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思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

2017-03-12 03:00龚琪峰罗建波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异质异质性国际化

龚琪峰 罗建波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异质性思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

龚琪峰 罗建波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国际化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基于知识与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在应对当今社会对国际化素养的要求时略显不足,因此,更需要从文化层面去理解国际化,尤其是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应被看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的新重点与目标。基于这一目标,本文以异质性思维为分析路径,具体论述其对国际化素养培养的启示。

异质性思维;中国大学生;国际化素养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浪潮使来自全球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地区间人力资源交互日益频繁,因此,国际化素养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突出特征。另外,当今大学生在面临多元化国际格局时,必然面临异质文化所带来激烈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那么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便成为解决冲突和进行文化选择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从异质文化层面去构建跨文化人才的国际化素质体系便成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同质性思维范式下的教育制度中,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属性的知识构筑和差异认知主要是在本民族文化语境的关照下进行的,基于此的国际化素养培养主要以本土文化为中心来去参照异质文化,进而建构本土文化中心,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下构筑与理解异质文化。在此思想主导下的教育特点即为“(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1]换言之,同质性思维统治下,教育追求肯定性与确定性,而当前国际化素养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目标也在发生转移,在全球化趋势之下,“科技与人文的疏离,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抵牾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又促使人们反思大学教育的使命与目标”。[2]因此,基于同质思维的教育体制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3]但这一“让位”的构建过程需假以时日,而异质性思维恰能架起思想与文化储备的桥梁,因此异质性思维对突破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国际化素养培养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因为它承担着构筑对异质文化的识别、理解与尊重的基础,同时深入涉及差异的机制产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

二、异质性思维

反本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异质性,而异质性思维则强调概念的不同一,即否定性与多样性在理解事物中的重要性。在异质性思维看来,同质性思维模式下的“非此即彼”的判断与解读是需要破除的。本土与异质文化双方不存在所谓的“中心”,而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每次际遇都是对立双方间的相互转换。本土文化在建构自身的同时,需要异质他者的存在,从而从中心性的本土文化中走出来,并对异质性文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理解,认识到二者之间差异的动态性和非绝对性。那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化素养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并在此基础之上构筑自身的文化立场和认同,最终实现国际化素养的涵化。因此,在异质性思维模式下的国际化素养应改变思维模式(追求普适性原则,抹杀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其基点应当遵循多样化原则,因为“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合作发展,却不可能完全消弭各个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单调和划一性”。[4]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异质性思维在承认差异、鼓励差异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认知差异、分析与解释差异,从而构筑国际化素养中的“知彼”的他者层面;同时,差异凸显后“知己”则依赖于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

三、异质性思维对于国际化素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国际化素养培养的重视及国内建设的需求,国际化素养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化素养进行论述,主要观点如下。胡又牧认为,国际化素养具备六大特征,一是具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二是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四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五是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六是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经历。[5]王军将国际化素养的定义为“具有全球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学理性意识;具有丰富的跨文化容量和广博交叉的知识结构;具备国际语言交往能力、跨国文化的交际沟通能力、国际信息处理能力、心理素质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全球思维、应变思维等。”[6]胡朗则定义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的胸怀,具有关注世界发展新动向的意识和高度敏感性,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素养。”[7]可见,国际化素养关注点不仅是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及交际问题,更是一种视野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在异质性思维的引导下,需对国际化素养教育进行思考,并试图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摆脱国际化素养培养机制的同质性思维依附,即单纯地依附并止步于对西方文化的同一性认知,而忽略中西间的文化差异的深层认知与问题处理能力培养,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认知角度而言,国际化本身就存在文化上的“他者”和与“他者”的交流活动。国际化素养的跨文化属性使研究者侧重于关注异质文化背景下交流双方的关联之上,即建立在双方互动基础之上动态地差异性认知与共存。换言之,国际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了解“他者”,认知与承认差异,理解与解释差异,并力图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维持跨文化的关系。因此,单向的对他者的知识、文化与语言习得仅是跨文化素养中“我他”之间的一个维度,单向的依附性知识又易诱发“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而正是这种“互为因果的模式产生新的模式、产生异质性结构,并增加信息量。”因此,异质性思维正是要人们打破同质性思维模式下的“非此即彼”的追求共同性、划清“我他”界限的思维模式,从而构筑更具动态性和兼容性的思维范式,真正理解文化际遇中所接触到的冲突和差异。

