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解释”为载体,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

2017-03-12 05:24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王翠霞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学科历史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王翠霞

为适应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整体育人观念,实现育人模式从学科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本位的转型,要求教师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在真实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型的全面人才,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提升核心素养?本文就“历史解释”作践行性探索。

一、深化教育改革对中学课堂的挑战

初中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学历史课堂对此必须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

1.时代需求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又称为T型人才或多功能型人才,根据其组成要素可用公式表示:“智商+情商+背景+能力”。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必对这种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多面手人才的整体素养提出新的要求: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语言和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强等等。②翟建华等:《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这启示了我们教育应该培育什么样人才,依据时代需求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2.考试须有应变性能力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学校教育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教育部颁布2016高考历史《教学大纲》对考试内容明确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育部:《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解读大纲对考试内容和能力的要求可知:从横向理解,其知识结构既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又有交融在一起的多学科结合,是“八宝粥”式的结构。从纵向理解,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知识运用能力要强。这就为中学历史教学提出新的任务:扎实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科学创新能力强。

3.学生必备综合性素养

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当今初中学生较以往更早成熟,他们身心认知水平较过去为早。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触社会,对新生事物产生极大兴趣并广泛吸纳,知识面较为广博,使之初具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做出较为客观的评判。因此,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呼唤着素养教育的中学历史课堂到来。

二、历史教学实施“历史解释”的有效技能

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素养则属于深入到内心的一种修养、一种影响人们生活的行为。借助这一行为,人们能够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能够养成科学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鉴定:“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①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21期。

1.创设学生理解历史的新方法

要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用核心素养指导、引领中学课程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作为研究者应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理解历史以达贯彻“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徐蓝给予精辟回答。所谓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对历史事物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多角度地、唯物史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事物。对历史事物的认识,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唯物的、客观的辩证认识,从而形成历史解释。笔者上人教版《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作了如下的设计。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迅速发展,每年付给契丹的二十万两银子,造成财政上的一个问题,不过,透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之于用兵之费用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70)

要求学生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以上三则材料之后,你们知道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吗?

生:在北宋王朝打胜战的情况下签订的。

师:很好!北宋在打胜战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签订这个盟约呢,并且每年要送这么多的“岁币”给金?请根据材料,找出答案依据。

生:(学生七嘴八舌)和平,贸易,节约军费……

该内容学生原本很困惑:打胜战还送“岁币”?学生通过不足二百字材料及相关设问引导的阅读和理解,提取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再现当时的情境。尤其是借助材料里数字的差距,感受和平一百余年的“值得”和来之不易,理解北宋政府的无奈与英明。从而对《澶渊之盟》的内涵外延作了深层次的、较为客观、辩证的解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教育。

2.培育学生感悟历史的新能力

当今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与国家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绝大多数历史教师“站在学科的角度想问题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较少”,“关注自己怎么讲的多,关注学生怎么学的少”,“研究试题多,研究教学的规律、研究学习的规律、研究学科的本真问题少”。②和玉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因此,在备课环节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直观、间接的史料。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情境。以人教版七下《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为例,谈谈培育学生感悟历史的新能力。

材料一:黎冻鱼头、红丝、批切羊头、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水、猪皮肉、野鸭肉、煎角子、猪脏之类……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材料二:果碟:镇府浊梨、河阴石榴、回马葡萄。咸菜:梅子姜、辣角子姜、生腌水木瓜。冷盘:炙鸡、烤鸭、姜虾、酒蟹、白猪肉。热菜:乳炊羊、闹亭羊、入炉羊、批切羊肉、炸冻鱼头、野鸭肉、炒蟹、炸蟹、洗手蟹。主菜一道:滴酥水晶。(《东京梦华录》)

师:同学们,吃完那么多的冷热咸菜,可知道材料描写哪个朝代、哪里的生活场面?(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时间、出处)

生:北宋,东京。

师:具体指哪个方面?

生:吃的方面。

师:情况如何?(提示:小吃种类,饮食做法等)

生: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美食天堂,且通宵达旦。

本目借助学生感兴趣且较为熟悉的小吃设题,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仿佛回到熙熙攘攘、灯火辉煌的宋都东京。老师简洁而诙默的设问,通俗而易懂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好像穿梭在宋都东京的大街小巷之中,品尝琳琅满目的小吃,欣赏多种多样的做法,最终得出东京是个美食天堂的结论。

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置身其境地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理解,从中感悟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3.促进学生建构历史的新认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提升。历史上有太多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典型案例,同样也有太多不畏强权、拯救生命的感人事迹。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掘这些典型案例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努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感悟这些历史材料,构建对历史的新认识。人教版九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我如此设计旨在加深同学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

1942年,当华沙近50万犹太人被纳粹赶进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的犹太人区并等待屠杀之时,……艾琳娜建立了一个帮助犹太儿童逃跑网络,……将2500多名犹太儿童藏在救护车担架下、手提箱、甚至棺材、尸体袋里偷偷携带出犹太人区。

……艾琳娜制作了一份被救儿童名单,上面记录下了每个被救儿童的原始名字和新身份。艾琳娜将这份生命的名单装进几个瓶中,埋在一棵苹果树下。1945年纳粹撤离波兰后,艾琳娜从苹果树下挖出瓶子,并根据名单将部分孩子还给了从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犹太父母。……艾琳娜60多年来绝口不提她义救2500名犹太儿童的经历,直到不久前她的英勇事迹才终于浮出水面。(《藏在瓶子里的生命》)

师:同学们,请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今天讲述的二战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生:艾琳娜善良、勇敢、机智、正义。她的行为体现了人性的美好、邪不胜正……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是非善恶观以及心底那种纯真的善良必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人人和谐共处,善待他人,尊重生命,才能不负自己的心灵,才能携手创造和平美好的世界。

通过本课程简明易懂的学习,学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以唯物史观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发现并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素养培育应成中学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两部分中,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把其作为宗旨和出发点。然而,素养作为学科特质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潜移默化日常培育。所以,在新课标的新一轮实践中,必须把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联系起来。

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学生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加上学业水平考试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试题的命制要着眼于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的表现程度,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所以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必将成为当今历史课堂的追求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