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语境中刻意曲解及其幽默效果的元表征阐释

2017-03-11 19:31刘承宇
外国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相似性外语话语

刘承宇 崔 静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反讽语境中刻意曲解及其幽默效果的元表征阐释

刘承宇 崔 静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元表征用法来解释反讽语境下的刻意曲解及其所形成的言语幽默。根据元表征用法,刻意曲解可分为解释性用法和元语言用法。刻意曲解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其语用功能有赖于语境。说话者通过将内容或框架赋予不同话语,曲解说话人的语词或思想,使之服务于相反的交际目的。在反讽语境中,交际者理解并刻意曲解对方话语,用以维护自我形象或攻击对方,其运行机制在于“不一致”,实现刻意曲解的核心在于“相似性”。

刻意曲解;反讽语境;元表征用法;语用功能

0 前言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作为言语幽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言语交际中较为常见。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有意利用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表达,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达到某种交际效果(Brne,2008;何自然 等,2004)。刻意曲解可用作敌对幽默(adversarial humor),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敌对性的文字游戏(Davies,1984; Vealeetal., 2006)。这种幽默话语可以用在反讽语境中,以“矛盾”为核心,遵循“笑即是赢”的游戏规则。在这类语言竞争中,赢家(笑的人)和输家(被笑的人)在同一语言游戏框架中利用反驳或颠覆来扭转时局,争占上风(Gruner, 1997)。以往的研究赋予敌对幽默不同称谓,如“嘲笑”(teasing)(Drew,1987; Brne,2008)和“智取”(trumping)(Vealeetal., 2006)。类似于的幽默话语还包括隐喻式论证(argumentation by metaphor)和双重羞辱(double-grounded insults)(Vealeetal., 2006)。有关刻意曲解的传统研究常常忽略语境,也很少涉及多方参与的幽默性话语的人际功能(Boxer et al.,1997; Holmes et al., 2002; Brne,2008)。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元表征用法,对反讽语境下的刻意曲解及其所产生的言语幽默进行解释,旨在探讨多方会话人何以能够共同参与,利用刻意曲解这种交际策略,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

1 刻意曲解研究概况

刻意曲解是制造敌对言语幽默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研究(如:Brne,2008)多从认知理论和社会语用分析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

1.1刻意曲解的认知理论分析

认知理论分析的实质在于探讨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手段。刻意曲解被视为一种认知现象,与“乖讹/不一致”(incongruity)密切相关。Curcó(1998)利用关联理论对刻意幽默(intentional humor)进行解释,认为幽默是一种间接回声。这种刻意幽默包含了分离性评价,传达了说话人的态度。他强调“不一致”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认为“不一致”只是幽默话语的实现手段之一,并非其充要条件。

与“乖讹论”相似的是“矛盾核心论”(Davies, 1984)。该理论认为,参与者彼此间的矛盾促使他们在同一会话框架中互相颠覆或攻击。这种游戏的典型特征是“跨话轮对应” (parallelism)。这种“对应”在刻意曲解的实现过程中至关重要,但不是对“不一致”的替代,而是实现“不一致”的手段(Veale et al., 2006)。通过话语对应,受话人套用说话人的话语,并设定矛盾性的语用目标,最后得以颠覆原话语。Veale et al.,(2006)在分析“智取”这种幽默策略时指出,智取是一种“超理解”(hyper-understanding),交际者在发现对方话语中的缺点或模糊性时,玩弄性地重复对方话语,同时违背对方预设的话语目标或解释。基于话语间的对应机制,Brne(2008)利用Clark(1996)假装理论中的“分层”(layering)概念来分析会话幽默中的刻意曲解,认为整个话语过程是多层级的构建,高层级依赖于低层级。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不鲜见。何自然、申智奇(2004)提出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在于“有意违反同一规律,脱离或改变语境”。孙亚(2005)、方传余和王蒙(2007)等对此进行探讨,认为听话人的理解明显违背常识,与语境不符。丛日珍(2007)利用关联理论解释刻意曲解的运行过程,也提到解码过程中对编码的乖讹。关于这种“违背”或“不一致”的实现手段,孙亚(2005)认为实现刻意曲解的手段包括语言本身的歧义性和听话人利用语言使用的隐含性与间接性。田晨旭(2011)则将刻意曲解的实现分为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两种类型。前者指听话人利用词语的多义、同音和指示词的模糊性等,刻意选择和说话人表达的不同的含义,从而曲解说话人的意思;后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语用意义之间不吻合。

