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又双叒叕”体

2017-03-12 03:00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宿主

李 浩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模因论视角下的“又双叒叕”体

李 浩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近来,“又双叒叕”体流行于网络媒体,从模因论视角分析其传播的条件和内在动因得到,言语形式结构简单、特点鲜明;表情达意形象生动;借助网络迅速传播等要素促成了“又双叒叕”体的流行。本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来分析“又双叒叕”体流行的理据。

模因;语言模因;网络流行语;又双叒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对语言词汇系统的影响较大,成为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许多个性鲜明的网络流行语一旦出现,就会迅速占据微信朋友圈,横扫微博和论坛话题榜。其中,很多词语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最终进入语言词汇系统。近来,“又双叒叕”频繁出现于各类网络媒体,成为网络热词。笔者在微博中,以“又双叒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2 289万条检索结果,这意味着仅在微博这个媒介上,流行语“又双叒叕”就被复制传播了2 289多万次,足见其火爆程度。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又双叒叕”快速传播的条件及其内在动因。

一、语言与模因

1976年,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仿照“gene”提出了“meme”一词,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我国学者何自然把“Meme”翻译成“模因”,即一种和基因相似的模仿现象。[2]模因现象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语言、观念、文化习俗、流行时尚、音乐旋律或社会行为,只要不断地被模仿、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从语用学角度看,特定的言语信息,只要能通过复制模仿在宿主大脑间得以传播,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论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据,尤其是对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

模因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蕴含于固定的言语形式中,依靠语言的模仿、复制、传播而得到传承。作为文化传播基本单位的模因,通常就是特定的言语形式,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4]但是,语言的传播并不是无条件的,不是所有的言语形式都可以作为模因,而得到复制和广泛传播。生物的进化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同样如此。只有那些能够得到大众认可,并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复制、持续传播的“强势模因”才能最终得以生存,而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逐渐销声匿迹的模因则为“弱势模因”,无法延续生命。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模因有可能成为“强势模因”呢?Dawkins指出,“强势模因”需具备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特性。语言模因在宿主之间进行复制传播时,会受到主体思想意识和观点的干扰和糅合而发生变异,只有能排除干扰,保持较高保真度,且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具有多产性的模因才会在竞争中胜出,保持长久的生命力。[5]

二、网络热词“又双叒叕”

“又双叒叕”通常读作“yòu,shuāng,ruò,zhuó”。“叒”古同“若”,根据康熙字典的释义,有两个含义:一为树名,即“榑桑,叒木,东方自然之神木”;一为“顺”义,即“顺也,道相似也。……二又为友,三又为叒,所助者多,故为顺也。会意”。“叕”,《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连缀”和“短,不足”,康熙字典解释其为“《唐韵》陟劣切,音辍。聮也”。

“又双叒叕”排列使用最早出现于2012年12月17日,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发布了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结合当时的语境,使用“又双叒叕”旨在表示“日本首相更替极为频繁”。这种用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形体特点,极具趣味性,利用“又”字数量的递增组合成汉语常用的四字格词语,四个汉字拆开是10个“又”字,“又”字反复出现,使字义不断叠加,既加重了词义,又蕴含了微妙的感情色彩,表示“重复、反复到了无以复加直至让人厌恶而又无可奈何的地步”,给人深刻印象,过目不忘。自此以后,“又双叒叕xx”作为一种固定句式逐渐见诸于各类网络媒体,表示“某种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或某件事情反复出现”。

笔者整理近三年的新浪微博发现,起初“又双叒叕”体零散见于个别媒体,如:这里是美国(环球网美国记者站):【全球陪跑三人组】……村上春树已连续六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预测名单榜首,但今年又双叒叕落选了!(2014-10-09)

随后,国内很多知名媒体也开始使用“又双叒叕xx”句式。

中国日报:【瑞士将公投“全民发钱” 每月躺着都能挣1.6万】下月5号,瑞士又双叒叕要举行全民公投……(2016-05-27)

人民日报:【南方又双叒叕要暴雨了!两个消息,一个不乐观,另一个也不乐观】(2016-07-13)

中国青年报:【福原爱又双叒叕哭了】(2016-08-17)

凤凰卫视:【老潘又双叒叕来啦!】(2016-09-03)

2016年12月21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现代快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专门发布了扫盲贴:“【扫盲贴!网络上流行的生僻字,你认得几个?】总在说霾又双叒叕来了,可你知道叒叕的正确读音和真正含义吗?还有槑、氼、烎、垚、圐圙、嘦、嫑、怹,等等,这些在网络上被赋予新含义的汉语生僻字,以及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字,你认得几个?一半以上不认识的,默默转走吧!”

