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庆德, 陈艺文
(内蒙古大学 哲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1)
党的十八大提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消费理念和模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界对生态消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本文对此相关问题研究进行述评。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导致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型是生态消费提出的背景, 异化消费批判理论、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
1.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随着生产力高速增长, 人们消费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 人的消费活动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保障。 针对于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有限性, 反思我们过去实践活动方式的盲目性。 消费活动作为人的基本活动, 必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实现向生态化转变。 《21世纪议程》指出, 不适当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和发展失衡。 解决问题关键是将生态要素纳入社会发展中, 实行适度合理消费, 实行社会生产与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变。
针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总的来看, 所谓生态危机问题依然还是人的活动问题, 生态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1]人口急剧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加剧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更加剧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 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2], 消费问题构成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 所以消费生态化转型对于缓解生态危机, 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有学者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在生态危机领域的研究进行阐发, 对生态危机根源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3]真正的绿色变革应包含对现存社会不合理内容的批判、 相关绿色理念的研究以及对应具体变革路径的探索。 当代生态危机根源在于现存社会制度及生产方式的非正义、 科技运用的非理性以及消费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2. 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 发展方式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整个发展体制和策略的选择, 是其发展方向和途径及其社会结构变迁的总体反映。 在20世纪50年代, 唯发展主义发展方式盛行, 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这种盲目发展激情和欲望, 导致严重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 20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社会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要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 这体现人们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和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调整。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长远性, 体现的是生态、 经济、 社会三者的可持续性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追求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整体性和统一性与生态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发展。
消费模式反映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总体的消费理念和行为规范和取向。 有学者对各种消费模式进行了历史性探索。[1]不合理消费模式不仅会引导生产模式不节制, 还会直接造成生活浪费和环境破坏, 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 从而威胁生态健康和人类生存。 消费主义消费模式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发达国家广为流行。 消费主义过于强调以消费促生产, 消费成为目的, 而生产则成为手段, 消费成为评价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 成为人为激起欲望满足, 与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假活动。 这种非理性消费模式不仅导致人主体性丧失、 物化意识发展和社会关系异化, 也对生态系统有序运作和良性循环带来严重损害, 必然导致生态危机, 威胁人类生存。[5]传统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性问题及其危害后果出现, 是生态消费模式提出的现实依据。 生态消费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反思和扬弃。 面对消费社会危机, 我们需要打破“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建立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来引导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消费模式中所内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盲目生产理论导向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指标, 改造传统产业模式中不可持续性发展因素。[6]实现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变, 确立一种与生态规律、 社会责任和精神价值相适宜的消费模式与发展理念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
1. 异化消费批判理论。 “异化消费”作为“生态消费”反题是当代资本主义主要异化现象, 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和批判。 消费异化就是消费对于其本质的背离。 消费应是人类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是对劳动成果的收获。 异化消费最初由西方学者提出。 异化消费既严重扭曲人的本性, 在整体维度上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又在现实中破坏生态环境, 在长远角度上威胁人类和自然生命的生存和发展。[5]深入系统研究异化消费理论, 有助于我们在探讨国外发展经验和分析我国社会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社会发展矛盾, 认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促进我国消费理念和模式生态化转型。
