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音乐之比较俯瞰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2017-03-12 05:41郝宏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调性中西旋律

郝宏图

(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 北京 100083)

从中西音乐之比较俯瞰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郝宏图

(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 北京 100083)

我国的钢琴音乐文化起始于上世纪上半叶,是我国众多音乐家在吸收、接纳钢琴这一外来音乐文化形式之后,与本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同时,钢琴音乐,这一纯正的西方音乐艺术形式也逐渐成为能够展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种类。东方思维与西方艺术的摩擦、碰撞,也让世界人们从这种具有差异性质的音乐形式中收获别样的美感,本文试通过对中西音乐的比较,来解读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钢琴;中西音乐;比较;文化

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不但向我国人民打开了一扇探索西方音乐艺术的大门,更促进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但由于中西方音乐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音乐家在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绎上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如在和声运用、调性布局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对于学习钢琴艺术的学子来说,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的音乐体系作为学习的根本,但这种西式的学习方式并不能适用于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中。本文立足于中西音乐之差异,来思考与分析我国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以便能帮助广大钢琴学子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1 音乐思维之比较

1.1 中西哲学思维之比较

明朝中叶,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开始传教,我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在彼此发展的数千年中具有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深刻影响着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成为我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讲究人、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更注重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而西方的文化则讲究二者的对立关系,主张将事物分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中西方的艺术文化受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而随着全球文化的繁荣交流,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而这种交融也必定会为艺术文化的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中西音乐思维之比较

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以系统性与严密性为主要特征,为和声音乐思维,作品体系完整、论证清晰。而中国的音乐思维主要来自于作曲家最直观的体验,为线性音乐思维,音乐大多为大线条的旋律走向,内容以描述性与叙事性为主,讲究意境。因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思维必定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且西方的文化重视空间感,音乐上追求立体又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而我国的文化更重视时间性,艺术多呈现自然的线条形态,因此,我国的音乐多为横向的线性旋律进行。自古以来,我国的音乐就被赋予了浓郁的外部教化作用,注重内涵与意境,而忽视了音乐结构的本身。西方的音乐恰恰与我国相反,他们更注重音乐中的理性思维以及内部结构,具有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

钢琴艺术传入中国虽仅百年时间,在这片有着五千年文化土壤的滋润下,不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展露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西方的钢琴作品大多以无标题为主要创作体裁,作品的名称往往直接命名为奏鸣曲、进行曲等,人们往往认为作品本身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演奏方式就是美的体现。比如莫扎特所创作的《A大调奏鸣曲》,作品K311的第一乐章就是以变奏曲为体裁,主题旋律贯穿于每一个变奏之中却又有不同的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鲜活,而我国的钢琴作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具有文学性的标题为主,且对于音乐内容有一定的说明。现在的许多取材于我国民歌或其他民族器乐作品的钢琴曲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如由我国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而来的钢琴曲同样运用了变奏曲的体裁,以生动的曲调歌颂了兰花花这位敢于同封建势力抗争的伟大女性。

2 创作手法之比较

2.1 和声、调性之比较

西方钢琴作品中最主要的支柱便是系统的和声体系,而张弛有度的和声、调性布局对音乐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钢琴音乐中,大多采用非三度的和声进行,区别于西方的和声布局,音乐也多呈现为大线条的旋律走向。因此,想要完美诠释我国钢琴作品中的旋律进行,必须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以及音乐的歌唱性旋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储望华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筝箫吟》,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布局方法,为前奏曲体裁,但同时又保留了浓郁的中国风格,第一乐段的左手旋律主要为对民族乐器箫音色的模仿,演奏时应注意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切莫使颗粒感过于清晰,需要表现乐器箫音响之中的顿挫之感。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以钢琴这一纯正西方乐器来模仿我国民族乐器音响色彩的作品有很多,如改编自我国传统器乐曲的《夕阳箫鼓》,作品的开始便是由大量四、五度加二度音的民族化和声进行来表现琵琶的特殊音响,再如作品《火把节之夜》,作曲家以大量高音区弱奏的四度和声来刻画我国民族乐器芦笙的音响效果,形象又生动。

