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发展概述

2017-03-12 14:25阎志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

阎志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发展概述

阎志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发展经历了自由化、组织化、学分化和课程化发展等四个阶段。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在教育实践中趋向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两者共同构建成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第二课堂;高校;课程化;素质教育

在我国,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与其有关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从课程化的角度研究与实施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为了解决发展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理论与实践领域探索出了新思路。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及起源

何谓第二课堂?《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道:“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1]

1983年,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等人在其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2]2012年,谢湘勋主编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一书较为完整地诠释了“第二课堂”的定义:“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阵地,它与第一课堂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3]

简而言之,第二课堂是指除了第一课堂学科教学以外的以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开放性活动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活动内容多寡、活动范围或场所的不同,而在于内涵的差别。蔡克勇、冯向东在《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一文中指出:“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4]

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课堂起源于课外活动,经历了自由化、组织化、学分化和课程化等发展四个阶段。

(一)自由化发展阶段

在“第二课堂”名称出现之前,学科教学之外的学生活动普遍被称为“课外活动”。我国高校自1977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广泛地开展了专题讲座、报告会、参观、调查和文体艺术等各种课外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第二渠道”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在学术界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被相互混淆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教学渠道方面划分,传统的课堂教学被称为第一渠道,计划之外的教学活动形式被称为第二渠道。1983年,蔡克勇等人最早阐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定义,还详细论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并声称“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4]自此,更多的人倾向于从育人的作用和形式方面综合起来划分,把教学计划之内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划为第一课堂,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学生参与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必要补充,通过 “两个课堂”促进全面育人。

(二)组织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零散的课外活动、小规模的兴趣小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文学社、书画协会、艺术团、武术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是一些学生在学校规范管理下自发成立的活动团体,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关于学习、生活、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需要。学生社团组织搭建了良好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一步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学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第一课堂显然无法独自肩负起如此重任,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言而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党、团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主题班会、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得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参与规模扩大。

(三)学分化发展阶段

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试点在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推广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每一名在校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旨在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该证书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记录学生的详细情况,证书被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认可,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全面的综合素质参考证明。

一些高校为推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文体艺术活动学分、创新学分或德育学分等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的双重方式,量化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需在每个学年里完成规定学分,可自由选择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专题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最佳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自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起,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主要由辅导员、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实施,活动实施的整体情况趋于规范化,具有目的明确、组织管理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和学生受益面广等特点。这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虽然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大力扶持,但是,第二课堂活动仍然处在教学计划之外,“活动学分”与“课程学分”仍具有本质差别,第二课堂活动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缺乏深入指导、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第二课堂在地位上仍然是第一课堂的陪衬。

(四)课程化发展阶段

自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多所高校先后将“学分制”和“课程理念”引入第二课堂,按照课程模式系统设计学生活动课程体系,并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活动学分作为毕业条件之一,正式在制度上赋予了第二课堂活动以“课程”的法定身份,确立第二课堂享有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地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主要实施内容包括:系统设计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途径,制定第二课堂活动标准,编写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书,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九中心一讲堂”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立“层级化联动”的第二课堂管理模式,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脱节的问题,使第二课堂活动变得目标明确化、指导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和质量评价科学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促进学生自我成才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三、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发展现状

(一)课程化理论研究从碎片化状态逐渐趋于系统化

在课程化研究之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系统设计,缺乏教师指导,针对性不强,导致活动质量不高,并没有像第一课堂那样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近年来,课程化理论弥补了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一大理论空白,在认知上厘清了课程化的相关概念与内涵,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中成为活动课程体系设计、活动教学体系构建、建立健全实施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指南针”。

在课程观念上,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狭义课程观的局限,将一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纳入“课程”范畴,以课程形式实施教育教学。把传统的专业教学(第一课堂)外的开放性活动(第二课堂)进行“课程化”改革,以“课程”的方式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课程化的方式实施后,在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多元化人才观等理念的指导下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的融合,正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教育模式。课程化理论解决了第二课堂活动过去无系统设计、无活动标准、无教材、师资队伍薄弱、实训基地匮乏,实施效果差的难题。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实践中趋于深度融合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构建成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以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第二课堂以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交互融合,二者在“内容”和“形式”的两个维度上相互延伸和渗透,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合力。“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整体规划设计学生三年六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实施途径,优化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育形式和途径,使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环节,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素质”与“高技能”密切结合的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设计七个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模块,分别为职业道德素养、就业与创业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每项活动内容设计与专业相结合,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共性要求与各专业的个性需求相结合。

基于全程育人,构筑“五环相扣”的素质教育途径,具体包括:专项素质课堂教学、专业课程渗透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实践素质教育、社会活动体验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拓展讲座培训等。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分别设计学生三年六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环节与全过程。[5]

(三)现阶段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实施存在的难题

一是需要解决横向发展的难题:学生人数规模大,课程体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增量较大,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如何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过程阶段化、学生类型多层次、学生发展方向多样化等需要,是现阶段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实施存在的难题之一。

二是需要解决纵向发展的难题: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已经从“知识+技能”逐渐升级为“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愈加复合化,人才培养质量愈加高标准化,广大高校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高标准、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化运行保障机制。

四、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趋向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研究与实施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会受到更多高校的重视。综观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其研究的大致趋向。

一是深化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内涵式发展,课程化理论研究将更加系统化。将更加注重树立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多元化的人才观等理念,强调人本教育、开放性教育,确立第二课堂的主体地位,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完整的现代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教学体系。

二是强化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外延式发展,加强项目实施与推广的支持系统建设。将更加注重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新型“孵化器”,满足高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其他特殊型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努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系列保障和支撑。

[1]韩明安.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230.

[2]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110.

[3]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25.

[4]蔡克勇,冯向东.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85(12):15.

[5]熊文华,朱伟才,阳旭.“五环相扣”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18.

Abstract: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liberalization,organiz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curriculum.The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are closely combined.Two class jointly build the complete modern curriculum system and modern teaching system.The second class and the first classroom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tend to organic unity,deep integration,the two together to build a complet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the second classroo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rriculum;quality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y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Zhi-bin

(Li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Guangxi 545006,China)

G642

A

1671-1084(2017)04-0069-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4.016

2017-03-25

阎志斌,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