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海连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7)
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萌芽、 发展、 兴盛三个阶段,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人的漫长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 这里的“早期华工”主要指美国的排华法案(1882年)出台前去美国专门干体力活的中国工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运动的迅速发展, 大量关于早期华工的作品被挖掘并研究。 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表的《天堂树》《中国佬》《唐老亚》这三部美国华裔作家作品。 这三部小说丰富了对早期华工的叙事内容, 意义重大。 三位作家用回忆、 幻想、 联想、 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打破了美国人掌握话语权的局面, 逼真地展现了早期华工的人生轨迹。
单词“narratology”一般被翻译为“叙事学”或“叙述学”。 在文学理论中, 叙事学是一种在结构主义基础上专门研究文学作品叙事特征和叙事规律等的理论。[1]叙事学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如今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突出地位, 这主要归功于它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强大的阐释能力。 叙事学一般可以分为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 主要关注点在文本上, 属于文论中的形式主义范围。 它主要研究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作品由什么成分构成、 有什么内在结构等, 同时也分析同一种叙事结构框架下不同作品在细微结构处理上的差异。 简单地说, 就是试图探讨叙事的语法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受历史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冲击, 在跨文化研究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的影响下, 出现了后经典叙事学。 与经典叙事学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开始进行跨学科研究, 侧重于作品自身结构上的特点与读者解读二者如何相互影响, 主要关注作品的意义。[2]
三部小说对早期华工叙事的侧重点有不小差异, 以下主要从经典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叙事逐步升级的特点。
Homebase(本文采用流行译法《天堂树》)发表于1979年, 作者是美国华裔作家徐忠雄。 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社会各种思潮蜂拥而出, 《天堂树》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和先辈四代人在美国的主要生活撰写的带自传体性质的作品。 作为第四代华裔的“我”(陈雨津)是故事的主讲人,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四代华裔在美国艰苦拼搏、 试图找到自己真实身份和心灵港湾的历史进程。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非常多的叙事策略。 如回忆、 看信、 讲故事、 想象和现实的一再杂糅, 叙事人称从第一人称更换为第三人称, 时间上现在和过去反复转换等。 在叙事结构上, 通过交织描述“我”的人生经历和祖先的历史足迹, 努力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我”现年25岁, 父亲在“我”7岁时去世, 母亲在“我”15岁时去世, 成为孤儿的“我”希望通过了解祖辈历史、 继承祖辈传统来找寻自己的身份。[3]小说通过不断穿插的回忆和幻想营造错乱的叙事时间, 借助书信和旅行使主人公追访祖辈足迹、 寻找祖辈历史, 描述了早期华工在美国的奋斗史, 从而达成其个人找寻身份的愿望。 作者希望能借作品引发读者对“孤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同时也指出了广大美国华裔缺乏归属感和渴望家园的真实处境, 对改善华裔群体的境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ChinaMen(本文采用流行译法《中国佬》)于1981年出版, 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之一, 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国家图书奖”等。 汤亭亭属于第二代华裔, 对华裔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小说开头, 作者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 作品叙述的关于父亲的故事纯属猜测, 没有多大真实性。 只是希望借助推测和想象, 将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都不肯透露的关于曾祖父、 祖父和父亲自己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而弥补美国主流文化中早期华工历史缺失的遗憾。[4]
《中国佬》运用了很多叙事策略。 如运用从边缘位置发展到中心地带的对抗性手段来打破早期华工的历史沉默, 利用多重文本形式等。 文本中既有现实描写又有想象出来的故事, 虚虚实实、 前后不一。 交叉叙述中, 西方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与华裔祖先不同凡响的经历形成了一个类似三明治的独特结构,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小说中对华裔先辈的叙事内容。
