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翻译探析

2017-03-12 19:23苏钊贤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著作文学作品原文

苏钊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翻译探析

苏钊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学作品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为作品固有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交流与转换。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文化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作品翻译的特征,剖析文化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提出在文学作品翻译时恰当地运用异化和归化。

文化;文学作品翻译;异化;归化

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为文学作品固有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交流与转换。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作品里的信息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读者读懂作品,理解作品,欣赏作品,顺利地与原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读者将翻译后的作品阅读之后,便会从作品中得到许多感想,甚至能够从作品中得到一些自己期盼已久的信息。在翻译的进程之中,为了保持原作品拥有的特色,翻译者会尽量揣度原作者的思维、写作初衷,如此就使得原作品所接纳到的文化与翻译者所接纳到的文化进行融合,增加不同国度的两个人的思维碰撞,也增加两种不同文化的互通。文化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翻译的方式和取向有制约和调节的作用。

1 文献综述

对于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钧指出了“文学翻译应思索文化要素,从文化立场去寻求更高档次的价值近似”,这是译者为寻求更理想的翻译成效所做的一类积极尝试。程镇球指出“翻译首先要处置对原文的理解问题”,即便有时从文章内容着手,了解原意同样有难度,那么就“需要对相关问题的资料背景有所掌握”,“背景”就是从文化视角来探究文学翻译;程教授还指出了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务必注意东西方各民族间的社会和文化的差别。冯庆华以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做探究,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于文学翻译的巨大差别。许渊冲教授认为“翻译将两类文字予以统一。一类语言的内涵和另一类语言的文字予以统一了”,但“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统一,还应当是两种文化的统一”。许老还系统总结了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学翻译的初衷便是翻译文学,换言之,翻译著作自身应有相关内容的创造”。他将翻译看作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就是两种文化的竞赛。柯平认为,“非文化要素拥有比较国际性的东西,而文化要素则是拥有较强的民族性的东西。”柯平剖析了文化的理念,详细阐述了文化要素对指称价值理解、语用价值理解、言内价值理解的作用。

上述文献主要表述了文化与文学翻译的关联,对探究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本文旨在探究文学翻译的特征,详细剖析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2 文学翻译的特征

一般来说,翻译需把一类语言文字的价值用另一类文字传达过来,或者说,在保持价值不变的状况下把一类语言转化成另一类语言,但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移,而是一个制造的过程。文学翻译既要讲科学性和标准性,更要讲文学性和艺术性。

2.1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茅盾曾说,文学翻译便是“用另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而来,使读者在读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迪、感动和美的感觉”。这一“艺术意境”的“传达”就是一类再制造,它诉求讲究文学性和艺术性。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是对文学著作的语言传达样式、故事情节、艺术创作手法、形象意境、情感色彩、作者构思上的再现,因而它拥有很强的艺术性。在翻译文学著作的进程中,时常诉求加入很多的艺术色彩和艺术元素,尤其是在对翻译文的语言传达中,既要思索读者的心理情感,又不可忽略原文的传达思维,这就诉求翻译者应用高超的文学艺术涵养完成。

2.2文学翻译的整体性

文学著作由若干文字和语言形成一个新的总体,它自身就具有完备的系统性。而文学翻译是基于原文思维、感情上的一类翻译,因而它务必合乎原文的思维以及情感意境的传达。在翻译文学著作的进程中,翻译者要尤其注意著作的总体性,如果文学翻译著作脱离了实际,翻译了丧失原味总体性的著作,那么这部翻译著作就丧失了价值,翻译工作也会变成徒劳。总体性是对原著的根本尊重,是贯穿整部文学著作的连接线,是将原著作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情感展示给阅读者,与原著作保持连贯性,让读者理解其要传达的思维。

