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跟风锻炼行为的研究

2017-03-12 06:54孙金金
运动 2017年24期
关键词:强度大学生学生

周 敏,孙金金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健身热之风从欧美刮到亚非,从美国刮到中国,一切因为科技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况。然而没有强度的锻炼是无效的锻炼,没有监控的锻炼是危险的锻炼,没有恢复的锻炼是耗损的锻炼,没有针对性的锻炼是跟风锻炼。

1 突然兴起的健身潮

一个现象的出现总是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宣传、推销、广告等的大肆渲染,但是效果真的有宣传的那样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出生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信息获取快捷的“地球村”的特殊时代。他们有梦想、前卫、张扬,甚至轻狂。碎片化的信息不加删选甄别就照着锻炼,没有专业的指导在身边根据锻炼者本身的情况设计健身方案,意外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猝死、骨折、高血压病发作、脑溢血等突发状况在新闻网上频频出现,这就表明现代人的亚健康情况越来越严重,当意识到严重性时看到手机上宣传的视频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拼命跟着练习,从不计较循序渐进原则和其他原因有没有考虑在内。然而这些被大肆传播的由一些天生身材较好、前凸后翘的美女们的视频都是用作商业炒作,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从现在健身房火爆情况就可以看出广告的效益凸显。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锻炼身体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花了几千块钱去健身房真的能达到国家和社会想要的效果吗?健康优质的锻炼需要长期、科学的遵循锻炼负荷原则缓慢进行才能达到效果。但是购买健身房卡的年轻人大多是上班族或者大学生,上班族也许有钱,但是难以坚持下去;大学生有时间但是没有经济来源,常常是办理月卡、季卡,这样的花了钱的健身房锻炼效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2 大学生跟风锻炼行为的社会根源在于渴望被认同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们的社会。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群居的典范,因此不管是哪一类人群都是生活在人们的社会中,所作所为大多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大学里很常见的现象是男生们结伴去篮球场、网球场、健身房,女生们结伴去瑜伽、操场跑步等,这时锻炼成了一种社会交往的手段,通过一起打球、跑步,结束后一起吃饭,然后一起聊天,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感情越来越好。如此进入良性循环,则这种效益强化了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需要还是不需要不再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或者说健康不再是最首要的目的了。当然,也存在独来独往锻炼的人,这并不是笔者所研究的重点。像上述结伴而行的大学生心中渴求的是周围人的目光能够看到自己,能够融入其中。人的一言一行具有社会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是这种不以身体健康为首要目的的锻炼行为很容易出现意外受伤事故。主要是目标导向的驱动,使得大学生在渴望被认同的同时忘记自己的能力水平,急于表现自己,以视频上看到的动作为模板,以为自己能够施展的出来,就不加以练习,怎知最后会受伤退场的结果。

3 大男子主义依然导向女性的审美潮流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也是在那时渐渐把女性和男性区别开来,不同对待。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男女地位的不平等问题,其中性别关系很重要。波伏娃在她的经典著作《第二性》中就阐述到:到底什么是女性,女性为什么被视为或成为不如男性的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构建的;男人也一样”。而大男子主义则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管是亚里士多德、卢梭,还是顾拜旦都是大男子主义的代表。卢梭就曾说“女人的一生教育都应依照和男人的相对关系而计划,女人要取悦于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在中国曾有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男权地位尊崇,女性依附男权生存。而现今的中国,尤爱古典风,电视剧是封建王朝类、古代画风的占较大比例。在唐朝时的男性以丰满为美时,女性就想方设法以胖为美;在21世纪初以骨感为美时,节食、减肥药、跑步风靡一时;现在以苗条的基础上有肌肉线条美,大大的推动了健身行业的迅猛发展。女性应该是自由的,不管是心理还是行为,所以现今的女同学们应该首先爱自己。