小说中, 作者视早期华工为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通过采用类似家族自传的叙事方式, 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 向读者详细描述了主人公的曾祖父在檀香山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开荒, 其祖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危险的挖隧道的苦难经历。 小说中, 早期华工一直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轻视和利用, 在美国的话语霸权下失语。 作者希望借披露早期华工在美国历史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所经历的悲惨境遇, 肯定他们对美国建设的突出贡献。
赵健秀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 是第五代华裔。 他希望通过构建属于华人的英雄主义, 刷新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 形成特有的华裔特征。 其小说DonaldDuk(本文采用流行译法《唐老亚》)发表于1979年, 至今没有中文译本。
《唐老亚》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安排梦境来纠正唐老亚对华裔文化的偏见。小说一共19章, 跟梦境描写有关的章节就有5章。 文本全篇贯穿了虚实两条主线, 虚线主要借助唐老亚的梦境还原被美国白人恶意扭曲的早期华工的历史, 特别是华裔祖先参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苦难经历; 实线则叙述旧金山唐人街12岁少年唐老亚及其家人、 亲友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活动, 呈现了唐老亚的家庭文化背景。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 帮助主人公实现了心理上的巨变, 使其抛开西方话语霸权下的种族歧视, 形成良好的华人文化意识并认可自己的族裔身份。 借助唐老亚的成长历程, 作者试图重塑华裔祖先的英雄形象, 反拨美国主流话语, 还原公正的华人历史。 赵健秀通过该小说来抵抗美国殖民主义话语体系, 构建了华裔男性的英雄形象和华工的族裔属性, 使华裔文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历史梦境的叙事策略有双重作用, 一是填补了美国历史中早期华裔历史的空缺, 二是帮助主人公完成了认可族裔属性的工程。
综上所述, 美国华裔作家作品对早期华工的叙事有其内在的传统。
第一, 三部小说侧重于早期华工的不同角度, 在叙事过程中有传承也有突破。 《天堂树》聚焦“早期华工的身份归属”, 通过主人公追寻自己华裔祖辈的点滴踪迹, 强调祖先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 从而印证自己华裔后代的身份特征并抒发其希望找到社会归属感的心理诉求。 在华裔子孙心中, 早期华工是其通过回忆、 书信等多种方式来考证自身作为华裔后代的源泉。 《中国佬》浓墨重笔地书写了“早期华工的悲苦功劳”, 突出其为美国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 早期华工既为华裔后代提供了精神层面的慰藉, 又因其对美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和付出的沉重代价而成为华裔子孙与美国主流文化抗争、 找回社会地位的强大后盾。 《唐老亚》重在刻画“早期华工的英雄形象”, 希望通过描写他们的光辉历史来引导华裔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二, 美国华裔作家对华裔历史和身份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在叙事上表现出逐渐加强的倾向。 《天堂树》中, 早期华工是孤单苦闷的劳作者, 只能默默承受恶劣自然环境的无情摧残和内心无法消解的孤寂。 《中国佬》中, 早期华工面临的除了自然界和内心的寂寥, 还有严重的种族主义压迫。 在困境面前, 有的人甘愿忍受, 有的人凭借机智自救, 有的人则直接奋起。 《唐老亚》中, 早期华工选择与西方白人资本家正面斗争。
第三, 作品折射的主题从“认同移民国家文化”发展为“追寻历史传统”和“建构华裔属性”。 具体来说, 《天堂树》希望借助找寻华裔先辈的历史踪迹还原历史传统, 实现融入美国社会的心愿; 《中国佬》依靠糅合东西方神话故事和传说等文化因素来找回缺失的华裔先辈的真实历史, 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祖先所遭受的苦难; 《唐老亚》则直接推翻了虚假的美国主流文化, 塑造了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 三部作品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虽然三部小说中的早期华工并非真正意义上拥有独立身份的主体, 文本在叙事上也还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但它们描述了早期华工的历史和20世纪后半期华裔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对人们正视华裔历史和反思现实有重大意义。
[1] BAL M.Narratology[M].2nd e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23.
[2] 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2003(3):60-65.
[3] 徐忠雄.天堂树[M].何文敬,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71-83.
[4] 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