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2017-03-12 02:53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组织者消极群体

于 进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第一次提出的。[2]学校中存在着正式群体,如学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也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如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或者相近而形成的小团队、小组织,成员经常在一起活动交流、切磋技艺或者去共同完成一项活动。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有着积极影响,而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却有着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就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强调加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学生非正式群体即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群体。[3]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情绪情感等因素,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例如,一些同学由于喜欢打篮球,而经常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群体;一些同学爱好街舞,经常在一起排练、表演,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群体;一些同学喜欢围棋,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慢慢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学生在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中相互了解,相互认识,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水平,对学生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和管理不严格等各种因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就会渐渐形成。例如:一些学生三五成群,经常旷课去网吧,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另一些学生都喜欢吸烟、喝酒、打架,经常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群体。消极的非社会群体对学生本身,对其他学生都有着不好的影响,是极其需要家长和教师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避免使这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演变为危害社会,伤害人民的犯罪团伙。所以一定要努力地去引导、教育和帮助,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让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发生转变、改变,从而成为积极的非正式群体。

二、区别对待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性质不同,多种多样,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还有中间型的。对于学生积极的非正式群体[4],教师要引导发挥其更多的积极作用和良好的影响,带动其他学生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如声乐、舞蹈、书法、演讲等各种才艺的群体,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有演出的机会,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才艺水平;对于“学雷锋,做好事”的群体,就要多多宣传他们的事迹,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弘扬奉献社会的良好风气,让更多的同学加入他们的队伍之中;对于热爱学习的群体,就要多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调动起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间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多引导,让他们向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转化。对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助,做好预防,避免事态恶化。

三、努力转变学生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因此,运用各种办法和措施,努力转变学生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有组织者,通常这些群体的组织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最大,同时说话也具有权威性,所以可以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组织者入手。[5]教师和家长要多与这些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组织者交流,以温和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这些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组织者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家长和教师要联合起来给予这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温暖和关爱,多和他们交流,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里,切勿简单粗暴,引起他们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鼓励,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讲清他们所做的不好的事情的后果,可以创造机会给他们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如励志的人生故事、典型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同时摆事实、讲道理,或者运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来教育他们,使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不合理、不合法,认识到他们所做所为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他们的震撼、后悔、转变,从而带动整个群体发生变化。

四、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好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多多创设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特长班,例如声乐班、美术班、舞蹈班等等;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多组织歌唱、演讲、舞蹈、足球、篮球、棋类等的比赛。多组织联欢晚会、郊游等活动,让学生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到快乐而充实,减少他们进行消极的群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正能量的活动中受到锻炼,能力得以提高,素质得到改善,特别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得以增强。同时教师要教育其他同学友好的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相处,和他们交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关心他们,鼓励和吸引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大家的关爱,使他们鼓起勇气,增强改过自新的力量,产生集体的归属感,渐渐自觉接受班集体的规范和管理,使消极的非正式群体逐渐向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转变。

总之,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要管理好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继续健康发展。要引导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转化,加强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不能让这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6]这是家长和教师的义务,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他们逐渐改变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健康发展,培养这些学生成人、成才,成为遵规守纪的学生,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和接班人。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5.

[2]纪大海.学校社会心理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89.

[3]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8.

[4]王锭成.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56.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03.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

猜你喜欢
组织者消极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导演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