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2017-03-12 02:53:10伊焕斌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工匠精神

伊焕斌

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关键期,高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基于工匠精神视阈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既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培养目标是指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借助于观念、理念、意识等中介形式,在行动活动之前预先设定的作为目的或结果。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指各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充分分析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的纲要和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框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

人才培养专业目标,是指各高校结合专业市场需求,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方向,指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未来职业门类;二是人才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三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指该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即对同一培养方向、同一使用规格人才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三)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进而确定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学生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主要载体。以人才培养课程目标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是高等院校保证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组建课程组,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落实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为进行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适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四)个人学习的生活目标

个人学习生活目标,是指学生个人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确定的个人学习计划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个人学习生活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个人学习生活目标,一方面既可将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可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学习生活目标。通过个人学习生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可对个人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积极作用,能切实增强使命感,并有力激发个人的潜能。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研究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要客观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为人才培养找准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正是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招聘难并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结构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培养规格等方面所进行的规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战略等,而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性质、办校条件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企业对从业者的学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因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之间产生了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少特色。从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实践来看,高等教育要有一个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还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结构特色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间彼此培养目标定位雷同,缺乏显著特点,培养手段落后,使得人才技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同一所高校内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相似,从而造成人才质量趋同,硕士、博士缺少绝对优势,使得人才浪费现象严重。[1]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完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是高级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深刻内涵却界定不清晰。所以导致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很模糊。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逐步完善。[2]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思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时代所需,工匠精神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实践内容等方面有着高度的融合贯通。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即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这与人才培养目标本质内涵是融会贯通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弘扬和培育这种工匠精神:一是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起坚韧、持久的刻苦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勇于攻坚克难、力求甚解、不断进取的意志与精神;三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敬业态度;四是要培养学生不断增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五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思维、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只有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之中,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4]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趋于一致的。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是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要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既有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夯实,又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落实到一丝不苟的刻苦学习之中,真正做到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内容

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理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有所作为。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这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厚望和使命。高职院校要把学校的发展理念与行业理念精准对接,把职业标准融入专业和就业教育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急需的优质人才,使学校得以在良性循环中越办越好、走向强大。高职院校要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把企业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感受职业文化,让工匠精神入学生心、入学生脑。[5]

(四)科学定位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现代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创新人才总体讲,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创新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1998年《高等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两大重要标志,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素质。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正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正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综合型人才,是指多能而一专的人;不是浮于表面的“万金油”,而是“业有所精”的通才。当今社会,企业用人导向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人才。高等教育应把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一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帮助学生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就合格的专业人才。在教学制度的设计上主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将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是创新型社会构建的根本。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中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3.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人才

团队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会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团结凝聚功能、促进激励功能、实现控制功能。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效能。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张译文.美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60-62.

[2]付乐.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非学历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3(23):36-38.

[3]吕晓芹.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刍议[J].职教论坛,2011(7):20-22.

[4]霍振霞.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6]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5-26.

[7]南旭光,章晓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网络特征及动态能力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6(2):36-38.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就业与保障(2021年9期)2021-11-22 15:01:07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拿出精神
编者的话
环球时报(2017-08-15)2017-08-15 08:17:39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消费导刊(2017年18期)2017-01-28 1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