2.3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是把一类语言所传达的思维内涵以及所展现的格调特色用另一类语言忠实、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格调特色”是文学著作不可缺乏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格调的作品就如同一个人缺乏个性一样,显得毫无生气和吸引力。因此,作为文学翻译,就要力求传达出原作独特的精神境界,不然翻译将变得毫无价值。大规模的翻译实践表明,受文化、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种种要素的限制,文学翻译的结果必定不会彻底忠实原文,也无法与原文匹配。立足于某个立场而言,其是对原文的替换,是文化语言间的相互切换。该进程中,文化元素是不容缺失的。翻译成效同样离不开文化根基的作用,自然就会与原作产生不同。单方面寻求原文的相似度,将致使译文应有的价值和艺术成效荡然无存,只是一副文字框架,文学著作的价值由此也将无从谈起。论其本质,翻译是殊途同归,在探寻原文意蕴的同时还需发掘其不同之处。在此类状况下,文学翻译并非是纯粹的文字转移,而是上升为创造性的事务。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主要展现在其不可译性和不稳定性。文学翻译的特征之一是其“不可译性”。常说的“不可译性”既不是指表层价值的不可译,也不是指深层价值的不可译,而是说将二者联合在一起。许渊冲文学翻译再创论认为,译者应当再现原作的文体美和语言美,使读者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去感受美;文学翻译工作者诉求有独到的展现力,方可创造出有创造性的翻译作品。创作,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制造。文学翻译的“不稳定性”是说,翻译并非简单反复和复制原意,在百分之百的价值上原意是不可反复的,但其根本价值无论如何是诉求反复和复制的,正如变异的文化种子也相应地带有自身原有的特质。文学翻译在诠释文本的进程中,受价值的生成、品鉴的机制、意识形态等无数要素的作用,再加上与其他文化接纳并互动时所产生的惶恐,都让文学翻译充斥着不稳定性。特定语言氛围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语言应用者的生活经验,让语言的应用者在应用某一特定语汇时会产生多彩的关联性,由此赐予该语言特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 影响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是文化互通活动的重要载体,推动了文化的互通,使语言类型得以增多。其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除了受到自身文学涵养、语言功底、翻译能力等要素的限制外,还受地理氛围、历史背景、思维构造、生活习性、文化习俗、宗教尊崇、心理关联等外部要素的作用。

3.1历史背景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

各类民族在相应的的历史进程中,相继留存了大规模的历史故事。世界上的众多民族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之后形成了各异的民族文明,在被洗礼的进程中保存下了民族最为特色的文化,继而被传承和发扬。典故便是各个民族都会留存下来的精华,它也是一类传达信息的符号。典故的组词简单、通俗,可是蕴含的价值却十分丰富,若应用到文学著作之中,会添加生动、典雅的成效。如,“三顾茅庐”,若只以字面意思去翻译,是很难理解当中的意味的。《三国演义》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却屡屡受挫,可是他并不放弃,面对诸葛先生的刁难,他毫无怨言,可见他的惜才爱才之心。在这里“三”不仅仅是一个数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印记。《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有人翻译的版本是“Three Visits to the hut”,即便翻译出了三次到草庐中看望,字面上并未有不妥当之处,但思考“三顾茅庐”的典故,却缺乏了汉语特有的意韵。

各民族各异的发展历史,累积下来的各异的文化历史背景,展现在文学著作中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词,而是一类历史底蕴,一类属于自己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由此对文学翻译产生了作用。

3.2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

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每个人受民族文化的作用,对外界的认知构成、认知档次不一样。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外国人注重抽象思维;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外国人注重剖析思维。对文学著作的翻译有时会依照实际状况诉求各异的思维构造,对于两种不同档次的思维构造,译者无论侧重于哪一种,都会使文学翻译著作欠佳。这两种不同档次的思维,加大了文学翻译著作的差别。

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致使的思维构造的差别展现在各个方面,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同国家的翻译者在翻译同一著作时在思维构造上也会存在差别。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如此的叙述:“常言道:‘女大十八变。’此外本领极大的人不免有些古怪,老太婆无任何可惧怕的。”有人对“女大十八变”的翻译是如此的:“As a saying goes,a girl changes eighte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womanhood.”他对原文展开了相匹配的翻译,尤其是就数字“十八”,不但未能达到互通的初衷,而且还会让读者十分迷茫。这是源于西方人侧重科学性、精确性的思维,他们多数会刨根问底,指出“这‘十八变’,怎样设立合理化的参照,或详细化为几个时期?”等等相似的问题。致使失误的核心是忽略了中西方思维构造的差别,将其中的虚数“十八”类似于英语里的实数“eighteen”。

3.3生活习性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各异。中国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与南方在寻常生活细节中迥然各异,最直白的便是北方喜食面,南方喜食米;在个性层面,北方人率性、大气,南方人则委婉、含蓄。生活习性的不同便会致使文化的差别。《红楼梦》有章中写道:“就是嫂嫂将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有人把“生米煮成熟饭”翻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直译即便简洁,可那些对《红楼梦》文化不太了解的人,估计很难理解当中的意思。在这章的故事情节中,有人认为,嫂嫂把饭都煮好了本是件好事,只是为何还不可容忍呢?由此能够看出,生活习性不同所致使的文化差别,给译者的翻译引发了困扰。