学界对其研究集中于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以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研究讨论上。 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是从经济学角度, 从现实经济基础和社会阶级结构视角出发的, 其中也融入哲学和社会学深入思考, 对人的本质及其异化进行深刻分析。[7]马克思从商品与人的生产、 消费逻辑、 符号意向与异化等方面呈现现代消费社会理论基本框架。 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作为商品的物和作为商品的人, 陷入一种与非人相对峙的状态, 劳动沦为以交换为目的的虚假行为, 需求成为一种产品, 商品被标注拜物教特征, 货币则作为统治符号与商品拜物教相互结合构建一个异化世界的最初模型。[8]“产品的占有, 是衡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需得到满足的尺度。”[9]180消费异化使人丧失了本质的丰富性和感觉的全面性, 使人的存在趋向于单向度, 人的消费成为一种非人的奴役人的力量, 问题的根源在于与资本增值和扩张相互呼应的资本主义私有制。[10]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对生产消费的分析, 为分析人的社会活动和生存境况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为后来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异化分析、 社会批判理论提供思想原料, 也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上, 基本上延续马克思异化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在西方消费社会中, 消费成为维持统治的手段和奴役人的工具, 成为人的生活目的和被控制方式。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为了追求消费快感和物质享受, 盲目投资生产和奢侈无度消费, 超越自然限制, 违背生态规律, 最终造成严重生态危机。[11]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社会领域考察下认为, 以发达国家为发源地进而席卷全球经济的无限增长模式和消费扩大方式, 造成现代消费异化的社会问题, 导致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自然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12]33他们强调异化消费与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整个异化生存状况的紧密联系, 指出现代社会发展背后的真实逻辑, 揭示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处境和生态恶化等深层次危机。[11]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寻找生态危机根源, 批判资本主义和科技以及消费主义文化, 主张依靠社会政治变革来走出危机, 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3]通过对异化消费问题的研究, 能从中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消费问题的严峻性, 从而意识到建立一种积极稳妥的社会发展模式, 推行绿色环保和生态健康的消费方式的紧迫性, 为进行生态消费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鲍德里亚采用后现代式话语权力分析方式, 通过探索社会深层本质, 在虚拟形象背后挖掘真实阐释的深层模式, 描绘出后现代大众传媒图景, 揭示后现代社会镜像符码统治和异化危机, 为我们走出异化消费, 重建精神生态做出前沿性思考。[13]鲍氏指出现代消费是一种意义消费和符号消费, 是一种对符号所承载意义的消费, 背后体现的是虚假和异化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7]鲍氏异化消费批判理论突出消费价值中符号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2]42但鲍德里亚忽略了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 过分强调虚幻符号意义, 没有切实可行社会批判的行为目标和动力支持, 具有一定乌托邦色彩, 缺乏批判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意义。[7]
2.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经济学。 生态伦理学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 确立人对自然的行为规范的学科”[14], 强调对生命的真切关怀, 要求保护、 促进自然界的有序良好发展, 关心人类公共利益和自然共同利益,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 倡导生态消费正是生态伦理学在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实际体现。[2]生态经济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从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15], 核心要求乃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双重制约, 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化转变成为其内在要求。
生态消费是在满足人与自然动态平衡以及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比较中揭示含义与特征的。
学界对生态消费概念从各个角度进行阐发。 从人的需求出发, 生态消费是指以生态需求为指归的需求, 而这种生态需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维持生态平衡的需求。[16]从其重要性来看, 生态消费既要符合人的主观欲望又不能超越自然界限, 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需求。[17]从生态学角度考察, 生态消费首先必须以生态系统发展要求为基础, 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8]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分析, 生态消费是双重需要满足, 即人们合理适度的物质精神需要以及自然生态再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生态消费过程中, 必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要求、 人的主观欲求与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 充分尊重自然的价值, 保护自然的健康发展。[19]从经济伦理观角度出发, 生态消费是生态主义的经济伦理观在消费领域的表现, 是以适度为原则、 以节约和俭朴为规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消费伦理观。[20]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 “生态消费”是建立在生态人本主义基础上, 通过社会不合理要素变革突破和社会总体力量支撑促进, 满足人全面发展需要、 自然健康可持续、 社会和谐公平的消费模式。[21]24生态消费不仅是一种消费理念, 更是一种消费模式和实践形态。 生态消费是在人与自然和谐、 协调的思想基础上, 追求生态环境绿色健康,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消费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既要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健康有益产品和服务, 又要主张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改造, 考虑到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 所以生态消费应该是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及其模式的统一, 表现为“以人为本”消费观和全面发展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以及和谐消费观和公平消费模式。[22]从这个角度看, 生态消费是正在完善的消费理念, 是一个正在逐步实践的消费模式。 生态消费的推行和实现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物质财富基础、 政治制度保障以及公众努力。
综上, 生态消费体现全面发展、 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总的来说, 生态消费应建立在人、 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基础上。[20]生态消费要求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 注重个人身心健康,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体现个人整体素养, 协调群体间利益诉求, 表达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 体现人与生态环境有序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内在深层关联; 体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内在统一, 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协调并进; 符合生态系统稳定与社会稳步发展要求, 满足社会经济增长需求和生态自我更新要求。 这也反映一种整体、 系统、 联系的思维方式, 体现和谐性、 公平性、 系统性和可控性的实践原则。
从相关比较维度审视, 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也有重要关联。 先看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 国内许多学者将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概念相等同, 指出绿色消费是以“绿色、 自然、 和谐、 健康”为宗旨的新型消费模式。 国际学界将其概括为5R, 即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Reduce); 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Re-evaluate); 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Reuse); 分类回收, 循环再生(Recycle); 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Rescue)。[23]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以看出, 绿色消费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和谐发展。[24]136-139绿色消费是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良知的体现, 既象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也象征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也有学者指出, 生态消费包含绿色消费。[22]生态消费相比于绿色消费, 前者基本能体现后者所有内容, 后者是前者产生的基础, 而前者是对后者的拓展完善, 对后者核心理念进行升华, 更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需要。
