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坤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价值的思考
窦坤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文章从实际需求、时势需要、现世存在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价值,进而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上,它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工具;价值生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期冀所有的学生都只为了热爱英语而学,要求学生不带有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去体验外语带来的异国文化和语言魅力而学。如果不考虑它的工具价值,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因素的侵扰和影响是看不到的,外语教学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到最大程度,更无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则成为空谈。
在人、社会和教育三者的关系中,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教学不能不考虑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学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在当今是毫无疑问的。当今,英语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长,甚至不亚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地位。在许多国家看来,英语已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成为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中,英语不单单是作为一门语言来传教,更是一种教学用语。我国要融入世界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体系,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独特的英语教学在国际交往人才培养方面更为印度带来了极大优势。岑建君教授曾指出,外语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教学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质量的提高。”并且举例说,“世界上中成药贸易总额为170亿美元,而我国仅占其中的5%,日本和韩国共占9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外销人员的外语水平过低。”而且,我们培养出的翻译人才的外语水平也不过关。我国组团出访时,往往都是拥有强大的阵容,但是真正可以用外语自由交谈者为数不多,一般情况下开展活动都需要依赖翻译,如果翻译对专业不了解,译文偏差,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谈判质量会受到影响,更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显然,英语教学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技能的实用性、我们怎样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外语技能都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紧要问题。
英语教学除了考虑外部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还应是一门能够切实带给人幸福、快乐与成就感的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从外部找寻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各种动机和目的,洞察他们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与迷茫,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苦乐与哀愁。教学只有想学生所想,说出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才有可能被英语感动,才有可能从内部生发出学习的动力。除了引导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性中功利、实用、实效的一面。我们不能急切的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只为了热爱英语而学。看不到这一面,就无法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待英语教学。要么过于理想化——对于那些不爱学英语的学生淡然处之,要么过于现实化——急功近利的希望学生英语技能的速成。这两种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和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还不能忽视时代对自身的影响和制约。意即,要做到“变通趋时”。时代精神,它就像一个“气候围绕带”,无时不刻的对身处其中的任何事物在发挥着作用。之所以称时代为气候,是它隐匿于一切显性教育教学实践之后、之上、之周,像一个大气层充满了教学框架的周围。教学内外的环境都要呼吸大气层的空气,都要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如果说,教学价值是一只指引教学实践的无形的手,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说是指引教学价值无形的手。没有它,就谈不上所谓生动的、具时代气息的教学实践。叶澜教授在回顾我国百年教育历史时曾说,我国的教育理论应列为“时代之学”。她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实际上,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何尝不是如此。呼吸时代的新精神、感受时代的新需要是每一个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亦不能例外。大学英语教学要应于“时”说的即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自身要做出相应于时代的变化和更新。“应”不是被动的适应,反而是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的适应。“时”即为时机、时宜、时势。“时”本身限定了这种适应不可能是消极被动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学生指的是,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面向未来指的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人(成为人)。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质比仅仅教授英语技能要重要得多。在有学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着眼未来发展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明确希望“用英语获取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以适应时代发展”者有84%,希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者有70%。这充分说明,学习者希望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是具有时代前瞻性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上,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在学业上提倡“宽口径,厚基础”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使外语人才适应社会之千变万化。
现代哲学的各家各派,无论他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均是在生活世界观之下进行思维的,均在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无论是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还是胡塞尔主张的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抑或是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围绕文化价值子系统,与人的意义、理解、交往主体性相关联的世界”,虽然它们产生的背景各异,但其包含的内容与内在的神韵是一致的,都是把生活世界视为与人的目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生活,我们不能脱离师生的现世生活而空谈英语教学的理想。
我们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价值,关注教学外部的各种因素,如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就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并非对等。因为,促进个人社会化的教育并非社会本位教育,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教育也并非个人本位教育。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未必是社会本位的人,个性明显的人未必是个人本位的人。教育及其对人的影响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或者是两者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对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坚持何种价值倾向问题,不是形成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积极构建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合理性关系,培养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人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张楚廷教授认为,教学是以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为其综合目标,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教学追求人的发展,同时通过人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虽然我们强调了人的发展是基础,是出发点,但教学由此出发之后还得向前走,还得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需要有专门的考虑。并且,若不作此专门考虑,未必对人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不能把人的发展仅仅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附属物。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无论我们怎样关注其各种价值,怎样在各种价值中平衡,它毕竟还是平衡,依旧不是超越。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再多,教学技术再娴熟;学生记忆的单词量再庞大、口语再流利,但如若是缺失了向上的精神层面的引领,依旧只是把眼光放在当下的近视或短视的、权宜的生成,依旧只是一种平面化、地面上的生成。因为,所谓“保持平衡”暴露了这种尝试所具有的平面化倾向———因为我们即使仅仅就字面意思而言也可以看出,“保持平衡”的前提是承认有关的两者的存在及其现状,亦即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阶段、同一个层次或者平面之上,而不是在分别对两者进行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它们而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本文既不以寻找到平衡点为出发点,也不以其为最终归宿。因为,生成着的大学英语教学本就不在于暂时和眼前的平衡和统一,而在于不断的和永远的非平衡和对立,在于永远的超越。也许在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取向上,无论是个人、社会的,抑或是现实、长远的,我们永远都找不到那个平衡的阿基米德点。即使有这个制衡点存在,也是短暂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味的求索那个制衡点,而在于追求永远的非制衡和超越。而后者正是制约着事物的本质,并使事物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唯有此,方能揭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不断走向生成的教学,也只有超越方能彰显出它不是一只只能在地面上寻求自我更新的虫子,而是一只蜕了皮飞向高空的真正意义上的蝉。也唯有超越,这只蝉才可能彻底蜕去它最后的硬壳而飞翔起来,只有飞到了高空,它才能唱响夏日之歌。
[1]岑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未来[J].外语界,1998(4):12-17.
[2]岑建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谈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要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6-8,16.
[3]郝文武.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9.
[4]霍桂桓.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J].哲学研究,2003(4):53-58.
[5]王斌华,刘辉.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34-38.
[6]张楚廷.大学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3.
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