3.4文化习俗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为民族长久沉淀所造就的精神层面的物质,社会进程环节的迥异引发了各民族文化习俗自主性极强的状况出现,其中同样会携带自身的特性,此类民族特色极易被旁类民族所曲解。例如,中国的家族理念尤其深厚,而在西方则不然,这就展现在中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的不同上。在中国文化中,对旁系长辈的称呼有“叔叔”“阿姨”“姑姑”“舅舅”“伯伯”等,对旁系同辈的称呼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等,对旁系晚辈的称呼有“侄儿”“外甥”等。在西方文化中,对非直系长辈的称呼用“uncle”“aunt”,对同辈的称呼用“sister”“brother”,对非直系晚辈的称呼用“niece”“nephew”,如果不是亲属关系,外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两人之间的关联。再者英汉语言中不乏与“龙”相关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形象。在神话故事中,龙是一类能呼风唤雨的奇异物种。在古代,龙是皇帝的印记,皇帝便是天子。此外,在汉语中,“龙”是吉祥的印记,被赐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种种意义。包含龙的成语也不胜枚举,像龙腾虎跃、龙潭虎穴、望子成龙等等。中国人常将自身喻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而在欧洲的神话故事中,dragon(龙)为一类巨型晰蜴,有着翅膀,身上有鳞,拥有笨重的尾巴,口中能够吐火。依照圣经故事,dragon预示着魔鬼,是罪恶的代名词。有些圣徒像圣麦克尔等,认为消灭掉dragon便是英雄。Dragon在英文的含义中常让人毛骨悚然,因而多数表示的是负面的含义。正是由于各异的文化习俗引发了文化的差别,而此类文化差别,引发了文学翻译的差别性。

3.5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

宗教大致同民众文化一同产生和发展,作为民众文化的特定情形,是民众文明的映射,对民众文化有着广泛的作用。东西方的宗教尊崇有着显著的差别,中国文化的尊崇为佛教,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基督文化,此类文化差别在许多文学著作中也都有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语言和汉字,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此类词语在西方的文化中就没有产生过。中国人有求佛的习性,他们心中有诉求或是有寄托之时,口中经常会念“菩萨保佑!菩萨保佑!”,而外国人在同种状况之下会说“God Bless you”,中国的“佛”、“菩萨”,在西方则成了“上帝”。再如“阎罗王”和“魔鬼”这两个词,看似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是在东西方文化中意义不同,“阎罗王”为佛教教义用语,是东方的魔鬼,而“魔鬼”则是基督教教义用语,是西方的阎罗王。宗教的不同,所表示的文化同样是迥然各异的,因此对文学翻译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

除了上述几种文化差别之外,各异的接纳心理、心理联想,各异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样会促使各异的文化。由文化差别引发的文学翻译著作中的误读状况屡见不鲜。文化本身是颇为繁杂的事情,翻译由此显得更为繁杂。唯有完全掌握相关的文化差别,于两类各异的文化中力求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力争让目的语和母语最大限度地达到一致,方可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互通协作。

4 恰当应用“异化”与“归化”

翻译需要我们基于原文,再度展现其所固有的思维和格调,而当中的异域风情极其浓烈,由此异化法的应用是毋庸置疑的;加之译文需顾及读者认知及原文的顺畅性,由此归化法便有了用武之地。只是纯粹地借用一个办法或对策的举动是不恰当的,同样是背离现实的。所以说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百分之百的归化和百分之百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翻译是“选用的艺术”,译者在翻译的相关环节,时时刻刻都需考虑异化与归化的选用,经由选用,于作者和读者间找寻绝佳的“聚合点”。在相关进程中,彼此间有着天壤之别的理论,其间彼此并不冲突,能够同时为翻译者所应用。经由对翻译全部要素的剖析和对照,译者应该应用异化或归化处置翻译中的文化差别,以达到相应的成效。比如,当译者想讲解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传达源语文化的格调和传达样式;反之,当译者想要应用匹配目的语读者时,归化是最佳选项。

5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由于不同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从文化视角对作品进行翻译创作,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以期促进国际间的有效交往。

[1] 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 柯平.汉英与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6]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 张俊.翻译学的传播理论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80-82.

[9]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卢明玉.译与异[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孟蕴华]

OnLiteraryWorks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

SU Zhao- xi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s a kind of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and also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that is contained in the language inherent in the work.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mong them, cultural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literary transla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cul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2017-05-28

苏钊贤(1994-),男,河南襄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5.017

H315.9

:A

:1671- 7864(2017)05- 0054- 04

猜你喜欢
著作文学作品原文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杨大春著作系列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李帆著作系列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