再看生态消费与可持续消费。 有学者对历史上的消费模式变迁进行梳理, 指出生态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模式理念的具体表征。[1]生态消费“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25]。 强调人类提高生活质量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双重任务。 生态消费突破生产与消费、 需要与限制、 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 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统一起来。 生态消费所包含的适度、 公平、 全面等原则使生产与消费得以协调发展, 正是由于生态消费对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引导能够减少资源与环境压力, 缓解并协调社会与自然矛盾双方关系, 从而实现消费可持续性要求。[26]
有学者指出, 相对于绿色消费、 可持续消费而言, 生态消费在理念上更具有优越性。 绿色消费仍然强调以人类为主体, 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 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 其侧重点在于关注环境资源对人类需求和社会要求的承载程度, 其根本上依然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可持续消费着眼点依然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对自然生命内在价值和人类在改造生态环境中所应承担的建设性责任没有足够强调。 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都强调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指出人对自然的依赖, 但其重点依然是考虑如何改良我们改造自然的方式, 其目的依旧是人的物质利益的狭隘发展, 不能很好体现人与自然双向互动和有机统一的关系。 用生态消费代替绿色消费、 可持续消费是理论上的再思考和再深化。
生态消费的基本特征首先是适度性, 生态消费讲究适度合理的理性消费。 其次是持续性, 生态消费注重人类生活方式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 保障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全面性, 生态消费一方面要求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结合, 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相促进, 协调人的发展和生态发展双向互惠, 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稳定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权益, 注重长远发展的目标, 实现消费观念和消费实践的绿色变革。 最后是和谐性, 生态消费要求协调经济合理性、 生态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最终推动自然、 社会、 个人的共荣共生, 推动人与自然、 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合理与和谐。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突破, 也是生态消费理念在现实中的必然展开。
生态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生态化消费实践系统, 它的落实完善是一个过程。 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来看, 我国生态消费模式建构仍处在不断完善阶段。 我们已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 也明确我们推动生态消费模式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但我国生态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生态产品价格偏高、 生态产品市场秩序不规范都是我国现存消费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7]我国当下主流消费方式仍深受物质主义、 消费主义等不良消费文化影响。[1]这种物质主义、 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多方面社会调查与数据考察发现, 我国消费主体没有真正树立生态消费价值观, 作为消费客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生态消费环境出现严重危机, 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要求。[28]
通过对当代中国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消费模式中不合理不科学不环保问题依旧突出,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紧张。 当代中国消费社会模式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传统向现代、 落后向先进的重要转折点, 受到复杂国内国外关系影响, 中国人口状况、 资源结构、 科技水平、 现代化进程和传统观念都制约着中国消费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在国内社会结构上, 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现实的贫富差距和消费水平差距与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理念之间的矛盾也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从现实的人民消费活动来看, 有学者尖锐指出我国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消费异化现象, 虽然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 但西方学者所批判的符号消费、 奢侈消费、 盲目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同时中国特殊的环境呈现出诸如攀比性面子消费、 畸形性人情消费、 夸示性符号消费、 盲目性时尚消费及奢侈性浪费消费等现象。[12]49通过实证调研分析, 我们发现我国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概念还不够全面, 生态消费观念比较淡薄, 生态消费行为不够成熟。 而消费者收入水平和生态产品质量不高对我国生态消费模式建构有着很大制约影响。[29]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继续完善我国消费体制, 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问题意识和优化方向。 同时我们对消费问题的考察还需进一步透过表面深入到社会发展体制和文化机制, 这就要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 实现经济、 政治、 文化领域多重变革, 在现实社会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实现突破创新和生态化变革。
总的来说, 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建构还刚刚起步, 我国生态环境前途不容乐观, 我国发展生态消费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配合各方面力量, 需要全民努力, 才能逐步发展, 显示其巨大效益。 但我国近年来, 生态消费已初见端倪, 人们的生态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加强, 生态消费的生产也正在逐步增加。 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科学发展观和再到五大发展理念, 我们已看到我国政治生态学理念和政策不断深入。 我们需要认识到, 生态消费是一个绿色理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体, 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生产的能力和人们的收入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今全球环境恶化与资源紧张是建构生态消费模式的重要现实根据。 如何实现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变, 保障经济增长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作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应着力解决的问题。[26]生态消费是策应国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是带动生态生产, 提高我国生产水平和贸易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紧迫需要, 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民族素质, 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
