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发展

2017-03-13 00:10贾江华谭扬芳
理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贾江华 谭扬芳

(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这句话,不仅仅说明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战线上已经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指明了从严治党对党内、国内政治生活,对国家建设事业“开创新局面”,亦即国家对内治理新发展和对外交流新发展必将产生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换言之,从严治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与国家治理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一、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

著名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张敬如先生说,观察党的历史,要把它置于中国历史中来看,看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对中国独立富强、中华民族振兴带来的历史推进作用;观察党的历史作用,要把它置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史中来看,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中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富裕。因此,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在承担中国历史发展责任中稳步前进,是近代以来中国选择了共产党所给出的历史课题。

1.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世界政党民主政治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政党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和世界扩张,资产阶级通过革命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资本家精英及其代言人逐渐在民族国家中争夺领导地位,组建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权形式,以实现其利益和发展目标,这就是政党政治的实质。政党政治最早发端于英国,从光荣革命前后英国议会分裂为托利党和辉格党等派系,到后来发展成为保守党和自由党主宰英国政治,并为后来仿照英国建立起宪政民主制度的许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政党政治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个民族国家组织政权的普遍方式。政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发挥政治作用,第一,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全面实现政党纲领和意图;第二,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政治意见和主张,影响政治发展方向;第三,协调处理与其他政党、社会组织、群众之间的关系,赢得选民。

政党政治虽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发动民主政治斗争反封建反特权,要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胜利的产物,然而政党仍然是各类特殊利益的代表,一些政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一些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政党代表农民阶层的利益,一些政党代表少数族裔的利益。为了实现自己这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各个政党的核心政治任务就是:明确党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需求,制定章程凝聚党内共同利益,规范党内组织体系,打造利益共同体,通过各种途径如暴力革命和法定选举程序,争取获得国家的执政地位,实现政党成员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党政治必然要求党内组织建设,一些政党甚至要求从严治党,以便形成党内合力,争取以最大力量实现政党目标。

中国共产党也是适应世界民主发展潮流而诞生的,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没有党派或者少部分团体的特殊利益,从严治党,恰好就是要求全体党员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忘初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号召党员以身作则,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越是充分发展党内、国内民主,从严治党,越是能够充分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越是符合世界政党政治、民主发展的潮流。去年美国“闹选”热剧,实际上凸显了资产阶级政党只能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当选并不能赢得民心,从而引发国内不满和反对风潮。

2.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打造先进组织,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正确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严治党,把党组织建设好,服务于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一大”学习苏共建党经验确定了组织纪律和入党条件,列宁关于党组织的“铁的纪律”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中国共产党一建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通过了党的章程和组织章程;中国共产党“三大”以后建立了纪律检查机关;在遭遇了右倾机会主义葬送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后,党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整风运动,确立了思想建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建党,以及组织制度建党等系列从严治党措施,使得党组织越来越强大,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而建国前提出的 “两个务必”,建国后惩治腐败的系列运动,这些从严治党的具体实施,为新中国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强有力的领导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面对改革开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从严治党思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如何建设党”的重大课题,强调了“治国必先治党、只当务必从严”的基本治党思路;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认为党长期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保持党的先进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想上强调理想信念“补钙”,作风上出台“八项规定”,打造了一系列把“权力”关起来的“制度笼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毫不留情的惩治腐败,使得整个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从严治党是其它战略的先行基础和保障条件。

党的发展史表明,党把自己建设好,管理好,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促进作用就是正向的;反之,党在自己内部不统一,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走向错误的时候,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严治好党,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必然要求。

3.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坚定信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840年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以前,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且对周围、以及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可以平等互助交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民族尊严丧失殆尽。对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前赴后继,发动了多次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运动,其中有农民为领导主体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有开明官僚们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有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有广大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也就说,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才有了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就在奋斗纲领中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同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联系起来,并在最高纲领中提出了走向发达富裕社会,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就是党的信仰,就是此后历次“从严治党”、“思想建党”的起点。虽然近代有些先进知识分子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 “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是那些民主党派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解放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与自觉肩负民族崛起的伟大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

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废除了所有对华不平等条约,要求世界各国平等对待中国,和平共处。

党的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在全世界和平崛起的基本事实,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通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决纠正四风、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与现实挑战:前现代、现代化与后现代困境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由以革命为主过度到以执政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从严治党”促进民族、国家发展也必然有许多新的挑战,内容和形式也必须随之革新。换言之,从党建与国家治理的两个角度,都遇到了现实给予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从严治党,在符合新时期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要求下需要在治理理论上要有新推进。“治理”(governance)一词在当今世界政治理论与实践中有着越来越高的使用频率,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键词而受到学术界热捧。

