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颖
(温州大学 温州 325035)
宋代书院德育实践探析
靳颖
(温州大学 温州 325035)
宋代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德育是宋代书院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指出宋代书院兼具官学和私学的双重性质,是实现稳固政权“,求圣人之道”,修身之道等多元化目标发展的结果。宋代书院形成了独特的德育实践方式,即建立学规,明确德育宗旨和目标;利用会讲传授精义,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和传播;基于德行考核的奖励和惩罚,规范个人道德行为;利用已故贤人祭祀,彰显榜样示范性。
宋代书院 德育 实践 祭祀
宋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均比较发达的朝代,宋代书院是我国书院发展历程中的繁荣时期,与前朝相比,宋代的教育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发展,尤其是宋代书院的德育模式对整个古代社会发展、经济稳定、道德文化弘扬、社会风气改造等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宋代书院德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完善的德育实施系统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建设具有明显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宋代书院德育实践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宋代书院德育的现代应用价值,有利于指导我国现代高校德育建设的发展,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院诞生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或教育形式,书院起源于唐朝末期,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机构,书院是由民间和官方共同创建的讲授和研究学问的场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的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古代书籍大量在社会中的流通,书籍广泛流通之后,一系列以书为主题的延伸活动,如著书、修书、教书、刻书、校书、藏书等不断拓展,为我国古代文化积累、研究、创作和传播等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从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来看,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朝末期,鼎盛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开始得到普及,清末以后书院制度开始进行改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传统官学和私学的完善和发展,书院作为一个非官、非私的教育模式,兼具有了官学和私学的双重性质。古代书院出现以后,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官学、私学和书院三足鼎立和平行发展方式的诞生,并共同促进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马上打天下,政基不稳,内忧外患。在当时的状态下,宋朝统治者只能以稳固政权为首要任务,尤其是此时刚建立的宋朝政府的教育还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下,统治者想通过文化来安抚民心的条件还不成熟。大宋建立八十多年后,统治者政权基本稳定,社会处于文教兴平的时期,社会文化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此时宋朝统治者通过文化来安抚民心的意愿更加强烈,官方办学开始兴起。而与此同时,一部分爱国人士又深感政府办学的乏力,便承担起教育育人的重担,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是重要的代表,其理学思想对宋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分爱国人士成立书院,聚众讲学,形成了当时传书育人的良好教育现象。
可见宋代书院德育发展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一是稳固政权。宋代书院得以发展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通过稳定民心达到社会安定的政权统治目的,这是宋代书院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宋代书院之所以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是“求圣人之道”。从民间办学的意义来讲,宋代书院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则是“求得圣人之道”,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被称为“理学之祖”,他在其著作《通书》中提出了学习的主要目标,即“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可见,宋代书院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以培育圣人为导向,鞭策和激励学生向圣人学习,达到圣人的修为。
三是修身之道。这也是宋代书院德育的现实目标,即通过教育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强大自我内心,提高个人修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例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了“处事之要”“修身之要”“接物之要”三大修身标准。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修身的首要为诚恳。
德育教育渗透到了宋代书院整个的教育体系中,通过规章制度将、讲学、考核、祭祀、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书院德育教育系统中,形成了独特的宋代书院德育实践方式。
1.建立学院规制,明确德育宗旨和目标。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宋代书院德育教育建立了严格的学规,从而来约束弟子的德行素养。例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诚然”是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之一,洞主或施教者希望通过学规的实施来约束弟子行为,引导弟子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学规也是稳定宋代书院日常教学的固本制度,传递着宋代书院德育教育的宗旨和目标,让学生严格遵从,勤学苦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修身养性之妙,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宋代是我国古代教育最早制定学规的朝代,宋朝时期所形成的学习规则、读书规则和行为规范等与当前我国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宋代书院学规为教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并且纷纷被宋代及之后的书院或教育机构所借鉴,尤其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记载的各类书院学规为我国古代教育学规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在此影响下,本朝及之后的各个学院均模仿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纷纷制定出独具特色的院规,例如岳麓书院的“学规十八章”,丽泽书院的“道德行为惩处制度”等。学院规制在促进书院日常管理的同时,明确德育宗旨和目标,促进宋代和后代教育体制的完善。