1. 基本出发点。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首先必须考察分析对生态消费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 合理进行资源开发, 以经济持续发展为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物质基础, 以绿色科技应用为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技术支持, 以生态生产和生活提质为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发展动力, 以生态环境改善和消费环境建设为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重要条件。 这些构成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基本出发点, 最终落实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持续发展。[6]56-64
2. 核心发展要求。 生态消费模式建构的核心要求是“可持续与相协调”, 强调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客观有限性, 要求尊重物质循环规律和生命生态运动, 要求社会消费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个人消费方式与自身消费能力相协调, 物质文化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相协调, 个人主观欲望与生态发展规律相协调, 主张节约俭朴的消费方式和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20]同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的统一。 生态消费模式必须将生产与消费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要求节能降耗减排, 提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有益于人民健康的生态商品,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全面倡导绿色消费、 适度消费和深度消费, 并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和社会发展模式。[5]
3. 核心发展目标。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以及人民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消费模式, 真正确立生态文明消费理念, 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变革, 提高生态生产力水平, 扬弃异化消费, 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新型的健康文明消费模式,[1]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并进。
对于我国生态消费模式建构具体方案, 国内学者通过建构各种理论模型, 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在生态消费模式构具体方案研究上, 主要还是侧重于从各个实践主体进行展开。 具体而言, 政府在实施生态消费过程中要发挥统筹规划作用, 积极进行调控引导, 加强绿色管理和绿色监督, 推广绿色教育, 扶持绿色产业; 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主动规范自身行为, 优化企业营销策略, 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和积极参与生态消费; 公众要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消费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意识, 真正做到合理适度消费和绿色低碳生活, 维护自身健康权益, 强化消费者协会监督与维权。[29]
生态消费模式建构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消费, 更涉及社会生产的问题。 生态产业所生产出的绿色、 健康、 环保、 节能的生态产品是依赖于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能力支持的, 它的发展也必然需要相应收入支持。 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 认识到建构生态消费模型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利益问题。 通过建构生态消费模型, 对比分析传统和绿色消费者、 厂商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投入生产的费用分配状况, 我们可以发现生态产品在市场发展中的特殊性和相应解决对策。 其实, 生态产业在促进生态消费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障碍, 恰好也就是生态市场参与者厂商和消费者利益得失。 如何解决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摊问题成为促进生态消费的重要问题, 也是如何激发各个实践主体主动贯彻生态消费理念、 落实生态消费行为的关键。 在协调利益问题上, 依然需要政府、 企业和消费者齐心协力。 只有三者共同努力, 采取积极措施才能够真正消除生态产业发展中的阻碍要素, 全面推进生态消费。[29]
同时, 生态消费的发展需要绿色科技有力支撑, 这也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和必要基础。 有学者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换进行专门探讨。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赖于科技生态化转换。 技术与能源作为生产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要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变及其多样化, 推进过渡能源及其再生化特别是理想生态能源及其规模化进程。[5]生态技术发展也需要社会综合力量的支持和保障。 最为根本的, 还是要改变过去的物质主义价值崇拜和现代化唯发展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异化消费生活方式, 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友好的价值理念和制度框架, 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注人民健康生活和生态平衡发展。
生态消费不仅倡导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而且也必定实现消费理念和行为生态化转向, 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上提高消费质量, 完善制度保障, 转变社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 还需要发展文化产业, 激励精神文化消费, 激励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追求人生意义, 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 实现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有机协调发展。[30]
总之,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消费主体必须端正价值导向, 培育高层次生态消费观念, 积极落实生态消费实践; 完善消费客体,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品, 完善监管和考核; 优化消费环境, 培育优美生态, 加强保护环境法律建设。
在当代系统研究生态消费具有重要的建构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 是基于我们对自身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反思和升华, 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转型中的积极经验, 认同顺应世界生态转型的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展开的。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是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我国推行消费理念和实践的生态化变革, 将生态原则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红”与“绿”的结合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源泉和发展机遇。 我国强调科学发展, 重视可持续发展, 而消费问题研究是探讨自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 我们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也离不开自然界, 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和程度不断加深,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在现实发展中必须给予强烈关注的内容, 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已经成为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症结所在。 