4 跟风行为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跟风行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自我的人生规划目标模糊不清。刚刚通过中国最严苛的高考制度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大多数学生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学习,然而他们并不具备这种对自己未来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划的能力及自制力。不能够依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优劣势进行合理科学的导向,慢慢在前进的路途中形成了随遇而安,随大流的定位。(2)独立自主能力比较缺乏,在家依赖家长,在外依赖身边的人。大学之前的学生除了学习要自己努力,其他基本是家庭包办一切,这样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处于半社会化状态,情商低、为人处世和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养成了依赖的习惯。(3)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2013年郭志春就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基础教育依然是偏重于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衡量每一位学生是否努力的唯一标准,高考指挥棒仍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在这种制度下,“天空只能是蓝的,花儿只能是红的”,我们的学生思维被打磨标准化、固定化,思考问题不能“出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较差,缺乏个性,只能跟随群众的大流。学生们缺少创新实践的机会,也接触不到这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跟风。

5 结论与建议

人们的行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影响因素,但是,锻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因为现今的潮流影响或者想推进社会化而跟着别人去锻炼。

5.1 没有强度的锻炼是无效的锻炼

人体能量消耗通俗来讲是先消耗糖(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然后才会消耗脂肪。处于小强度40min的慢跑基本上不会消耗脂肪,因此,虽然每天坚持跑步40min,却依然那么胖。季浏博士曾表示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练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基本的保证。运动负荷涉及到强度和密度。运动密度是指每次锻炼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率;运动强度往往用每分钟的心率来表示。对于身体健康的学生来说,每次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应达到120~160次/min。

5.2 没有监控的锻炼是危险的锻炼

锻炼也是有风险的,既然大学生选择锻炼就必须承担其可能带来的损伤风险。在既不了解自身运动能力水平又无人在旁指导的情况下是极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损伤不仅会给同学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更会打击其积极性,从而慢慢停止锻炼。同时有研究指出,性别对于风险认知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在大学生被试的群体中女性的风险认知能力明显优于男性。因此,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日常参与锻炼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生理反应认真对待,出现突然的身体疼痛或响声时要停止继续运动,出现胸闷呼吸不畅无法说话时应休息片刻,或者你的同伴让你下场休息时最好不要逞强。以上只是简易的根据身体情况做的判断,现今手机和智能手环的发展和普及也可作为监测手段来使用。这些较为先进的简易监测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可实现的。因此,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和引导,避免盲目从众,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目标和人生目标。

5.3 没有恢复的锻炼是耗损的锻炼

比较公认的科学的锻炼强度和频率应该是中、高等强度,每周3~4次。并不建议每天进行中、高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是因为身体也有一个应激过程,需要适应、调整和提高。频繁的锻炼容易导致疲劳的积累,更容易发生损伤。锻炼心理学中的生理机制有内啡肽假说和儿茶酚胺假说,这两者假说都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内啡肽能够引起个体产生一种欢快感。儿茶酚胺假说认为,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及神经与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而体育锻炼可以使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分泌量增加。而这些神经递质的产生和维持的时间在2~3天,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周进行3~4次的锻炼比较科学。运动训练领域更是有超量恢复这一理论,可见恢复的重要性。如果把人比喻为轿车,轿车需要定期保养,让它休息才能使得寿命延长,那么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大学生在进行锻炼后要积极的休息,使得体能和技能达到比之前更好的水平。

5.4 没有目标的锻炼是跟风锻炼

目标引领内容是我国长江学者汪晓赞曾说过的教育改革的建议。2010年陈少峰在人民论坛上曾说过,不理性的极致是无条件地盲从,个人的盲目跟风会导致自己上当受骗。可见,清晰的目标,无论是健康目标还是认识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跟风若不是道德的缺失,就是理性的缺失;若不是理性的缺失,就是创造力的缺失。锻炼本是件得益于身心的好事情,拓展其人脉、健美其线条、强健其体魄、铸造其品格。而一切美好的源头是要有一颗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目光,向着自己规划化好的目标前进。

[1]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6):563-567.

[2]蔡晓惠,李俊娇.90后大学生从众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1740-1742.

[3]李永梅.同伴在场及奖赏结果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4]郭志春,汪楠楠.浅谈高校青年学生盲从现象及独立创新能力培养[J ].科技信息,2013(12):214.

[5]陈金鳌,陆彩凤,王欣,等.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 ].体育科学,2011,31(11):33-34.

猜你喜欢
强度大学生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