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繁简之间保护汉文化之探究

2017-03-12 03:00林文华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繁体字汉字传统

林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汉字的繁简之间保护汉文化之探究

林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也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汉字在由繁趋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繁体字和简化字使用的利弊,试图在汉字的繁简之间寻找出最佳的途径,一方面让汉字的发展顺应以简化为主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汉字中蕴含的汉文化因子,使其不因汉字简化,以及当今社会忽视汉字书写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繁体字;简体字;汉文化

汉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 300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当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时,唯有汉字沿用至今,确保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绵延传承。即使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汉族被其他民族所压制,但汉字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却仍以更强大的魅力征服了异族。可以说,汉字在时光隧道的穿梭中显现出了蓬勃的活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能适时迎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汉字和汉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假如没有汉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信息时代重视“传承”汉字,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在这场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中,不断有学者提出要废除简化字,重新推行繁体字。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造字理据,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繁体字和简体字究竟谁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汉字繁简之间能否找到一个保护汉文化的平衡点?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汉字的繁简和汉文化的关系,必须先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的内涵

《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虽然对于文化的定义不一而足,但是剥去重重复杂的外部表现形式,简单点说,文化就是人类的各项生产生活实践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所以“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1]。也就是说,文化既可以用文字符号形式体现,又可以用非文字形式传承下来。汉字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汉文化完全等同于汉字文化。汉字文化,除了指保留在历代典籍中由汉字记录的宝贵文化外,还包括书法、篆刻,对联、测字等利用汉字特有的结构和造型形成的文化形式,这些都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繁体字在继承汉文化方面的局限性

(一)许多繁体字没有显现出它的造字本义

汉字的精髓在其象形性和表意性,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聚着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汉字的发展过程就是指远古时期各层面历史文化现象的投射过程。通过解读汉字构形,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某一方面,可以说,每个汉字都是汉民族历史的缩影。而简化字因为在简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些重要的表意构件,使得我们对远古先民在造字时所要表达的社会生活面貌的认识逐渐模糊,这也正是许多人认为简体字不如繁体字更能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然而,汉字的繁简之分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实际上,在甲骨文中就存在简体字了。即使是繁体字,也未必都能够准确地体现汉字的本义,我们还需要结合汉字演变规律来正确认识它。例如“矮”“射”二字。如果从繁体字的形体来看,“矮”的形体像是拉弓射箭,那么“矮”的本义是不是就应该是“射”;而“射”的繁体字的形体为“身高仅为一寸”,那“射”的本义是否应该是“矮”呢?[2]

所以,不能说认识繁体字就能掌握汉文化,反之,也不能说使用简体字就是抛弃汉文化。

(二)繁体字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古籍的语义

实际上,汉字的价值早就超越了“记录汉语的工具”这一功能,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汉文化中的一部分。因为中国古代文献多由繁体字书写,所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多蕴含在历代典籍中,要正确理解古籍的内容就需要认识其中的繁体字。其实,即使完全认识文献中的繁体字,也未必能够完全领会文本的含义。因为古籍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字只是一个平台,还要结合训诂、语音,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才能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妙。更何况,在汉字简繁转换中还经常出现一对多的问题。[3]要将一个简体字转换成相对应的正确的繁体字,需要对文献的语境和语义做出精确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淆,闹出笑话。换句话说就是,不认识繁体字的人也未必不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繁体字并不能完全代表汉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在每个时期都会发生演变。每一时期都会赋予汉字以新的内涵或形式,只要是能够反映某个阶段文化特点的汉字都是值得保留和研究的。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汉字源远流长的演变史中,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融入汉字变革的每个过程中,使得汉字的内涵变得格外丰富。所以,繁体字只是承载着当时历史阶段的特定内涵,并不能代表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不能完全代表汉文化。探究每个汉字的造字初义,再将之在每个时代要表达的含义逐一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嬗变过程。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越是接近现代的汉字其中所包含的汉文化就越少。或许汉字在简化过程中会丢失一部分的构形理据,然而换来的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绵延传承。

三、如何解决好繁简字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坚持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