我们探讨生态消费, 关注生态系统与社会消费的有机联系, 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更为深刻地把握消费的实质, 开拓新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 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不仅从消费角度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还为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为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生态消费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规范消费行为, 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生态良好健康循环都提供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 实现社会生态化转型, 特别是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急迫需要。 具体层面上,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在于:
第一, 有利于增强我国公民生态环保意识, 警惕消费异化现象, 真正树立生态消费理念, 主动践行生态消费理念, 促进民众健康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是不自觉地卷入消费浪潮, 为各种广告传媒和营销手段所动, 形成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 推动生态消费模式建构, 需要引导生态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帮助人们理性审视自身消费行为, 树立主体性、 批判性与超越性, 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创造绿色生态的消费环境。
第二, 有利于人们反思审视幸福的标准, 重建社会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消费模式的建构不仅在于经济领域的变革, 更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当今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际交往与闲暇娱乐成为人们获取幸福的途径, 但我们不能被物质财富的占有和社会符码价值的追求所奴役。 通过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和生态模式的建构, 倡导多元的社会评价模式, 提倡精神消费和绿色健康消费, 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有助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 建立符合人全面自由发展要求的幸福及价值体系。
第三, 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有益转型, 缓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 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生活环境质量, 推动我国自然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消费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建构生态消费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生产, 实现经济、 社会、 自然协调发展, 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 社会文明,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有利于缓解当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8]消费异化是当今中国人必须直面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走向, 关系到生态和谐社会建构成败, 更直接关系到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 扬弃消费异化, 实现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变, 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生产的平衡发展,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实现向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 提升精神境界, 丰富人生意义。 同时建构生态消费模式, 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 有助于加强全球合作, 推动国际上的和谐共赢, 推动全球性生态环境改善, 有助于代际和谐传承, 保护美好地球家园。
[1] 包庆德.消费模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28-33.
[2] 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50-53.
[3] 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2):2-7.
[4] 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111-117.
[6] 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7] 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71-77.
[8] 邹广文,王纵横.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33-37.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 赵义良.消费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J].哲学研究,2013(5):11-15.
[11] 徐璐.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00):276-283.
[12] 罗莹.当代中国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3]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9.
[14] 佑素珍.生态伦理学的哲学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6(5):31-32.
[15] COSTANZA R.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1989(1):1-7.
[16] 张剑春.生态消费与我国企业推行工的内在动力分析[J].中国标准化,2000(10):43-44.
[17] 尹世杰.论知识经济与生态消费[J].经济评论,1999(6):17-19.
[18] 胡江.生态消费:迈向21世纪的新消费[J].生态经济,1999(3):64.
[19] 卿定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呼唤生态消费[J].消费经济,2006(6):11-14.
[20] 何为芳.生态生产与绿色消费: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伦理观[J].伦理学研究,2011(4):61-65.
[21]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2] 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1):11-16.
[23] 曾建平,代峰.生态视域下的消费文明[J].哲学动态,2009(2):31-35.
[24] 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5] Prior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n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lements for an international work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R].The Soria Moria Symposium: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19- 20 January 1994,Oslo,Norway.
[26] 包庆德.关于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4-7.
[27] 刘伯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1):115-119.
[28] 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10(9):5-12.
[29] 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39-42.
[30] 卢风.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