上述研究探讨了乖讹”在刻意曲解运行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但有关“乖讹”的实现手段却语焉不详。如Curcó(1998)对刻意幽默的分析并没有扩展到会话幽默,脱离了会话语境。Davies (1984)提出的“对应”机制虽然结合了图形-背景-翻转理论,但智取的实现策略在分类上多有重叠。语用层面的意义和其他层面的意义相互交错,因此存在结构、语音、词汇和概念方面的交叉。国内学者有关“不一致”的实现手段的研究大都从语言本身来看,如自然语言的经济性话语信息和话语的不确定性;却没有指出刻意曲解的具体实现机制。本文认为,Sperber & Wilson(1986/1995)关联理论中的元表征用法为刻意曲解提供了更加清晰的“不一致”实现手段——相似性。

1.2社会语用分析

社会语用分析致力于探讨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Tzanne(2000)用“面子策略”解释“有意误解”(intentional misunderstanding),认为这是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护面子而采用的语用策略;听话人假装误解,营造一个可能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境。何自然和申智奇(2004)指出,刻意曲解具有维护面子、抵御侮辱、制造幽默、调和冲突、打破僵局、摆脱困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避免不利后果等功能,但其研究对不同语境下的刻意曲解并未做明确探讨。在会话交际中,刻意曲解具有语境偏向性,语境对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影响重大。如在语言竞争中,敌对的语境使得机智的话语成为优越性的代表(Veale et al., 2006)。Gruner(1997)利用游戏理论来解释幽默,他指出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笑即是赢”,在输赢过程中,彼此利用言语来攻击和反驳对方,最终胜利者将获得优越性。

本文以反讽为语境,利用元表征探讨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手段,并进一步分析反讽语境下刻意曲解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所产生的言语幽默。

2 元表征视域下反讽语境中的刻意曲解及其幽默效果

元表征是用一个表达表征另一个表达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相似性”,包括解释性用法和元语言用法(Noh, 1996, 2000)。Sperber & Wilson(1986/1995)指出,在合适的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来表征其他相似的事物,如大厦模型可以被用来表征高楼。

刻意曲解是一种刻意曲解他人话语的语言方式,交际者根据先行语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漏洞或模糊性,利用相似的话语故意扭曲对方的观点。根据元表征理论,反讽语境中的刻意曲解可以分别从内容相似和形式相似两方面来分析。

2.1解释性用法

语言解释法关注以内容相似为基础的元表征,其对象可以是话语或观点(Wilson, 2006)。听话人必须认识到说话人的话语目标并非事态表达,而是对其他思想的表征,其话语的隐含意义往往需要说话人进行推导。内容相似性表现为说话人通过逻辑或语境含义告知受话人相似的命题内容,所表达的命题可能是附着于某个个体、群体或社会大众。例如:

(1)李梅亭道:“哈,你们真是得风气之先,白天走路还要勾了手,给学生好榜样。”

鸿渐道:“训导长寻花问柳的榜样,我们学不来。”

李梅亭脸色白了一白,看风便转道:“你最喜欢说笑话。别扯淡,讲正经话。”

(钱钟书,《围城》)

在例(1)中,李梅亭和方鸿渐利用反语营造反讽语境。李梅亭说“你最喜欢说笑话。别扯淡,讲正经话”是对方鸿渐话语的刻意曲解,构成反讽话语。这句话元表征“训导长寻花问柳的榜样,我们学不来”,表达了隐含的观点“‘寻花问柳’是说笑的”“方鸿渐说的都不是正经话”,其目的在于隐瞒真相、挽回面子,并给对方施加压力,给予语言上的攻击。

2.2元语言用法

元表征不仅可以表现为内容上相似,也可以表现为形式上相似(Noh,1996, 2000)。根据关联理论(如Sperber et al., 1981, 1986/1995; Wilson et al., 1988),交际者可以利用相似的语言形式来表征话语或观点。这种方法被称为“元语言用法”, 说话人在表达过程中通常融入了自己的态度。除了言语行为,非语言行为在会话交际中对语言隐含意义的影响也至关重要(Carston,1994/1996: 320)。说话人可以通过语气、重音、手势等,使所表达的信息或与言辞相悖,或与之相同(Dascal,1983: 35)。这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可以体现在语音、形态、语域、焦点等方面。

2.2.1语音相似性

语音结构包括音段结构和超音段结构。音段结构的最小单位是音段音位,即元音和辅音。超音段特征是比音段音位大的语音单位,在英语中包括重音、语调、节奏、音渡等(Fox, 2000: 2)。它们都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对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说话人可以利用语音上的相似性,可以曲解对方的话语,构成一种言语幽默,取得反讽的交际效果。例如:

(2)A:当今社会处于高度发展中,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年轻人必须跑步前进啊!