西方的钢琴音乐是由健全的调性体系构建起来的,旋律进行的过程中调性有着丰富的变化,音域的变化以及转调使得西方的钢琴作品更具立体性。而我国钢琴作品中的调性变化,大多不会改变旋律的调高,以改变同样音符的排列顺序使得调性发生改变。

2.2 复调技法之比较

西方的钢琴音乐有着科学、系统的复调体系,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巴赫的赋格。一直到上个世纪,仍然有不少音乐家在为复调技法的蓬勃发展而努力追求,如肖斯塔科维奇在巴赫赋格的启发下所创作的赋格作品。复调的各个声部不但能在纵向上各自独立,同时又能在横向上相互关联,使的西方的钢琴音乐结构立体,更具多样性。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并不存在这种严密的复调体系,虽然在一些作品中会有少量的复调旋律,但它们往往不会出现在主调之中,其各个声部所表现的仍是相同的旋律,仅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变化处理,而不是像西方音乐中将各个声部进行相互独立的有机组合。如王建中先生根据我国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曲《绣金匾》就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式复调特征,右手承包了前后乐段的主旋律,而左手部分同右手的旋律非常相似,仅在某些长音的位置做出一些音长时值的变化处理,或者非常简单的进行和声的变化,就能够使这部分的复调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牧童短笛》则是我国钢琴音乐史上成功运用西方的复调作曲方法创作而来的第一步钢琴作品,作品的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皆是以复调的手法创作而成,且其旋律色彩极具民族韵味,此外,作曲家还巧妙的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运用的“句句栓”融入了作品之中,更具民族色彩。

2.3 曲式结构之比较

西方的钢琴音乐如同西方的哲学文化一般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我国的音乐结构则更加自由,多呈现为散体,供表演者自由发挥。例如改编自我国传统器乐作品的钢琴曲《夕阳萧鼓》,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原作品的曲式结构,每一个乐段都是对一种场景的形象描述,作品的节奏速度也有很大的变化,从慢起到渐快,整体的速度可以看作散板,以自由节奏的引子拉开了作品的序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水天共色的迷人景色。之后的速度趋于平缓,作曲家以中速的行板向急板过渡的节奏变化,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江畔余音绕梁的曼妙场景。而这种曲式的组合,虽然没有西方钢琴音乐中理性思维,但故事情节的紧密发展,乐段之间速度的丰富变化皆是流畅又自然,更具中国艺术文化的随性美感。因此,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演奏者应首先对作品的内涵充分理解,从而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在情感,并对作品曲式结构进行细致划分,以纯熟的演奏功底将作品一气呵成。

中西方乐器虽然产生环境、形制等方面各有不同,但艺术之间是没有阻碍的,我国的钢琴学子应在掌握西方钢琴艺术的同时,去努力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在西方音乐领域的无限可能,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

3 结语

自上世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其多彩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便迅速地获得了我国人民的喜爱。比起其他的西方乐器,钢琴本土化的艺术创作好像为这一乐器性能的探索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中西音乐的差异,使得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独具艺术美感,我们在演绎这些钢琴作品时也应仔细分析其风格特种,注意顺着作品的音乐思维走向,勾勒出作品的旋律线条。比起西方的音乐,我国的钢琴音乐更加注重意境的刻画、情感的宣泄,因此,如何利用钢琴这一乐器本身来营造出具有音乐内涵的艺术环境也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演奏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去探索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尚未展现出的音响效果,只有将具有中国风韵的音色与恰当的触键方式有机结合,才能诠释出符合我国人民审美品位的音乐。

[1]李晓.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探究[J]. 黑龙江科学,2017(11):93-95.

[2]张新梅,张茸. 中国钢琴作品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技法研究——以黎英海两首古曲改编曲为例[J].音乐天地,2017(6):69-70.

[3]余沛祺.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音乐形象的呈现——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春江舟影》为例[J]. 当代音乐,2017(14):113-115.

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b)-0020-03

猜你喜欢
调性中西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7月,盛夏的旋律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