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梦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论《大学》“诚意正心”修身理念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 梦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大学》居四书之首,其中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了一整套个人修身的途径与方法。“诚意正心”注重提升内在修养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素质,今天仍然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学生如何在掌握已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端正态度,形成良好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同时寻根溯源,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大学》; 诚意正心; 修身;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是儒学早期著作中比较系统、完整的一部经典作品。《大学》相传是曾子所作,是正宗的儒学作品,是古代德育史上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个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主要思路与框架。《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在唐 代,韩愈提出用《大学》中的修身思想来抵制佛教中的修身佛理。北宋司马光作专著《大学衍义》。二程将《大学》整理编次,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始列“四书”之首。《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大学》中提出了“三纲八目”,制定了一整套个人修身的途径与境界。
(一)“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儒家修身的基点,显现出自己的美好德性后,要将其发扬出去。继而“亲民”,自明其德,革旧更新,推己及人。第三个纲领“止于至善”,即达到最高的善,通过修身达到最美好的境界,不能停止追求。古人的大学教育阶段学习的是探究事理、端正思想乃至修身治人的素养提升。
(二)“八目”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八个条目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必不可少。这八个条目是以“修身”为核心的,“修身”是《大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一)“诚意”
首先,“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此后众学者都对“诚意”进行了传承与发扬。先秦思想家荀子强调,君子修身养性必须做到“至诚”。宋代理学奠基人“二程”继承并发扬了儒家“诚”的思想,将其从伦理范畴提升到哲学,视“至诚”为治学进德最高境界。朱熹继承并发扬,将“诚意”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次,个体的真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君子要把与他人交往时的道德行为也能表现在独处的时候,这就是“慎独”。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精神,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儒家从古至今依旧备受推崇的修身的关键法则。“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独”的解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共产党员也要深刻学习慎独修身原则,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总体看来,“慎独”原则重点发挥个人主观能动作用来严格要求自我,始终保持表里如一的个人修养,提高道德主体的修身的自觉性。
(二)“正心”
当我们的意念与动机能够做到诚挚无欺时,那么就要由内而外,面对外部挑战了。对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里提到了四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愤怒、恐惧、好乐、忧患。恐惧、忧患等因素会影响内心的“正常节奏”。“正心”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引导人们摒弃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坚定自己的想法,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荀子说过,“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意思是做事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否则一事无成。在唐代,思想家韩愈提出用《大学》中的修身思想来抵制佛教中的修身佛理。宋明时期,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极其重视“心”的力量及其“正心”对修身的重要性。
(一)“诚意正心”修身理念对中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1.“诚意”:纯洁政治信仰,树立远大理想
首先,要纯洁中学生的政治信仰。只有信仰上实现“诚意”,才能在行为上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还不够充分,甚至对于“积极入党”这一号召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阵地,同时辅之以心理咨询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端正学生的政治信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到思想政治立场与观念上的“诚意”,提升学生政治上的“修养”,即修身。
其次,要树立中学生的远大理想。中学生在思想政治立场与观念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诚意”,那么,致力于这项伟大事业便要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保证政治信仰的纯洁性的同时实现个人思想的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由内而外,实现从个人到家国相连的修身理想。
2.“正心”:坚定政治立场,巩固思想基础
首先,要坚定中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学生还未形成独立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是很容易被影响的群体,因此需要在家长、老师等人的引导下学会“正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时能够学会甄别和判断,理智应对不良思想的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其次,要巩固中学生的思想基础。面对以上严峻形势,在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巩固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的重要性。只有内在思想的充实与饱满才能更有力地抵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与诱惑。因此,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展开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方面应该注重多方面、多途径的综合应用,内外兼修,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设计、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宣传活动,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政治素养。
(二)“诚意正心”修身理念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
1.“诚意”:慎独自律,敢于担当
首先,中学生要坚持慎独自律的修身准则。《大学》通过善恶相对来论述个人内心诚挚无欺的重要性,继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法则——慎独。慎独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它体现在个人充分调动自己内心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来约束自我,实现个人表里如一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原则。这条修身原则对当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学生的个人交际圈至关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等方面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学生要学习古人的“慎独”这一优良传统,人人都要力争做“君子”,不自欺,不欺人,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心胸宽广,做到内心的“不自欺”并与他人真诚、和谐、融洽地相处。
其次,中学生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注意培养融洽的同学关系的同时,同样不可忽视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关系的密切度。“90后”“00后”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难免会有叛逆、愤怒等情绪。种种现状与形势要求中学生要学习“慎独”的原则处世,同时克制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承担责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悟、领会到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责任、履行一定义务,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贪图享乐,集中注意力于学习;学会与家长、老师和睦沟通而不是肆意妄为、盲目地叛逆等。
2.“正心”:营造良好环境,自觉正心向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营造良好环境。大部分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难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又能动地创造着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因素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积极宣扬具有正能量的事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其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学习而不易被其他事物迷惑。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正心”向善的能力。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在“格物致知”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即使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依然保持一颗和善真诚的心灵应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他人融洽相处,享受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良好的品性和德行。
(三)“诚意正心”修身理念对中学师德培养的启示
首先,教师也要“诚其意”。在当今新形势下,中学生逐渐加入“自媒体”行列,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因此,中学生需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召力量来对其进行人格熏陶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角色不仅在于传播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内在道德人格的培养。教师个人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个人实践示范更加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可行性,教师要更好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端正思想并自我约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散发个人道德魅力,彰显教师个人内在心灵的光辉及推己及人的道德品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整个精神状态,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正心”。在网络新时代下,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坚定立场、理想与信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地抓住主流与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加强个人的修身意识与责任意识,敢于担当,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大学》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是儒家注重个人内在心性培养的经典著作。《大学》中的修身理念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去继承发扬与践行,从个人到家、国、天下,这种家国相连的道义精神与责任意识值得当代中学生去思考、去践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条件、新形势,丰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以个人的修身为起点,最终达至天下,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1] 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方向东.《大学》《中庸》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金良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王杰.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J].中国文化研究,2001(3).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6-07-25
李梦(1990-),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1.030
G625
A
1671-7864(2017)01-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