B:是啊,不“跑部钱进”也不行啊!

(赵华威 等,2014)

例(2)中“跑步前进”和“跑部钱进”语音相似,B的话语是对A话语的语音表征。同时,B刻意加入了自己的反讽态度,表达了对当今社会“有关系就能发财”这种丑态的不满。

重音包括词内重音和句子重音。改变重音及句子中的语音语调也会直接影响话语的含义,即表征的内容。例如:

(3)男生: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女生:Yes, you are right.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赵华威 等,2014)

例(3)中,女生完全重复男生的话语内容,但因断句和标点的改变,整个话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义也随之改变。男生强调的是男人的重要性,女生顺势将话语内容曲解为“没有女人,男人什么都不是”,改变了句子本身的意思。

2.2.2形态相似性

除了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其他语义关系(如同音异义、同形异音)也易被交际方大做文章(Saeed,2009: 63),构成反讽话语,取得幽默的交际效果。例如:

(4)咖妃:哟,天气这么好,都出来晒孩子了。

奴婢:你那个还用晒?都够黑了,都快糊了都。

咖妃:给补充点能量嘛!补补钙,来翻一个。

(宋小宝团队,《甄环歪传》)

审计风险属于审计成果与现实财务之中的差距,在审计经过当中,注册会计对于所有会计部分与会计经过都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出现错误的评判,所有的审计部分都很有可能出现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审计风险都是很普遍的。

B1: A said the germs O [ou] -157 cause food poisoning.

(Noh,2000)

例(4)中,“晒”有两个意思 “晒太阳”和“炫耀”,属于一词多义。作为双关语,“晒”在咖妃的话中指“炫耀孩子”,意欲反讽;而在奴婢的话语中,“晒”的语义被曲解为“晒太阳”,最终导致了话语反讽对象的转换。同样,在例(5)中,B1、B2的回答都属于对A的元表征,区别在于B1属于解释性用法,B1在知道“O-157”中“O”的发音应该是[ou]而不是[zi:rou]。若听者知道发音为“O [ou]-157”,同时也知道B2明知正确发音却故意形式上表征“0 [zi:rou] ”,根据最佳关联理论可推测B2旨在反讽A的无知。

2.2.3语域转换

说话人有时也会对词语的语域进行转换,从而形成刻意曲解,构成一种言语幽默,取得反讽的交际效果。例如:

(6)奴婢:娘娘,在咱们宫中居然还有长成这个样子的女子。

肥妃:应该是极品。

奴婢:我看是祭品。

咖妃:说谁呢?信不信我把你们烧了?我是贡品……

公公:这位咖妃是土蕃国进贡而来……

(宋小宝团队,《甄环后传》)

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在例(6)中,“极品”对肥妃是在于描述性格特征,而后文中的“祭品”“贡品”都对“品”进行了语域转换。奴婢刻意将“极品”曲解为物品,继而批评咖妃为“祭品”,带有明显的反讽意图;咖妃顺势而为,称自己为“贡品”,以削弱对方的讽刺与谩骂。从中可以看出,例(6)是对语域的转换,由人物的性格“极品”→ 物品的特质“祭品”→“贡品”。

2.2.4焦点转移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有时会转移话语焦点或重点,从而形成反讽话语,取得某种幽默的交际效果。例如:

(7)(柴君在单位作业务报告,报告结束后,同事自由提问)

同事: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华宁公司不适合你,你准备什么时候走?

柴君:作完报告就走,当然明天还来上班。

(引自《演讲与口才》1997/2)

从内容上看,同事的话语焦点在于“不适合你,你什么时候辞职”,而柴君将焦点转移到“什么时候走”的字面意义“下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颠覆同事的反讽话语,维护自己的面子。

3 反讽语境下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涉面甚广。这些语用功能依语境而定,具有语境偏向性。反讽是一种表达交际者分离性态度(如批评、讽刺、取笑或挖苦等)的语言形式。在这种由多个交际方营造的敌对语境中,刻意曲解有三个特点:1)非会话中的开篇话语;2)通常居于会话中的第二句或与相关话语相邻,其特征是对前一句话的回应;3)有至少两个不同的会话人组成的多组邻近配对,继而可能构成多个会话回合。

