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校社合作模式在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郭海燕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契合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内容。随着广大业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业服务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对小区场地、设施、设备、环境等物业的管理,而是凸显出对人的各种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特约服务的满足。于是,探索校社合作模式以培养满足业主多元需求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新重点。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校社合作模式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自2004年招生以来,为社会输入了大量的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也在教学中积极寻求校企共建单位。随着物业管理与服务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有所创新,校社合作模式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更深入地推进双方达到正和博弈的局面。
物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高职教育更是要培养出在物业服务企业各岗位上都能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操技能服务业主的一线工作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互惠合作,探索能达到双方共赢局面的模式。
物业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直接相关。物业管理主要是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特约服务。公共服务是包括对房屋、设施设备、场地等的维修养护和小区绿化、卫生、治安等方面的常规性的服务;专业服务是满足业主及租户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开展的针对性的服务;特约服务是业主基于自己的个别需求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培养适应物业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和代表业主利益、反映业主诉求以及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各种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
校社合作就是在物业专业人才培养中探索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为了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相关社会组织要参与到物业管理和服务中,与物业服务企业实现协同治理。这里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机构等。
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大会从全体业主中选举有一定责任感和公益心,且具备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业主担任,代表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以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它可以代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并根据服务合同的约定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履行。
社区居委会也是社区的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政府可以在社区层面顺利开展工作,协助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社会保险、低保救济、计划生育、外来人口管理等和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在辖区内居民的环境、治安等方面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有共通之处。这也是培养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需要学校和社区居委会合作的原因。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非盈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参与公益创投等方式,结合自身的定位,发挥资源优势,作为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有效补充,致力于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
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考虑到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对物业的维修养护的能力,更需要基于业主的多元化的需求具备组织和策划社区活动、运营和发展社会组织以及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沟通和资源链接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课程,并通过安排学生在社会组织中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业主和居民的需求,理解物业服务的理念和内涵。
我们学院已有的物业专业的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有保利、万科、筑城、中铁建等多家物业服务企业,每家物业企业通过多个项目的辐射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其中我们和保利物业还开启了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学生通过见习、跟岗和顶岗实习对物业管理的日常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和业主委员会的接触,了解到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配合相关居委会履行自治管理职责,了解到居民和业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通过与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的接触,了解到一般居民的需求和特殊居民的需求。
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接触了物业服务企业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发现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学校学习和实践工作脱节的地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比如针对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的矛盾,着眼于教授学生沟通的能力,同时借助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团队的启发,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解决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冲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将问题相似的业主召集在一起成立支持小组)、社会工作的原则(尊重、个别化、案主自决等)和社会工作的技巧(建立信任关系、倾听等)帮助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摆脱对立的状态。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增加相应的课程。
物业专业的教师全程把控学生的见习、跟岗和顶岗实习,除此之外,物业服务企业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将以校外导师的身份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咨询老师或校外导师。比如,满足业主的需求,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的能力,对于刚刚摆脱纯理论灌输模式的学生来说,操作能力有限,此时,我们可以求助于以资源链接和整合能力见长的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社工。
在已有的见习、跟岗、顶岗三段式的实习模式下,整合物业服务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的教育资源,根据课程特点不定期地邀请物业服务企业的负责人、业主委员会委员、社区居委会的骨干和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社工为学生就理论学习中的困惑和在实践工作中的转化答疑解惑。
学院自2004年以来一直都有社区管理和服务专业,并于2015年7月在合肥新站区社会事业局和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机构运营至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了老少活动家园、公共养老服务等项目,既服务于社区的一般居民,也服务于老年人、儿童等专门的群体,还通过留守儿童的项目服务于一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家庭。这和物业管理中为业主提供的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特约服务的内容不谋而合。
学院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立了很多特色社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学习和成长,开启和社会组织的接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和实操型,物业管理人员不仅仅在物业服务企业中工作,还要接触到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只有探索校社合作的模式,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专业、更全面。
[1]李红艳.“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7(3):74-76.
[2]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3]王明霞.“校企合作”在高职物管专业建设中的实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36-38.
[4]赵静.物业管理专业校社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纵横,2015(9):275-276.
G712;F29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123-02
[项目编号]安徽省教育厅2015质量工程项目“正和博弈视角下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编号:2015jyxm611)。
郭海燕(1981,6-),女,安徽定远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