历史证明,简化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保证汉字得以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汉字简化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顺应了人民群众使用的需要,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许多国家纷纷掀起了“汉语热”。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能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积极培养汉语汉字方面的人才,其中绝大多数的外国人选择将简体汉字作为他们的学习对象。因为简体字在识记和书写方面,比繁体字要简便高效的多。据了解,目前除了北美一些大学的中文课简繁并用外,其他西方大学的中文课堂完全都使用简体字。即使是在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开始逐渐接受简体字。所以,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简化的汉字演变倾向,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简化的汉字认识中华文化。

(二)规范简化字的使用

对繁体字的认识,社会上存在过于美化的倾向,似乎恢复繁体字或者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繁体字,人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能得到扩充。实际上,现行简化字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迫切需要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人员撰写出更多科学解释简化字来源的普及性读物,以利于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理解和支持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当然,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乱用简化字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追求速度、标新立异,就随心所欲地写“别字”,极不利于语言文字的通行。因此,我们在推行简化字的过程中,还要采取不同措施推动简化字使用的规范化。在这方面,政府的力量极为重要,国家语委等相关部门应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广泛的社会调研,并且适当听取民意,然后对现行简化汉字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对其中明显不合理的简化进行适当调整。当然,对于简化字的整理,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因为文字是全社会公民记录语言、交流的工具,具有约定俗成性,绝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左右的。

(三)为繁体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繁体字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当今社会繁体字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从实用角度来说,繁体字不如简体字,但是,繁体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繁体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积累产生了重要影响,将繁体字申遗可以表明我国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决心,更有利于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文字,挖掘出汉字的内涵与魅力,进而将繁体字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古代璀璨瑰丽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四)分层次学习繁体字

繁简字与简体字并非势如水火,虽然目前我们普及简化字,但是繁体字也有其存在的依据和空间。对于繁体字,我们应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学科背景、工作需要、个人兴趣,实行分层学习,逐步做到用简识繁,在一定范围内简繁由之。

对于中文及相关专业的人员,要规范其对繁体字的使用,寻找一条繁体字和现代社会相融合的途径。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对繁体字元素的汲取,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促使古老的汉字为现代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对于在校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作为繁简字规范教育的阵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适当讲授汉字的演变及与六书相关的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语文课上可增加讲解繁体字与简体字关系的课程,使学生能认识繁体字,并掌握繁简字的对应关系,逐步做到用简识繁。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研读用繁体字编写的教材,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诵读,以及对繁体字在形音义三维的全方位学习,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普通的群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提升他们对繁体字的认识,保证繁体字在社会中形成群众基础,例如举办“汉字文化艺术节”,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将“汉字”与“史”统一起来,诗意地探寻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展示出中华文明的久远和辉煌。

(五)继续推动汉字简繁文本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当今社会,现代科技冲击着传统的文字艺术,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对汉字和汉字使用者来说也许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常常陷入“提笔忘字”的窘境。所以,有必要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汉字发展的新契机。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由多家软件公司研发的繁简字转换的软件,但是由于这些软件的开发者在汉字学方面的功底良莠不齐,所以有的软件的使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012年底,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集合汉字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数字化方面顶级专家的智慧研制而成的《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大大提高了这类系统在转换功能、规范性、准确率等方面的性能。希望今后政府能够大力集合民间力量,继续开发出更多的工具为汉字的信息化、现代化助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毋庸置疑,汉字要想继续保持活力,就必须传承过去,并面对未来、走向世界。过分强调恢复繁体字,不仅对保护传统文化无益,也不利于汉字走向世界,更不利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加强。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说:“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都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

[1]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2]赵月华.论因形索义的方法——以俗解汉字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1-23.

[3]苏培成.汉字繁简体的使用与传统文化的继承[J].群言,2006,(11):36-37.

【责任编辑:周丹】

H11;G42

A

1673-7725(2017)11-0175-04

2017-09-05

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如何在汉字的繁简之间保护汉文化之探究”(项目编号:2013xjj39)的研究成果。

林文华(1986-),女,福建三明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繁体字汉字传统
哈哈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