反讽语境的构建方式可以分为三类:1)S反讽,H对S的话语刻意曲解;2)S不传达任何情感、态度,H运用反讽刻意曲解S的话语;3)S和H双方同时利用反讽话语,其中H是反讽性刻意曲解,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其语用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维护面子、搭建台阶

反讽话语为S抛出,H刻意曲解,其目的在于维护面子、给自己搭建台阶。例如:

(8)(有个学生总是抄袭别人的作业,特别是作文。这次被老师一眼识破)

老师:你的作文,真是绝妙文章,惊人之笔,和咱们班某个同学的作文完全一样。

学生:老师,他的作文也像我那样有惊人之笔?

(何自然 等,2004)

例(8)中,学生的话语元表征老师的话语“作文有惊人之笔”。老师的目的是反讽学生抄袭他人的不端行为,而学生则利用了老师话语中不同的焦点(“绝妙文章,惊人之笔”和“作文完全一样”),刻意转移焦点,曲解老师的话语,从而形成幽默话语,以搭建台阶,驳回面子。

3.2讽刺、攻击他人

S不表达任何情感和态度,H同时利用反讽和刻意曲解,以达到讽刺对方、攻击对方的目的。例如:

(9)甲:天气不好,这是事实,但是毕竟我们还是要为人民服务啊!

乙:嗯,有道理!“喂人民服雾”!

(赵华威 等,2014)

例(9)是形式上的语音相似性表征,“为人民服务”和“喂人民服雾”的读音相同,都是“wèi rénmín fúwù”。乙反讽的是甲这类群体没能真正为百姓造福,因为雾霾和污染还是存在,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并没有被改变。

3.3抵御侮辱、反戈一击

S和H双方同时利用反讽话语,其中H同时利用反讽和刻意曲解。在这种反讽语境下,双方处于敌对状态。H刻意曲解S的目的在于抵御侮辱、攻击他人、倒打一耙,进而转占上风。例如:

(10)Wife: (pointingtomonkeys) Your relatives, I suppose?

Husband: Yes, my in-laws.

(Veale et al., 2006)

例(10)中夫妻二人拌嘴,双方都利用了反讽。妻子话语中的“relatives”被丈夫刻意曲解为“in-laws”,利用了语词内容上的相似性表征。“relative”被定义为有血缘关系或者有家庭关系的亲属,所以“in-laws”属于“relatives”的下义词。从语用功能上看,妻子将自己丈夫比作猴子,讽刺他智商低、行为莽撞、不懂人情世故等。丈夫没有字面上驳回妻子,而是利用语词内容上的相似性灵活运用反讽,刻意曲解妻子的话语。这样,一方面抵御侮辱、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将侮辱转嫁给妻子,从而形成言语幽默。

综上,在反讽语境中,交际双方并未遵循礼貌原则。相反,刻意曲解具有“利己而损他”的语用功能,通过运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性形成反讽话语,从而取得某种幽默效果。

4 结语

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在于“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实现形式在于“相似性”。在元表征用法中,相似性可以体现为内容上的相似和形式上的相似。形式相似可以体现在语音、形态、语域、焦点等方面。就真实性而言,形式相似性表征在真值条件上与原语言相近。内容相似性属于更高层次的表达,与言语行为和命题的态度有关,相比于真实性,忠实度显得更为重要。听话者可以通过推理将其隐性和显性意义对应,在一定语境下恢复其显性真实条件。

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具有语境偏向性,即语境决定了这种语用策略的具体功能。幽默语境决定了其“制造幽默、打破僵局、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语用功能。反讽语境下的刻意曲解,不同交际方使用反讽的语用功能不同。说话人营造反讽,受话人刻意曲解,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都在于维护面子,给自己找台阶下。受话人同时运用反讽和刻意曲解时,其目的在于讽刺和攻击对方。交际双方都利用反讽时,则受话人的刻意曲解实属抵御侮辱、攻击对方,这是对前两种情况的综合性运用。通过运用关联理论的元表征用法,对反讽语境下的刻意曲解及其所形成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和阐释,有助于从本质上揭示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及其幽默效果,为研究言语幽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Boxer, D. & F.Cortés-Conde, 1997. From bonding to biting: conversational joking and identity display [J].JournalofPragmatics27: 275-294.

Carston, R. 1994/1996. 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echoic use.UCLWorkingPapersinLingusitics6, 312-339. Revised version inJournalofPragmatics25, 309-330.