从学术理论方面来看,治理含义的政治学发展,其一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突破代议制和科层制的僵化制度,顺应后现代主义的协商民主和网络信息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挑战,其二应当看作政治权威的稀释和分散,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秩序状态的和平与稳定、人的权益和基本生活得到保护;而从经济学特别是企业发展看治理,则强调平行化、网络化的结构建立以及管理单元互相协同、合作、监督和管理建立;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公共管理发展相呼应,治理理论也把多中心、多元化主体在原则、决策、结构、秩序中的内生统一,过程协调,朝着公共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从实践领域看,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强调治理与社会的关系。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社会和机构发表研究报告、政策建议中均采用“治理”的表述。如世界银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 “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此后在年度报告中也直接把“发展”和“治理”联系起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建议,强调了联合国的众多成员国应该推进民主发展,引入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认为民主治理既能保护稳定的和平,也能推动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着手提高目标国家在 “公共机构透明与负责、公正平等的法治和司法系统、大众的在政治决策中的广泛参与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逐渐提高其民主治理水平。第二个层面,就是国际社会对全球问题的共同治理,亦即全球治理。它意味着对全球化的识别、多极化的认同,在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基础上,以各国政府和部门及其国家的政府当局、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为治理主体,根据已有的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规制,对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问题进行共同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遍流行的“治理”理念包含着国际社会、国家层面权力的分散化或者放权,将治理主体和权力平等化,主张引入多个主体进行网络化参与,形成互相尊重和制约的多中心态势,个人、社会、政府在各自自理的基础上对公共事务实施共治。这其实是一种治理社会中心主义的分析方式。纵观世界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世界大国的崛起,恰恰是国家中心主义,或者国家力量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造和发展,才带来各个民族国家先后的崛起于世界舞台。中国当下的国家治理发展实际上还处于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中,因此,我们要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治理思想与路径。

2.国家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用理性和主体性开创自由社会历史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实现了现代性的模式转变。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设计也就成了依法公平管理社会各个要素、公共管理体系的官僚科层制以及代议制民主制,这些与前现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权力世袭、宗教伦理约束社会关系、个人的从属或者依附不自由不独立等形成对照。世界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信息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系列新时代的运动直接给我们展示了后现代化变迁的图景:统治、领导、管理都在向“治理”转变,在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多元化主体与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的共生,多中心的微型治理强调个人、社会组织、国家政府的共治。

从治理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看,的确存在着前现代社会的诸多因素,比如法治不力、二元社会结构,从而与前现代的“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官商作风、家长制、个人迷信和崇拜”等观念相呼应,给政治生活带来“权力寻租、官商勾结、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等等恶劣影响。

同时,我国治理也具有现代化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人事制度和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调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公务员制度、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国家基本制度,可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素相对应,因而尽管并没有全面完成现代化转型,但是我国治理也有现代化的成分。

当前,信息技术、大众传媒、网络社会以及西方后现代治理思想和理论在国内流行,我国社会组织和“新媒体大V”对政府决策、社会事件的参与和影响,显示出我国治理遭遇的后现代性挑战也是越来越明显。

上述情况的同时存在,表明了我国治理结构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因素交织,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困难,加之治理对象是超大社会规模、人均资源匮乏等其他国家不曾遭遇的艰难,使得我国国家治理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也不可以简单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的治理要克服我国特有的前现代沉积旧疴,也要超越西方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同时还要解决后现代因素业已存在的影响。

三、发展突围:“四个全面”布局,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健康发展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国家治理之困局,关键在于突破困扰治理发展的突出矛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代以来,已经为我国治理的发展,规划了一个清晰的战略思路,这就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各项治理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建成法治国家、从严治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解决围绕“从严治党”带来的各种矛盾关系这个核心关键,就能促进国家治理的全面发展。

1.处理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地位与国家治理多中心、多元化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一个党领导并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秩序。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这一命题,其目的是要继续强化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地位。然而考察治理的当代发展,则更加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多中心治理秩序,这似乎形成了“一与多”的矛盾。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一与多”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举措:第一,扩大党员的群众基础,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优秀人士,使得党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这样一个党成为中心,其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从成分上解决了“一与多”的矛盾。第二,不断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干部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强化党内民主生活,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第三,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民主制度,扩大群众、各党派、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深度和广度。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各党派、人民全体和海内外一切爱国人士形成了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第四,继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制度安排。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达成维护国家集中统一与照顾民族地区差异的统一,体现中华民族一体性与尊重各民族多元性的统一,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第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升社会发展的活力。这是从经济改革方面解决了“一与多”的矛盾。

