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从心理契约视角分析构建和谐校园下地方院校师生的学校认同—“内部人身份感知”的调节作用
魏春梅
(宜宾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近年来,地方院校迅猛发展,师生人数均大幅增加。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处于弱势。限于地方院校声誉、校园安全感、学校制度等方面问题,地方院校师生的“内部人身份感知”较弱,进而影响对学校的认同。从心理契约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构建较高效度的地方院校师生认同感框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心理契约;和谐校园;内部人身份;学校认同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因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客观原因,地方院校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地方院校毕业生与国外或者重点院校学生竞争,处于相对弱势,用人单位对地方院校毕业生的认同度偏低等。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较差等各种因素也导致地方院校的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较低,院校师生没有较强的“内部身份人感知”,这就为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困境:学校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到校长期任教、高质量的学生也不易吸引到地方院校就读等。有学者认为,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师生认同感的培养(王锡范等,2009)。学生对学校组织认同感(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的加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院校师生的学校认同”就成为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组织认同感被看作是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或情感纽带,其吸引了大量心理学、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根据徐玮伶、郑伯壎(2003)的研究,组织认同是个体定义自我,从而归属组织的一种过程与结果:个体藉由归属组织的过程,将自我概念与组织认定相关联,从而产生分类的效果。Dutton、Dukerich和Harquail(1994)认为,组织认定会透过自我定义的三个原则——自我延续、自我强化和自我分辨的过程影响组织认同。
纵观组织认同研究史,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及其衍生的自我归类理论展开的,很少有研究者从心理契约理论(Rousseau,1994)的角度来探讨组织认同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制。心理契约是个体对其与组织的关系间,双方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它被广大的研究者用来解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但实际研究过程却很少有研究者将其和地方院校的发展现状探讨相结合。根据Restubog、Hornsey、Bordia和Esposo(2008)的研究表明,当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坏时,会产生对组织的不信任感,进而降低组织认同。心理契约破坏会降低个体组织支持感和领导成员交换水平,进而削弱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在地方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师生个体在学校中的相应身份通过学校履行心理契约的方式得以传递,师生产生受尊重感,形成良好“内部身份人感知”,心理契约履行情况较好。学校“内部人身份感知”在心理契约对组织(学校)认同感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尽管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学校认同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学校怎样提高师生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则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赵磊、沈伊默(2013)在以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为对象作为研究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认同影响的过程中认为:“员工对组织产生自豪感,并将组织特征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从心理上产生对组织的归附感,从而产生较高水平认同。相反,如果组织采取的是不公正待遇(心理契约被破坏),则会让员工产生组织是不值得尊重与自豪的,从而降低对组织的认同。”员工对组织的自豪感和归附感是“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中,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内部人身份感知”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地方院校的声誉、学校对师生期望、校方营造的安全和稳定的氛围对学校师生“内部人身份感知”有影响。学校社会的美誉度比较高,师生就会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对于所归属的教师、学生的认同度就更高;来自校方不恰当期望不利于师生的归附指数提高。院校的社会声望不仅会影响教育效率,还会影响师生认同。如果学校校风、学风有问题,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可度就会降低;学校对于师生过高的期望,会使得师生面临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反又会使得师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作为学校个体,院校师生在年终考核机制、学生表现评定方面存在不安全感,实行线形排名,必定总有一个教师、学生排在最后,师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师生的“内部人身份感知”从物质和关系等社会交换角度来讨论。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和学生的奖励制度。薪酬和奖励制度通常不被作为衡量一个教师、学生是否成功、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条件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在物质条件欠发达、农村生源占较大比例的地方高校,物质支持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以笔者所带的八个班级为例,在328名学生中,有114人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农村,占班级总数的65.24%。其次,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地方高校中,人事关系就显得更为复杂。对于地方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期望得到学校的组织支持;对于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服务得到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学生则通过学习、社会实践、专业比赛等过程中获得的荣誉得到教师、学生的支持;“关系”好坏时刻影响着师生情绪和工作学习效率。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会让人身心舒适,能够有效降低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倦怠程度。
通过以上研究,学校不良的社会声誉、对师生过高过低的期望、不安全和稳定的氛围、不健全的教师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学生的奖励制度以及组织、教师、学生的支持缺乏,都会减弱师生对于地方院校的归附感、自豪感,从而打破师生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师生、学校建立的心理契约会遭到破坏,进而产生玩世不恭的态度(Anderson,1996),降低对地方院校的认同。
通过心理契约视角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并分析当前地方院校教师和学生对其所在院校组织认同感的现状及其对地方院校发展的影响,通过利用学生工作的对象优势,探索如何通过提高师生的组织认同感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主人翁意识,从内在提高地方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长足发展力,进而提高地方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从“内部人身份感知”为切入点,研究心理契约对地方院校师生对学校(组织)认同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制,以期构建具有较高效度的高校师生的学校认同感框架基础,为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Anderson, L M. Employee cynicism: an examination using a contract violation framework. Human Relations[J].1996,(49): 1 395—1 418.
[2]Dutton, J. E. Dukerich ,J M. &Harquail, C. V. 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 1994,(39): 239—263.
[3]Restubog, S. L. D., Hornsey, M. J. Bordia, P., & Esposo, S. R.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sights from the group value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 2008,(45):1 377—1 400.
[4]Robinson S L, Rousseau D M. Viola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not the exception but the nor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J],1994,(15): 245—259.
[5]王锡范, 张先虎, 谢沛铭. 构建和谐校园与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J]. 网络财富,2009,(23).
[6]徐玮伶,郑伯壎. 组织认定与企业伦理效益[J]. 应用心理学(台湾),2003,(20):115—138.
[7]赵磊,沈伊默. 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认同的影响: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以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为对象[J].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2013,(27):58—62.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45
G649.2
A
1008-6714(2017)10-0100-02
2017-05-25
宜宾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从心理契约视角分析构建和谐校园下地方院校师生的学校认同”(2015SZ07)
魏春梅(1985—),女,重庆璧山人,助教,硕士,辅导员,从事英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