Curcó, C. 1998. Indirect echoes and verbal humour [G] ∥ V. Rouchota A. H. Jucker.CurrentissuesinRelevanceTheor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05-325.

Clark, H. H. 1996.UsingLanguage[M].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scal, M. 1983.PragmaticsandthePhilosophyofMind:ThoughtinLanguage[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Davies, C. E. 1984. Joint Joking. Improvisational humorous episodes in conversation [G] ∥ C. Brugmanetal.Proceedingsofthe10thAnnualMeetingoftheBerkeleyLinguistics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Berkeley Press: 360-371.

Drew, P. 1987. Po-faced Receipts of Teases [J].Linguistics25: 219-253.

Fox, A. 2000.ProsodicFeatureandProsodicStructure:ThePhonologyofSuprasegmental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uner, C. R. 1997.TheGameofHumor:AComprehensiveTheoryofWhyWeLaugh[M].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olmes, J. & M. Mrra. 2002. Over the edge? Subversive humor between colleagues and friends [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15: 65-88.

Noh, E.-J. 1996.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Metarepresentative Uses in Conditionals [J].UCL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8: 125-164.

Noh, E.-J. 2000.Metarepresentation:aRelevance-theoryApproach[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Saeed, J. I. 2009.Semantics(3rded.) [M]. Oxford: Wiley-Blackwell.

Sperber, D. & D. Wilson, 1981. 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 [G] ∥ P. Cole.Radical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95-318.

Sperber, D. & D. Wilson, 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Tzanne, A. 2000.TalkingatCross-purposes:TheDynamicsofMiscommunication[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Veale, T.,Feyaerts, K. G. & Brne, 2006.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dversarial humor [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19: 305-338.

Wilson, D. 2006. The Pragmatics of Verbal Irony: Echo or pretense? [J].Lingua(116): 1722-1743.

Wilson, D. & Sperber, D. 1988.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G] ∥ R. Kempson.MentalRepresentations:TheInterfacebetweenLanguageand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3-153.

丛日珍.2007.论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触发条件的诠释作用[J].山东外语(1):76-80.

方传余,王蒙.2007.会话幽默中的曲解[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63-68.

何自然,申智奇.2004.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163-170.

孙亚.2005.也谈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10-15.

田晨旭.2011.刻意曲解现象的关联视角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10): 72-73.

赵华威,李永姬,等.2014.模因论视域下刻意曲解的表现形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95-298.

AMetarepresentationalInterpretationofDeliberateMisinterpretationandItsHumorousEffectsinIronicalContext

LIUChengyuCUIJ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metarepresentational account for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DMI) and the verbal humor thus rendered in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In terms of metarepresentation, DMI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pretative and metalinguistic uses. As a widely-used communicative strategy,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MI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context. By aligning the content or framework of different utterances, the hearer can expropriate the speaker’s words and ideas and mold them to a contrary communicative goal. In an ironical context, the agents may use DMI as a means of self-protection or verbal aggression. “Incongruity” between utterances plays a core role in DMI. Metarepresentationally, this contradiction can be focused or appreciated through resemblance.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verbal humor; ironical context; metarepresent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H030

A

1674-6414(2017)05-0069-06

2017-03-16

刘承宇,男,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文体学研究。崔静,女,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责任编校:肖谊

2017年外语学刊研究会年会概要

2017年9月22-24日,由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2017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几十所高校、将近40家外语期刊、集刊、评价机构的主编、副主编以及责任编辑等共70余位期刊界同仁共同就新形势下外语学刊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外国语文》《英语研究》编辑部代表在董洪川主编带领下参加了年会。

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会长庄智象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外语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刊发展需坚持正确的导向、服务于学科长远发展的需求,努力为建设国际化外语期刊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社科院期刊评价中心耿海英副研究员就社科院期刊评价体系和制度向外语期刊界做了介绍。年会发言讨论由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束定芳教授主持。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外语学刊如何在保证办刊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外语期刊如何办出特色以避免同质化发展”以及“外语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等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外国语文》《英语研究》主编董洪川教授就外语类期刊如何提高刊物编校质量、培养学术新人以及突出外语特殊等问题做了重要的讲话,并在会议期刊与兄弟刊物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会代表认为,本次年会通过交流探讨,进一步加深了高校外语期刊同仁的相互了解和信息沟通,解决了外语学术期刊发展中遇到一些的困惑,明确了办刊方向和思路。

猜你喜欢
相似性外语话语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