2.处理好党组织的一个领导核心与各级各部门权力权利分割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这是党的宝贵经验,要保证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必须有一个核心。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就是全党形成共识: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内最高权威,一致认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目的是强化党内监督,严厉惩治腐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任何党组织和党员不得侵害党员民主权利,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形成一个团结统一充满活力的新气象、新生态,让8800多万党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党肌体上的每一个细胞活起来、动起来,让每名党员都有力量。这就是“从严治党”在全党范围内解决了“一和多”的关系。

然而,从现实政治治理实践来看,从严治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解决一个核心、全党一致与地方主义、山头主义之间的矛盾,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习惯势力。我们强调“从严治党”,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使得全党上下一条心,全部力量拧成一股绳,一起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但是,党内现实存在着为了不同群体或少数人的某种利益而在党内拉帮结派,结派营私,对抗中央,对抗统一领导的现象。这些传统习惯势力说白了就是小集团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势力从根本上就是要捍卫自己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受限制;害怕传统势力被分化,认为这个势力范围就是自己的保护伞,把这种捍卫他们的传统势力作为工作的重心,因为这种势力在很大程度上的确保护着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势力和这个势力带来的一切福利,这个福利也是这个势力的动力,动力的驱使会加固势力范围,而势力范围又形成这个范围与另一个范围之见的矛盾,这些矛盾冲淡了组织纪律观念,多数情况下这种传统势力范围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我们党的纪律和法制法规,比如工作中有意无意的维护自己传统势力范围的利益,把维护自己的范围利益为放在首位,顽固的坚守在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中,无视社会发展无视党的领导地位,把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的利益凌驾于党国利益之上,怠慢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对政党、国家的安危都是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关系到国家政党的存亡,全党应该保持识大局,看清主流,严肃党纪,严厉整肃拉帮结派和习惯势力,坚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保持与党的核心权威和中央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保持政党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第二,部门垄断和条块分割造成的指挥不统一。由于资源、行业等自然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各个管理部门,本来应该是为了国家发展大计,互相协调、互相支持,统一行动。然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和部门独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关注自我部门的利益攸关,部门利益高于一切,无视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不服从调配,把国家财产视为自己囊中之物,独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阳奉阴违、千方百计对抗党中央领导,违反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党性原则也违背了国家政策,对国家利益和党的核心的利益带来了严重影响。一定要清除“封建割据”、“山头主义”现象,听从调配,服从整体,建立起政令畅通、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国家管理体系。

第三,地方主义。“地方主义”和“山头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差不多,有两种表现,其一是地方高级干部没有组织纪律观念,缺乏党政机构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行为里渗透着唯我独尊的个人利己意识;其二是指一些地方缺乏党内民主,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漏洞;架“天线”、搞“勾兑”等揭露出一些地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问题不少;“小贪巨腐”“能人腐败”揭示出当前基层权力寻租机会多、空间大、监督缺位,已经严重损害百姓的切身利益。这些极端地方主义的狭隘和自私直接损害了党和国家整体利益,地方主义的盛行势必影响党的核心领导和全党的形象。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全局统筹规划,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等等一系列为国为民的措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施完成,地方主义对这个任务的完成增设了很大的障碍,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繁荣需要共同努力,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党和国家的兴衰考虑,放下个体利益建立全局观念,对于稳定民心,树立国家政党的新型形象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地方政府的工作行为也可以形成引导民众行为的随从性,政府部门良好的工作行为方式可以带来良性循环,可以成为民众的行为模式,牢固树立维护核心的思想,遵纪守法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政府部门工作里渗透和展现这种思想,逐步形成全民全党共同为增强我国实力,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而工作的良好趋势。

综上所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为了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面从严治党,这恰好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国家治理层面看就是强化“一”,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就是释放权力、激发活力,调动全社会力量,这就是“多”,因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国家治理层面的题中之义,就是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健康发展。

[1]张启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求是》2006;

[2]沙健孙:《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求是》2001;

[3]石仲泉:《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党史研究》2013;

[4]王伟光:《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光明日报》2015;

[5]朱佳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

[7]李慎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出版;

[8]李文海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

[9]齐卫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03;

[10]王瑞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江西人民2004年出版;

[11]肖贵清、王然:《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山东社会科学》2016;

[12]夏春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

[13]刘贵田:《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2001;

[14]辛向阳、陶利江:《共产主义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