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2017-03-12 03:37:42李兹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主体

李兹良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李兹良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

现代学徒制可作为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现实运行效果不佳、社会认可度不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促使高职院校成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组织和实施者,进而整合政府、企业和学生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衔接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粘合剂。适应社会经济的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和推动经济驱动模式改变及产业创新升级,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现代学徒制可作为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1 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现实运行效果不佳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是对现代学徒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据此国内学术界多主张构建“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实际上,“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并不是《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唯一解读方式,而“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在现实运行过程也出现了无法有效落实的难题,比如“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企业缺位、企业失语、学徒流失等诸多问题。

1.2 社会认可度不高

现阶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理念并没有得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深入认同和广泛接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往往演变为“学校关注招生,企业关注用工”的招生招工联合模式,该模式弊端在于对学徒、学生、实习生的身份界定模糊,对学徒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徒内涵培养流于形式。现实中,不仅很多企业和学生对现代学徒制持观望态度,整个社会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作用和效益也没有形成准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

1.3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的分离,这导致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特别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学徒在学校和企业双重角色下的具体培养模式、学徒费用支出和员工待遇水平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规定和细分标准,使得这一领域成为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飞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诸多难题使得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普遍不高,远远达不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现代学徒制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2.1 主要执行主体缺位

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的推广,但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执行主体始终没有得到确认。目前现代学徒制主要采用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双主体”育人、实习基地共建等协议合作或协作的方式运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执行者始终没有得到政策的认定和扶持。由于缺失了主要的执行主体,现代学徒制一直遭受诸多利益因素的掣肘。特别是一些执行主体只关注自身利益,高职院校只管招生,企业只管招工,对学徒发展的关怀和学徒培养质量的重视不够,导致现代学徒制受到学徒的冷遇和抵制。

2.2 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界、学生、社区等诸多利益群体。现实中,每个利益群体的需求并不一致。政府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解决新型产业工人的缺乏,在宏观战略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得到更多学习锻炼和实习实践机会,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发展能力;企业界和社区等也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执行主体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多方的利益共赢。

2.3 权责分配不清

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群体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权责不清,根本无法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合力。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现状,虽然学校在表面上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是学校承担了育人的责任,承担了就业的风险,而企业只是对人才的选用,不承担任何风险[1]。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要实现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必须进行清晰的权责分配考虑。否则,被寄予“解决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厚望的现代学徒制必然要经受严峻的考验。

3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积极作用

3.1 促使高职院校成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组织和实施者

承担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主体责任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天然使命,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对新常态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讲,高职院校本身肩负有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高校,特别是以“高等性”与“职业性”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天然地具备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实施资格[2]。我国目前的新常态经济形势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线产业工人是高职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指向。能否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关乎高职院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成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使命。

3.2 高职院校要主动整合政府、企业和学生资源,实现共享共赢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自身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主动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资源,实现现代学徒制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政策要求,充分释放政府政策红利,充分利用企业岗位实习和学校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学徒等重要人力资源。从企业的角度讲,高职院校可以主动进入企业调研,替企业解决招工难和员工素质提升等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难题。从学生的角度讲,高职院校在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中,穿插一定的企业实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备实用性。学校主动整合资源,工学交替,学做结合,将教育教学职能从学校扩展到企业,使传统职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有利于政府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战略,有利于企业层面的招工用工,有利于学生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

3.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承担了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实施,整合了政府、企业和学生资源,最终必然要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挥积极作用。无论是浅层次的“双主体”办学、“双导师”育人、实习基地共建,还是直接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合办学,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体系归根到底都要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否则现代学徒必然遭遇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冷遇。 高职院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主动整合各项资源,为学徒搭建更加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台,并通过切实完整的学徒培养计划彻底解决学徒毕业后之后踏入就业岗位的忧虑。特别是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只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着力点紧紧围绕社会企业需要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41-45.

[2]李兹良.现代学徒制的校本位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9):29-31.

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87-02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基于共赢理念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号:NJPI-PPZY-2016-09)。

李兹良(1983-),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