2.利用会讲传授精义,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和传播。我国古代教育早期就有学术交流的形式,但是当时没有学术交流的专用名词,在宋代被称作为“会讲”,这种会讲是通过各家书院学子、士人参与,进行传授课业,集众家之长。宋代书院形成的会讲风气对促进宋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会讲最早的记录源于朱熹的白鹿书院和张栻的岳麓书院的会讲交流活动,其会讲的主题是“中和”,渗透着一些理学思想。据有关记载,当时会讲持续了两个月,吸引了大量的弟子和学士参与。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知名的会讲活动,如陆九渊到白鹿洞进行的相关利与义之辩的会讲传授活动。宋代书院的会讲形式不一,没有严格的要求,会讲方式和参与人员没有严格的要求,本书院的学生和弟子均可以参与,而书院之外的外来人士也可以参与到会讲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辩解。根据一些书籍记载,书院也十分鼓励外来人士参与,并为其提供寝室安排。会讲为有志之士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不是刻意褒贬损伤。会讲为书院发展奠定的良好环境条件对优秀人才的培育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基于德行考核的奖励和惩罚,规范个人道德行为。与我国当前高考招生制度类似,宋代书院对学生的录取具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均有资格入院,即使学生通过入院考核,之后还会面临后续的各项考核。宋代书院实施品德素养与学业结合的考核程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惩处的依据。宋代书院的考核内容主要依据每次授课的内容,一般教师会要求学生对近期的课业进行感悟和体会,或者进行专题写文。与现代高校专业考试不同的是,宋代书院在考核中重视考查学生的道德标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院规遵守、学生德行等进行评判,并记录在案。每个书院德行考核的标准均有差异,但是其考核的内容主要围绕儒家学说展开。例如,明道书院的“德业簿”和“请假簿”考核制度,学生日常的德行考核成绩会记录在“德业簿”中,学生平时学规遵守情况,上课按时和迟到情况等记录在“请假簿”上,请假超过三个月给予开除,无故不参与书院祭祀、听讲等活动,按次数累积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由此可见,德行考核是宋代书院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是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在当前重视个人品德行为的今天,宋代书院的德行考核方案值得借鉴。
4.利用已故贤人祭祀,彰显榜样示范性。宋代书院通过祭祀已故贤人的方式,发挥榜样的力量,增强对学生的示范效果,这与当前我国院校积极倡导学习名人、名言、名著的做法类似。宋代书院实施已故贤人祭祀活动目的,一方面是利用学生对已故先人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引导学生对已故贤人优秀思想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学习和效仿,提高学生的个人修为,形成良好的学院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书院祭祀也正是通过这种活动彰显书院在社会中的一种立场或一种态度,通过对已故先人思想和个人修为的肯定,形成一种无声的赞美,促进书院学术思想的流传和正能量的传递。
因此,宋代书院对已故贤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标准,要么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的人物,例如理学思想贡献较大、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朱熹就成为后代各类书院祭祀的重要对象。随着书院的发展,一些对书院发展产生重大贡献的人物也成为书院祭祀的重要范畴。宋代书院所祭祀对象的选择与书院所倡导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对书院发展和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在贤人优秀思想的灌输下,书院的学术精神和各项学位制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而学生们在对先人的景仰和爱戴过程中,对先人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传承和模仿,严格遵守学校制度,自觉地促进了优秀学术思想的传承,增强了对书院学术思想的认可,形成一种明确的书院归属感,增强了对学院的信赖,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学院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展现。
[1]何继龄.中国古代书院重德传统及其现代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2]赵晓乐,赵博.论宋代书院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及其影响[J].兰台世界,2015(36).
[3]彭文军,丁三伏.岳麓书院德育传统对建构现代德育模式的启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4]王月清.宋元德育思想的实施方法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15(5).
[5]黄汉昌.书院制:大学生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
[6]蒙小英,伍祯,邹裕波.传统书院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与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7]刘晓敏,刘长宽.试论书院传统沁入当代高等教育的五种样态[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5).
[8]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9]左伟,王红.古代书院祭祀的发展变迁与教育意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37
靳颖,硕士,温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9.299
A
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