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25)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常亚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25)
随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推行,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核心素养创新之处在于,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历史学科自身出发,重新定位历史教学,这其中就包括将时空观念纳入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从课标要求、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等方面分析时空观念在高中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2015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但在2016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1]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虽然课标发生了变化,但是时空观念一直被纳入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足以表明其重要性。
就历史学科性质而言,时间和空间是解释历史的重要维度。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时空范围。因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了解事件发生的脉络及背景,才能形成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能力包括“时序思维能力”[2],由此可见时间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究竟何为时空观念呢?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空逻辑,通过分期、分段、分地域等方式来描述和认识人类过去的发展,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当中,考察与理解他们存在的意义。”[3]但是,也有诸多学者对时空观念纳入历史核心素养体系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何成刚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一文中指出:“在历史素养体系中,时空观念固然重要,但仍可归为低级素养,或者基础素养之中,列入核心素养中,有高估之嫌。”[2]但对于每名学生来说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项基础素养?通过高考阅卷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简单的历史时空概念是混乱的,甚至出现了诸多错误情况,对于历史事件时间掌握往往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看似“低级素养”却是学生不具备的或者是教育过程中所缺失的。另外,初中的历史教学是否完成了其应有的任务也是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初中阶段,要求对学生进行历史常识教育,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但是在教学当中仍存在不重视历史学科的现象、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这给初高中知识衔接带来了一定困难。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很难具备或提升对历史知识分析、内化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时空观念不是某一个具体时间和空间的机械记忆,而是具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次:能够总结历史发展特征;能够理解基本的时空概念;能够将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分析;能够建立起中外历史框架。就第一个层次而言,以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12课《鸦片战争》为例,在讲授1840年这个时间点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战争表面上是一个突发事件,但是战争背后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正是由于中国和英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战争发生在1840年也绝非偶然,此时,正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加速侵略扩张的脚步。而对于战争结果的认识,要突出社会性质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中国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发展特征。第二个层面来说,以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6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为例,无论是在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上,都有对学生时空观念能力上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从课标表述上,不难发现对于这种空间上的自然地理影响的重视。并且教材在知识的拓展上,也强调了中国和古希腊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两种不同文明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球史观。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将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分析。以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从时间上看,“冷战”所涵盖的概念不单单是时间上某一具体的年份,它所表达的是战后特殊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冲突;空间上不仅仅是美苏两国冲突,而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将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我们要把握的不仅仅是“铁幕演说”或者“柏林墙的修筑”表面的冲突事件,而应该是史实背后时代发展的特殊背景。第四个层面是能够建立中外历史框架。以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9课的内容为例,描述从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不断积累、壮大的过程;而第10—13课,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在这种中西对比之下,反映出了近代世界不断加强联系的演化进程。这样的内容安排,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外互通的历史框架,真正理解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由此可见,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虽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塑造”人。但是,高中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便是高考。任何素养在关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素养”与考试选拔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高考试题研读发现,时空观念处处隐含在试题中。在2016年全国Ⅰ卷当中,选择题第31题就有对时空观念的考核,主要考核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时间上的限定来排除错误选项。时间限定在1965年,主要考核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包括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相关的内容。选项中A是“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C是“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D是“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均不在该时间范围内,所以排除。我们发现,在高考中对于“时空观念”能力的考核是相对简单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上,了解了具体知识点的发展特征,得分就相对容易。因此,时空观念素养的强调是必要的。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中,第40题非选择题(1)中,也有对学生时空观念能力的考核。考核点是“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题干当中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三个时间段的世界人口迁入地、迁出地和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情况。对人口迁移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探究时空的变化规律,体现出对学生空间能力的考核。从考题本身来看,在高考的过程中,考点并非是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以往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核,体现出独有的学科特色。“近代的人口迁移”并不是课标和考纲所列出的内容,但是仍作为考题出现,体现了学生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关于“近代人口迁移趋势”建立的新的联系,也是一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时空能力的培养,应当体现在以往的学习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并不是针对某一考点,而应该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训练一种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针对考题而言,时空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日常学习来建立时空观,分析历史问题,才能进一步进行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时空观念应该成为其他素养提高的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时空观念的研究,应当在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教材、课标、考试、学生基础等多种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善。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2016.
[2]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6,(11).
[3]刘国飞,张莹,冯虹.核心素养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6,(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34
G633.57
A
1008-6714(2017)10-0075-02
2017-06-19
常亚欣(199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