1105/51787.shtml.

[5] 卫生计生统计- 2014 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EB/OL].[2015-11-05].http://www.nhfpc.gov.cn/zwgkzt/nianbao/list.shtml.

[6] 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 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42):103-109.

[7]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2016-02-16].http://www.moe.gov.c 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603/t20160304_231794.html.

[8]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2017-03-17].http://www.moe.edu.c 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703/t20170317_299960.html.

[9] 王欣,王于领,黄卫平,等,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2011版)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10(27):887-897

[10] VJ Rich,JJ Kedrowski,S Richter.Institutional Profiles of CAATE Accredited Entry-Level 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 Journal》, 2008, 3(3):108-114.

[11] 苍海,王安利,张恩铭.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3):83-85.

[12] 谢瑛,刘惠林.改良PBL教学方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12):1272-1274.

[13] 李凝,张长杰,朱毅.基于PEO 模式体验的康复治疗专业教学探索[J].中国康复,2013,28(5): 395-397.

猜你喜欢
康复运动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不正经运动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