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葵花
(漯河市教育局 基础教研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幼儿园数学区角适宜性材料投放的优化设计
蔡葵花
(漯河市教育局 基础教研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数学区角是幼儿在数学领域得以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发展的平台,材料是区角活动的基本资讯和载体。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否喜欢数学区活动、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已经成为教师们选择投放材料的重要支撑点。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引领教师对材料适宜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识到“适宜”一定要立足幼儿发展。这些理念的更新变化不仅决定着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和整体性发展,同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很有裨益。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适宜性
区角活动是最大程度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场所和途径之一。幼儿的数学活动区学习通过适宜材料的操作,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数学区中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促使幼儿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幼儿动脑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适宜的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体参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让幼儿以个别或以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究学习,以感知、累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数学知识,并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活动相比,他们会在区角活动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地学习提供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和保障,能够促进儿童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数学活动区是区角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过程。教师从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把教育意图蕴含在材料中,材料作为中介,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经验,材料成为建构经验的基本资讯。教师需要充分地观察幼儿的活动,发现材料对幼儿活动的有效影响,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地调整内容,研发新材料和活动方式,掌握数学区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以适宜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活动区的实效性,发展幼儿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学习关系到幼儿数理逻辑经验的最初获得和科学思维及方法的最初形成,是幼儿教育启蒙心智和陶冶思维素养的重要内容与手段。然而,一直以来,数学学习却是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及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数学涉及到数量、结构及空间的抽象概念、符号、公式与逻辑关系,而幼儿的心智水平是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动作化的,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不能靠强压式的机械灌输和理性训练来进行,要让幼儿在教师创造的适宜环境中与有意义的材料互动,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作为这一问题存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幼儿数学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的相对片面与狭隘、操作材料的有效提供和自觉使用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活动材料单一,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材料投放的计划和系统性欠缺;可操作材料较少,不利于幼儿探索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高结构材料较多,使活动区变成了练习区;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不能够很好地根据幼儿的差异性进行调整。
目前的数学区角活动在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数学区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里自主操作、探索,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区角活动真正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经验的建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
数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得以学习发展的平台,材料就是载体。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已经成为教师们选择投放材料的重要支撑点,“适宜”一定要立足幼儿发展。
1.材料投放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
区角活动的目标是教师预设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活动目标应该开放长远,体现主体地位,而不是以知识和认知为唯一答案。材料的目标性是指材料能够体现近期目标,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对于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目标是不一样的。通过实践研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总结出各年龄段幼儿在数学区的发展目标:
3-4岁
①有动手操作的愿望,体验尝试操作的乐趣。
②运用多种感官尝试辨别、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③能根据物品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④ 初步感知5以内物体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⑤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4-5岁
①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②能根据物品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排序。
③进一步了解数与量的关系,促进数概念的形成。
④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⑤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掌握10以内序数。
5-6岁
①感知、辨别、比较异同,促进专注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发展。
②掌握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数和倒数。
③感知物体守恒。
④认识数的组成,体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⑤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整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对比工况一和工况二可以发现,幅流风机可以有效地扰动满载地铁车厢内的气流,能将空调出风更加均匀地送至“气流死区”。而对于工况二和工况三,即有幅流风机的两个工况,在幅流风机的作用下车厢内的风速度分布几乎无区别,最大风速均出现在幅流风机出风口处,风速约为2.8 m/s,截面平均风速约为0.5 m/s。
⑦能够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⑧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⑨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师们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引导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学,为幼儿创设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2.材料投放要依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
《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材料的层次性是满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幼儿各自操作需求的保障。因此,数学活动区材料要体现出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层次性体现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的水平差异。同一班级里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所要求的材料要有层次性,如同功能材料的难易程度所体现的层次性,同一材料不同时期的梯度递进所形成的层次性等。因此,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法、制定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体验到操作的快乐。比如水果排队这个游戏,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们只提供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让他来排队;对于能力中等的孩子,我们会提供四个或者五个不同大小的水果让孩子来排队;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则提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水果,让孩子先找出一样颜色(或者一样形状)的水果,然后再来排队。再比如图形分类,可以提供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操作要求。第一,提供实物的几何图形积木,每种图形积木的形状相同,但有大小或者颜色的区别,让幼儿找出相同的图形积木放在一起。第二,从实物过渡到纸质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的形状稍有不同(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的长宽也各有不同,让孩子寻找出三角形、长方形等,并分类摆放在分类格里。第三,进行表格形式的操作,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观察、思维、分析能力。操作纸上画有各种不同的图形(颜色、大小、形状各有不同),让孩子给一样形状的图形打勾并圈画在一起。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操作成功的喜悦。
3.材料投放要体现多元性
材料内容类别体现多元性。每个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内容类别多元主要体现以下两点:第一,在整体材料的结构中包含生活、科学、语言、社会等多维内容,只要能体现数学信息的内容都可以设置材料。第二,尽可能地在一个游戏中融入多元的价值,以体现材料的高效。如:投放色彩不同、穿孔大小各异的串珠,既可以认识颜色,也可以进行分类,还可以串珠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灵活和手眼协调。
材料内容形态多元体现多元性。材料的多元还反映在内容的形态上。从内容的认知性而言,有的程序性比较强,有标准的结果和操作路径,对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有一定的意义;而有的内容却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的游戏结果,儿童能用多种方法操作探索,有更多的想象、创造空间,对儿童的自主性培养有很大的意义。
4.材料投放要体现情感性
幼儿进区活动一定是为好玩而去,而不是为教师设定的目标和学习而去,所以,我们要将孩子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和有意义的信息融入到材料中,赋予物化的材料鲜活、真实、生动的情感意义。数学活动区应设置情景,让儿童体验情趣性。我们在一些看似单一的活动中设置了有趣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如:小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材料,每只小兔后面背了一个筐,筐上是数字几就从萝卜地里拔几个萝卜,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理解数量关系。再如:把班级儿童的照片收集起来分别张贴在火车每节车厢上,通过辨析是谁,他坐在第几车厢来进行数序学习等。
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来自于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情景,我们在内容设计中模拟真实情景,融入人文信息,将儿童的活动与日常生活情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中班设计的“看电影”“送牛奶”的材料,让孩子通过游戏按照电影票找座位、按照房间号送牛奶感受二维序数,不仅体现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使数学区活动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使儿童多了一份情感共鸣。
5.材料投放要体现多功能性
教师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和功能,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思考和交流获得经验。在研讨中,教师将每一种材料的价值最大化,做到一物多玩,使其具有多种变化和组合的功能,让材料具有魅力,吸引幼儿,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愿望。如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百变瓶材料,有意识地使其在大小、高矮、粗细及颜色、形状等方面各不相同,辅以游戏记录单、盒子、球等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设计游戏。他们可以玩饮品屋游戏,理货的同时,进行分类,买卖的同时,认识货币;可以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还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计划制订要跟随教学活动的主题,一般一个月计划一次,材料的更换根据幼儿的发展和兴趣需要适时更换;二是材料的品种应是幼儿的三倍,满足幼儿的选择;三是巧用生态性材料,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蕴含着许多认知元素的生活材料,就地取材,丰富材料的来源。
[1] 李建君.区角新视野[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2] 虞永平,许卓娅.幼儿园渗透式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董旭花.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 高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 孟蕴华]
2016-12-08
蔡葵花(1968-),女,河南临颍县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3.031
G613.4
A
1671-7864(2017)03-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