其次,从本土文化认同角度而言,国际化本身在认知差异共存基础之上需构筑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差异认知的产生即依赖于对不同文化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须依赖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差异共存的认识与分析理解能力。正如英国学者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在《认同的空间》中认为“是差异构成了认同”。[8]国际化素养对差异性的认知所呈现出的二元交错突显出了本土文化认同在国际化素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必须要靠“他者”所构成的差异性,并对差异性进行划界、标志与确认。“我者”通过解读“他者”时的文化选择倾向来反映“我者”的社会群体特征和社会事实。国际化素养中的差异维度恰体现了文化选择倾向,而差异性被解读的视角与倾向的终点则是构建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

四、异质性思维对国际化素养培养的启示

(一)异质性思维视角中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内容

国际化素养的首要问题便是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多种文化际遇中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阐释能力的提高可为国际化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蔡基刚在论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时,曾指出四个相关维度:第一,国际化课程的开设或使用英语作为各学科的教学语言;第二,国际留学生的引入和同堂学习;第三,使用国际通用语英语原版教材;第四,引进国际教学和科研团队等。[9]然而纯粹的语言与文化对比教学只是认知层面的静态对比,“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用一种空间、数学思维方式来认知事物,从而把性质的多样性变成了一种数量的多样性,性质差异也被程度差异所取代”。[10]因此,静态的对比教学仅停留在单纯的差异列举与描述层面而抹杀异质性思维的多维视野,从而无法动态地看待文化差异。同时,文化际遇中,基于本土文化语境之中的人们倾向于在同质性思维模式下去追寻“我他”之间的“同”,并以此来构筑二者交流的基础。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属性的动态性不断指向“异”,因此,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内容应充分调动课堂的异质性因素,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异质性元素,使学生知识性内容构筑与知识内化过程相互促进与发展,学生通过分析与涵化异质性思维下所呈现出的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理解与意识。

(二)异质性思维视角中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对象

影响人们理解、接纳和汲取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为思维定式。异质性思维之前,主流思维模式即为始于古希腊时代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这种定式同样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构建中,单纯依附式学习西方国际化素养培养模式的倾向,使国际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高校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也演变成了照抄照搬西方的成功模式;另外,在本土文化语境之中,学生思维模式必然受制于本土文化,然而学生个体又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存在都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在面临异质文化时,个体的生活经历与现实存在都会产生异质性的文化认识和体验。加之当今高校学生个体意识中追求个性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因此,异质性所强调的多元化呼应了学生本身的异质性潜势,而国际化素养培养中的培养对象维度即强调学生思维模式的转换和学生本身异质性思维潜势的挖掘,并把这种潜势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得到实现和构建。建基于异质性思维的国际化素养在强调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充分认识异质性文化的差异存在并使之动态化和非绝对化。在异质性思维范式下,高校学生在知识性学习和语言、沟通技巧掌握的前提之下,要突破同一性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既要充分了解他者文化,又要有深刻的本土文化认同。

(三)异质性思维视角中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师资

作为国际化素养培养活动的引导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与能力也是重要维度;然而很多教师受制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授课过程中仅侧重于差异的陈述而未深入至差异的产生机制分析。国际化素养培养中,教师作为语言与文化资源的传递者,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差异认识会影响课堂内容与形式的组织。当今高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垂直化特点,注重自身的感知与感受,说教式与填鸭式授课易引起反感,因此,异质性思维下的课堂不能止步于差异本身,而应侧重与差异产生机制,提升学生分析解释能力,挖掘学生的异质性潜势,使之构建文化反思与文化理解思维。另外,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要求教师的差异性思维不仅体现在授课活动本身,也存在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教师应力图摆脱把学生同一性看待的思维模式,即尊重学生差异,同时又不能把学生同一于教师所设置的思维模式中。

五、结语

综上,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中,异质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并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异质性思维既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思潮。将异质性思维融入国际化素养培养,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合理构建,即根据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等条件,打造汇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个性和差异性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素养环境,使国际化素养为全球化趋势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8.

[2]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由来、使命与形式[A].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1997.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4]龚放.文化的融合,还是冲突:亚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A].面向新纪元的思考与展望[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62.

[5]胡又牧.中国面临国际化人才危机阴[J].国际人才交流,2002,(7):42-43.

[6]王军.论经济全球化对知识分子素质的新要求[J].黑河学刊,2005,(1):45-48.

[7]胡朗.论大学生国际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226-229.

[8]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1.

[9]蔡基刚.国际化和英语化——语言政策是一种选择[J].外语电化教学,2015,(5):163.

[10]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8.

【责任编辑:王崇】

G632.0

A

1673-7725(2017)11-0125-04

2017-09-06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视角下的雅思考试(学术类)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2015QN3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籍普通教师综合评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880071);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改项目“国际化背景下外籍普通教师综合评测体系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龚琪峰(1981-),男,河南漯河人,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异质异质性国际化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聚焦港口国际化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