此后,“又双叒叕”体的热度明显提升,尤其是进入2017年8月,各大媒体开始频繁使用,使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热词。

东方财富网【李嘉诚又双叒叕跑了!频现大佬逃离房地产 难道楼市要变天?】(2017-08-01)

图3还绘出了 Wald等(1991,1993)使用委员会报告中的远震数据反演断层滑动的结果。滑动的地震反演与大地测量反演之间的一致性相当差。最近Song等(2005)提出这种差异也许可用可能高达5km/s的超剪切破裂速度来解释。

中国新闻周刊:【重庆人民又双叒叕赢了!边吃火锅边嗨歌】(2017-08-04)

新华社新华视点:【又双叒叕有143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印度尼西亚被押解回国】(2017-08-04)

北京晨报:【冬日娜又双叒叕雷人,被田径健儿婉转回怼问题】(2017-08-05)

新华国际:【普京又双叒叕脱衣服了!还顺带下水捕了条鱼】(2017-08-06)

人民网:【666!中国首个ar校徽又双叒叕是别人家的大学】(2017-08-12)

中国新闻网:【朋友圈又双叒叕现“生男生女”神药?专家:不能改变胎儿性别】(2017-08-12)

三、“又双叒叕”体流行理据分析

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言语形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引起宿主的注意,进而被理解和接受,同化进入宿主的认知结构,成为其长期记忆。在适当的语境下,宿主提取上述言语形式,以本来面貌或稍作改造表达出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如此,特定的言语形式得以在不同宿主之间不断地被复制和传输,循环往复。如果这种言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不失真、不变形,它便被固定下来,成为语言模因。[6]“又双叒叕”体正是具备了语言模因的特点和优势,最终得以广泛传播。

(一)言语形式易于复制传播

其次,“又双叒叕xx”属于“状语-中心语”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宿主自主编码和表达。“又双叒叕”充当状语形式和位置不变,宿主只需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自主更换中心语即可。

现有流行情况证明,“又双叒叕xx”的高保真度和多产性使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二)言语形式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某种言语形式只有能够表达人们的心声,得到情感认同,产生心理共鸣,大众才会参与到这种言语形式的复制和传播中,使之成为流行语。因此,人的心理因素对一种言语形式能否成为强势模因至关重要。

“又双叒叕”体能够在网络上走红,是因为它符合大众的情感认同。人们面对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常会产生抵触心理却又无可奈何,需要一种更形象、更畅快淋漓,又带有戏谑性的言语形式调侃自我、表达情感。“又双叒叕”体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感慨光阴易逝,“又双叒叕过了一年”;感叹世事无常,“又双叒叕被涮了一把”;手头拮据,“又双叒叕收到账单”;学业沉重,“又双叒叕参加考试”;“吃吃吃,又双叒叕长了五斤;睡睡睡,又双叒叕过了一天”,等等。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助推

自媒体时代,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语言交际的频率和密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首先,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开放平台,每个人都可能创造新的语言,引起人们认同的言语形式就可能在人们的交流中不断被复制和传播,为强势语言模因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其次,网络使得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个人自媒体的参与,大大增加了网络流行语的曝光次数。短时间内,新的网络流行语反复进入人们的视线,继而引发记忆、复制和表达。因此,网络语言虽然在不断更新变化,但是新鲜、有趣的语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被大众同化并传播开来。

“又双叒叕”最早出现就是在网络媒体上,随后也是在网络媒体上不断被使用、发酵,直到2016年12月21日,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借助网络微博专门发布了关于“又双叒叕”的扫盲贴,对“叒”“叕”及类似构造词语的读音和含义进行知识普及。?此后,借助网络的推动,“又双叒叕”的热度迅速提升,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语。

四、“又双叒叕”体之启示

“又双叒叕”体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汉语言使用者对于汉字、汉语的一些潜意识。汉字本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但在简化后,大多数汉字已经很难看出本来面貌,无法通过形体推知它的本源和字义。现行简体汉字中,大多数为形声字,这确实有利于帮助辨别汉字读音,但却很难体现出汉字应有的文化性,由此,汉字再组成词语,就更难直接从形体上来判断词义了。

反观“又双叒叕”,结构是四音节,是汉语传统常用的构词方式,这四个汉字的排列也很有特点,“又”字依次叠加,除去第一个“又”字是独体字,后面三个字“双”“叒”“叕”均为同体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叒”为象形造字法,取的是本义“若木”,而此处未用“叒”字的本义,而是表示“又”的重复,故此处宜看成会意字)。这种构造特点,使得词义非常鲜明,即使读者不会“叒”“叕”二字的读音,不懂字义,绝大多数人也能从“又”字的重复排列中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这提示我们,在汉语、汉字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是不是可以依据汉字的形体多运用会意、指示、象形等方法进行造字?是否可以多运用类似“又双叒叕”的方法组词,增强词语的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正如网络上出现的,“又双叒叕体火炎焱燚了”。

[1]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定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63-70.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4]李捷,何自然.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外语学刊,2014,(2):59-64.

[5]俞建梁.模因范畴论[J].外语学刊,2016,(2):23-27.

[6]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139.

【责任编辑:周丹】

H136

A

1673-7725(2017)11-0171-04

2017-09-05

李浩(1979-),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宿主
流行语大盘点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