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分析

2017-03-11 23:56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环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分析

蔡静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媒体以其自身的虚拟化、延展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快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目标指向性,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创设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环境,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拓宽学生信息获取的容量与渠道,构建和谐健康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对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校;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以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终端为用户提供服务与信息的传媒,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如整合性、互动性、时效性和虚拟性等[1]。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为广泛与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技术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所认可和青睐,并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和咨询信息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校园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主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属于不断变化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指利用移动化或数字化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传播和提供信息与服务。校园媒体是高校内部各级组织专门组织面向师生和工作人员的传播媒介,包括校园电视、校园广播和校报,其与社会媒体存在明显的差别,如传播内容基本是学习指导和新闻资讯等方面,传播对象为校内人员。一般来说,校园新媒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虚拟多样性。新媒体集动画、声音、文字和图形等于一体,传播者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信息传播服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和传播者的角色多为虚拟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人际交往[2]。②及时交互性。相较于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而言,校园新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不需对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加以了解,传播的渠道更为多样化及多元化,能够实现多元化的信息传播。③无限开放性。由于校园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点,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全面传递海量信息,使网络信息永不枯竭。

2 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多是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降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便捷、灵活和丰富等优势,设立专业教育网站,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二是新教育理念的开拓。对于新媒体技术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适当开拓全新的教育阵地,激发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兴趣。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新媒体的教学方式,自觉主动接受正确的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政治敏感性[3]。三是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基本上是信息的灌输者和发布者,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和亲和力,学生对教育教学具有畏惧或抵触心理,不利于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虚拟的教育空间,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2 消极影响

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具体如下:首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新媒体作为虚拟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发布和接收信息,或者组织虚拟的网络互动,严重冲击着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导致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愿意与人交往,失去自我,甚至出现双重人格,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误导学生认知。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手机成为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而新媒体具有快速性特征,能够快速获取网络上与事物相关的舆论及信息,有些舆论的观念错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致使学生思想受到蒙蔽,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点[4]。同时新媒体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法机构追查犯罪源头的难度,不能准确辨认不良信息的发布人,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3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环境也有所改变。而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合理科学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特点,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或者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确保学习氛围更具开放性,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纳入教育的主体对象,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双向互动模式,确保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形成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教学机制。

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高校不对其加以正视,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发挥自身主阵地的作用,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5]。高校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①合理原则。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时,不能过于追求形式的奇、特、新,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需求,选择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的形式,以引导和奖励为主,辅之以惩罚手段,从而发挥出新媒体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②形式服从内容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其影响力与科学发展的影响不能对等考虑,因此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迎合科学发展,而应该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向的科学性与正确性。③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原则。高校在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同时,应当适当注入现代化的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表彰活动为例,组织隆重的表彰活动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形式表彰候选人,征求大众的意见,不仅能够加强监督,也具备较强的教育意义,效果更为明显。

3.3 构建良性新媒体交流平台

只有创设良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互动平台,积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如教育针对性不强、工作量大等,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首先,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媒体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借助该平台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加以丰富,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转为社会行为,从而提高教育的外化和内化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对网络环境的受众群体特征、传播方式、内容等进行全面掌握,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信息,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强化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6]。当然教师需要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内容,有机整合平台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使其高度一致。其次,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讲授新媒体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加强学生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判断信息、运用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处理海量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3.4 加强校园新旧媒体资源的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媒体是合作与互补的关系。高校要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通常情况下,校园新旧媒体资源的融合目的是使校园媒体形成有机整体,不同于经营主体、新闻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等方面的融合,能够将校园媒体宣传的优势进行有效发挥,提高媒体资源利用率,实现校园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高校传媒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研究步伐,利用手机媒体、博客和即时通讯等新媒体的同时,积极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引导动员体系,做好新时代青年引导工作[7]。可以说,通过多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校园媒体才能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宣传及传播的重要渠道,成为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5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可从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方面来进行媒介素养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作用,灵活运用新媒体获得健康信息,并利用科学、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保证校园新媒体文化规范化的管理与建设。同时在应用校园新媒体时,需要采用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教师的解读新媒体资源能力及媒体伦理道德品质加以培养,使教师能高效灵活运用新媒体来传播正确的思想文化。另外,高校领导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组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如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和课堂教学等,并将新媒体科学运用在这些活动中,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有效传播校园文化和弘扬校园精神,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3.6 创建教育网络平台

高校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建立学校主题教育网站,使其集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充分发挥,提高主流文化的权威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前瞻性。同时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校园网站的内容和信息,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密切关注学生的网上交流平台,适时监控QQ群、BBS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现思想政治的立体教育[8]。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扩大先进典型和正面事件的宣传力度,对具有价值的舆论信息进行挖掘,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网络文化方向的先进性。当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网上“意见领袖”的培养,加强榜样教育,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号召力引导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正面控制力的提高。

4 结 语

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高校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构建良性新媒体交流平台,加强校园新旧媒体资源的融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创建教育网络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张永汀.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3-108.

2 汪馨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70-71.

3 汪馨兰,戴钢书. 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2):78-80.

4 江国云. 以人为本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9):34-35.

5 邱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62-63.

6 狄欣.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1):120-121.

7 李浩野,窦同璐,周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6(23):159.

8 张志娟. 浅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1):19-20.

(责任编辑:谭银元)

InnovationStrateg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undertheNewMediaEnvironment

CAIJing-y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430074,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rovides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which has been fast penetrating into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with its virtualization, extensibility,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It is both value-oriented and objective-oriented.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on campu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guide students towards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to broaden the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on camp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2016-12-28

蔡静宜,女,经济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671-8100(2017)02-0106-04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