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全
(启东市大江中学,江苏南通 226215)
教育部印发的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1]。”可以说,生活主题、活动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流、素质主旨、学生主体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时代要求。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生成与解决的主题实践活动,情境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性特征,并用以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和实施过程中创设适切情境,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成与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真实性情境是以真切现实或真实事物为原型的情境”[2],是学生的真实生活过程或片段,或由真实生活简化创设的语境、画境,以及多媒体呈现。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下,由学校具体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成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发现与转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而来,这就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主题生成需要创设真实性情境。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过程中,无论以何种呈现形式创设情境,都必须具有真实性。一方面,真实性情境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真实性情境便于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在与生活建立有机联系的真实体验中深化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再一方面,真实性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性探究、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造力发展。
体验性是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直观审美认知中感受和体验,交流和展示,训练积极思维,实施良好沟通,获得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体验性情境是指学生能亲身参与其中并获得直接感受的情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为活动主导,即通过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推进实践进程,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扮演主角,其喜怒哀乐等各种感受的产生和呈现基础便是主体在情境中的体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导要求创设与主体活动和感受相关的情境,也就是需要创设体验性情境。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是学生情感的调动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实施的研究者[3],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过程中创设体验性情境,一方面,活动主题的选取应具有学生亲身参与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活动环节的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认识和兴趣,以直接而充分的感受和感悟为基本要求,体现活动主导的体验性情境特征。
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探究性是指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突出创造性原则,创设和选择儿童创造力发展所需情境能科学引导儿童开展探索研究,鼓励开展特殊领域自学,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培养自信和冒险精神,享受创新创造的乐趣。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即问题是整个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活动始终。而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过程的推进,需要学生抓住问题的主线不断深化认识,聚焦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探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主线应创设探究性情境。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过程中创设探究性情境,一方面,活动内容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活动目标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能让学生沿问题主线持续探究,不达目的不罢休。再一方面,应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保障条件,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启发性情境是通过问题引领,适时点拨,促进主体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情境[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因此,创新主流的课程目标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支持下的活动情境创设,而这样的情境创设旨在启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即需要创设启发性情境。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过程中创设启发性情,一方面,活动主题的选取情境要能启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没有太多的局限和束缚。综合实践活动的启发性情境创设要求为学生所提供的情境具有问题引领启发功能,教师采取适时点拨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深化,让学生找寻“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啊哈”之感。另一方面,活动过程的调控需要通过激励性的启发设问或任务挑战,激活学生创造创新热情。再一方面,活动评价的指标和方式需要对学生自由思考与自主发展有利,能启动积极主动情绪调控和自我超越的动力系统,从而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活动感受,创新发展和人文启示,为综合素质提升达成关键一步。
提升综合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导向。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做”和“悟”,手脑结合,行动与反思兼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素质目标要求多样态、多学科和多环节的情境融合,整体而全面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融合性情境,特别是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融合性情境创设,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素质主旨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中小学单一接受性学习形式,体现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主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如在创造发明类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七会”目标为指引,创设有利于学生“看、想、记、画、做、写、讲”的丰富多样环节和氛围,从选题、构想、设计、制作到发表等各个环节均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积极表现,自主探究和合作分享,不断促进发明创造的研究进程,从而依托项目任务融合多学科知识、多形式研习、多环节体验和多方位评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包括决策主体、实施主体、监督管理主体、理论研究主体、协作参与主体和评价主体[6],但其活动过程的主体仍为学生。“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7]。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不仅体现于课程创设的“综合”,更突出了课程的“实践”,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实践性,强调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需要创设实践性情境。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与实施过中创设实践性情境,一方面,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学生亲历亲为提供可参观、考察、调研、体验、实验或制作等实践的条件,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的可能。另一方面,活动过程指导应充分考量学生可实践的平台与流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为原则。活动中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的关系,处理好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的关系,处理好活动结果与活动过程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实践主张。切不可大一统包办,因不放心而替代,违规应付,单强调形式,而应以学生发展为旨义,尽力发挥学生主体的根本性作用,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情境。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应按生活主题、问题主线、素质主旨、活动主导、创新主流和学生主体的新时代要求,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性特征,创设真实性、体验性、探究性、启发性、融合性和实践性等有效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立德树人”,提升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在地方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校本主研和质性评价主张,为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材[2017]4号文件,2017-09-25.
[2]文云全.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性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93-97.
[3]周庆林.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16.
[4]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7.
[5]杜建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9.
[6]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