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 贺兴亮
融中华美德教育于班级活动中
◎陈东 贺兴亮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是学校德育和日常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美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作为学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要善于将中华美德教育融入班级活动中,让美德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根固于心,体现在言谈举止之上。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得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在耳染目濡中形成好习惯。在布置教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室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比如愿景性环境,带有班级目标、班训、班歌、班级座右铭等;知识性环境,如图书角、日积月累等;展示性环境,如书法作品、手抄报、自制全家福相框、艺术墙等。班中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上墙,体现了班级是大家的,创造属于每一个人。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墙上的班级格言,使其从中受到陶冶、锻炼,丰富人文积淀,明白如何共融、如何关爱、如何谦让。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美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得最多。抓住时机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领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德。班主任要与同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美德教育的渗透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美德教育。语文课可让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美德的课文、描述有关美德的词句找出来,让学生认真朗读并加以分析理解。思品课可结合有关课文理解,知道如何践行。音乐课可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数学、科学等理性学科,来源于生活现象、规律并尊重事实,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美德精神……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本着精炼、通俗、生动、易于接受的原则,利用晨读、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小学可着重从“孝、礼、勤、诚、耻”的内容安排诵读。比如改良《弟子规》与易懂易记的古诗、儿歌、《千字文》《朱子家训》;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部分篇章,读《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对于学生,既是阅读,也是心灵的“盛宴”,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慢慢感悟,受到浸染。经典阅读会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修身养性,自强自立。
中国自主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节日正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而深沉的内涵,历史悠久,意味深长,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们承载的内容是最好的美德教育资源。班主任可利用植树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元旦节、春节以及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生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主题美德教育活动。这些节日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节日风俗、民族精神,感受美德风尚。
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活动教育影响人,潜移默化,不动声色,一次活动胜过无数说教。比如清明节时开展“忆革命先烈树少年壮志”为主题的活动,读读英雄故事,讲讲清明节知识,写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五一劳动节时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活动,进行劳动技能大比拼,评选劳动小能手……活动形式丰富,风格各异,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缅怀先烈、学会感恩;动手动脑,感悟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怀。结合学校“活动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非常不错的。例如,三月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月”、五月的“体育节”、十月的“读书月”。在这些活动月中贯穿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赋予弘扬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
小学生可塑性及模仿性强,如果有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很容易具体地领会美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美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一起学习、生活,随时可以观察、了解同学的习惯、行为。班主任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伴,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习惯落后的同学。发现同学的不良习惯、行为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比如发现同学言行不一、欺骗他人,考试弄虚作假时,由同伴指出他(她) 的不足,这种帮助改正的方法比教师帮助的可接受性要高得多。互相纠正时,既便于更有效地帮助同学改正不良习惯,也让学生在帮助同伴中提高自身素养。
美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的班级教育是不够的,应将学校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引导家长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家长的身教示范作用。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发放学校家庭联系卡,设立家长开放日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转变部分家长重文化知识教育,忽略道德情感教育的不良倾向,从而注重对子女的美德教育。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能产生1+1>2的功效。
我校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原则,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践行,自我完善,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依托移民博物馆,我们建立了三峡移民小导游实践活动基地、“春风得意”插花艺术实践基地,与区交警队协作,进行“小交警”课程教学社会化试点……社区的孤老院和12个居委会都成了学生实践的基地。又如,组织学生参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参观“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等。实践活动成了学生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美德教育应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让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在图书馆阅读时不喧哗,购物、乘车、买票要排队等,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可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强化其学习的内驱力。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倡导学生记载自己的良好行为,记载自己进步的方面。一段时间后,通过班会课让他们进行自我展示,对于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教师热情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更大激情,发掘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美德教育应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班主任可在班级内设置多种服务岗位,让学生在岗位锻炼中发展。比如,小学的班级除了常规的班队干部、小组长、科代表而外,还可设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监督、红领巾佩戴员、考勤、“两操”监督、公物保管、花草护理、班报主编及编委、黑板报编辑、图书管理、一日班主任、废品收购站站长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岗位,主动管理班级,还可让学生自由转换岗位,丰富角色体验,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教室里的标语、板报尽量引用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学生所见所闻所感全是传统美德,耳濡目染中,传统美德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形成信念。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大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大力开展各种各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活动中找到民族的根,获得民族的动力。我们相信,在民族传统美德的感召下,青少年一代一定会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