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2017-03-12 00:07席晶晶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医学院校医学生

席晶晶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席晶晶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作为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本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死亡教育正是其不可或缺的主题。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是社会背景的呼吁,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而目前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内容单一,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师资匮乏,课程实施效果不佳。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职业素养;师资队伍;规范教育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最早起源于美国,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8年),而后依次经历了探索期(1928—1957年)、发展期(1958—1967年)、兴盛期(1968—1976年)和成熟期(1977—1986年)4个发展阶段。[1]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遍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尤其是医学院。相比之下,我国的死亡教育起步较晚,起初是台湾学者对死亡教育的探索,后来逐渐引起大陆学术界的关注。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的“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开创了国内临终关怀研究的先河。[2]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传统文化的“死亡禁忌”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本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死亡教育正是其不可或缺的主题。而在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开展过于单调和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探寻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途径,旨在为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背景的呼吁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的来临,流行病的肆虐、自然灾害的侵袭,死亡成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常态”。此外,失业率的逐年攀升给大学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使得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天灾人祸的突然造访,让人们和死神不期而遇。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死亡。然而,在我国,从古至今死亡总是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国人都把死亡视为不可触碰的禁区,避而不谈,更别提开展死亡教育了。实际上,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不同意识和领会,决定了人们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进而规定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场所,有责任,更有义务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内涵。一种健康的死亡意识,将帮助我们更真实地理解生的意义,更懂得劳动、艺术和爱的价值。在医学院校,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之际,死亡教育使医学生掌握生命现象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死亡意识,进而逐步形成理性的死亡观。一种冷峻的死亡意识,让学生在对生、死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以更加虔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当下的校园生活,发奋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医学院校更加迫切地需要开展死亡教育。

(二)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一方面,死亡教育的开展,是医学生职业特殊性的内在要求。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是与生命和健康有关的工作,他们既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者,也是生命终结的送别者,更是生命健康的维护者。换言之,医务工作者是常和生与死打交道的人,死亡教育的开展,可以唤起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有助于矫正其对生命的不良认知及态度,提高他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树立健康和科学的死亡观,克服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掌握处理死亡事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尤其是要学会对临终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临终关怀,对病人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死亡教育的开展是缓解医患关系的迫切要求。它能够培养医学生的人道主人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感,进而加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屡见媒体报端,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患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传统生命观旨在强调医学活动中患者的生命是神圣的,而新的生命观不仅强调生命的神圣,更强调生命的质量与价值。死亡教育可以使未步入临床的医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及可贵性,从而使其对生命产生敬畏及爱惜之情,并能将这种感情转化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死亡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建立一个健康、疾病和死亡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服务模式,以助于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以便于学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3]

二、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现状

(一)内容单一,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虽已广泛开展死亡教育,但总体而言,情况不容乐观。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占据大半壁江山,而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如死亡教育)却备受冷落,死亡教育的存在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从课程的开展形式来看,死亡教育的开展多是依托于某门专业课程,而缺乏专门的、系统的教材。如在医学院校中,只有在生命伦理学、护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相关章节涉及到死亡教育的内容。[4]

从课程的载体来看,即便是开设有专门的死亡教育课程,课程教材也比较陈旧,规范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关注,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对课程的考核只涉及到医学专业课(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和公共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英语、政治、心理学、体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评价,死亡教育不在课程评价之列。如此一来,因死亡教育不在成绩考核之列,医学生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对其自然不会重视。

(二)师资匮乏,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而死亡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需要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死亡教育课程师资需满足以下条件:具备死亡学与死亡教育知识;具备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有同情心并热爱生命;具备临终关怀的实践经验;具备倾听、讨论、沟通的基本技能。[5]可是,在我国的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不甚完备和成熟。正因为如此,现有的师资队伍没有接受过专业和系统的死亡教育知识,也不具备实践经验。

二是,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避讳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高校也不例外,这使得死亡教育这门课程更加不受关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虽涉及有死亡教育的内容,但总体而言,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师资匮乏,效果不佳。因此,我国死亡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

三、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的途径

(一)建设师资队伍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整个教育环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在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开展能否收到实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而且也是医学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就死亡教育的开展而言,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首先对死亡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侧重地对学生开展死亡教育。

总之,医学院校的领导层应切实重视死亡教育,并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丰富教师有关死亡教育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教师到医院参与顶岗实习等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死亡教育对于医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

(二)规范教育内容

在开展死亡教育的众多途径之中,最为有效和主要的形式莫过于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把死亡教育列入教学课程的时间比我国要早很多年。然而,在我国,死亡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教育内容有待规范。

为了让医学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接受死亡教育,医学院校可以开设多种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死亡学、死亡哲学、死亡社会学等。此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死亡意识,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化解对死亡的无谓恐惧,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心理和死亡尊严等,为以后的职业奠定理论基础,如医务工作者对病危患者的临终关怀,对器官移植的正确认识等。

作为“向死而生”的存在,生命的不可逆性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这种“由死观生”的死亡教育能够使医学生珍视时间和生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命质量。与此同时,也会使他们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为以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好基础。

(三)丰富教育形式

1.以主题班会为载体

主题班会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按照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的有关需求,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为重要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的组织者既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是学生。学校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开展死亡教育。例如确定一个与死亡教育有关的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辅导员或学生干部总结讨论内容,并记入班级日志。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会活动中。

2.以校园文化为依托

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体现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和贯彻学校的发展理念;体现和贯彻文化发展的规律;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6]可见,关爱生命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之一。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理应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院校,首先应该是一个尊重生命、推崇健康的地方。因此,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充分彰显这一学科特点,把死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例如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和文化走廊的作用,将死亡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职业素养。

3.以社交软件为平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青少年成了网民中的主力部队,网络媒体成为这一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和手段。目前,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人手一机,机不离手”。在众多的社交软件中,学生最为青睐和常用的APP便是微信。学校可以“投其所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信息平台向医学生发布有关死亡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此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死亡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4.以仪式体验为媒介

就死亡教育而言,仪式体验可谓是最为直观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命,目睹生命的开始与终结,给人以震撼。体验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笔者看来,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一是开展讲座。学校可邀请死亡教育专家,开展有关死亡教育的讲座。二是组织参观。学校可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和生命有关的场所。其中包括医院(产房)、养老院、火葬场或葬礼等。三是参加活动。学生可参加一些公共纪念活动,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汶川大地震哀悼活动等。体验教育的初衷就是让医学生敢于正视死亡,面对死亡不避讳、不逃避。让医学生体会到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归宿,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珍惜生命。

[1]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 44-47.

[2]唐庆,唐泽.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29.

[3]郭巧红,任小红,刘琳.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J].医学与哲学,2009(30):69-70.

[4]熊万军,苏小霞.死亡教育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 (18):2810-2812.

[5]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23-228.

[6]吴笑韬,廖云峰.试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1):98.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辉]

Research on the Lack of Death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Countermeasures

XI Jing-jing
(Zhengzhou Shuqing Med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64,China)

As a medical college,undertaking life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is a part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death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theme.Death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need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However the content is single,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is a mere formality, teaching faculty is not sufficient,and the curriculum im plementation effect is not good.Therefore,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standardiz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and enrich educational form.

medical colleges;death education;professional qualities;teaching staff;standadized education

G711

A

1009—7600(2017)03—0106—03

2016-12-22

席晶晶(1983—),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医学院校医学生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