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考

2017-03-11 20:04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传统

刘 芳

(沈阳科技学院 基础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思想政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考

刘 芳

(沈阳科技学院 基础部,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科学地评价其价值,更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原则;路径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11。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以“耕读传家”为根本治家之道;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直观意象为基本思维方式等等。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讲解,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其中的教育资源,既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自2005年新的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个别学校的思政课还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等情况。因此,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引入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行修养理论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追求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非凡的包容会通的精神、民族气节、爱国传统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总之,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变枯燥的说教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渗透。用优秀的思想指引学生精神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既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又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从学习效果角度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客观地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各类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过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教育,忽视和排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出现了断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空前活跃,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对自由主义的误读,固而走向自我中心主义,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及人格形成。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另一方面,传统的道德精神在大学生价值观中淡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归到传统文化教育,并着眼于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和渗透到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去。例如,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发愤忘食”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和献身态度等等,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鞭策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于当今那些极端个人主义者,以及那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不良风气,无疑是有其匡正作用的。

(三)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提供方法论的启迪和借鉴

思政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目前思政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教师也不少,但课堂教学效果有时并不乐观,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以借鉴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1.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往往把知与行相提并论,强调“知”一定要落实到“行”上,否则就算不得真知。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按照孔子的看法,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应用能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传统文化的知行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法。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显然不应只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多少书本上的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2.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主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品德才识,进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据《论语·先进》记载,学生子路和冉求曾向孔子提了同样的问题,但孔子考虑到两人的资质和性格不同,于是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其次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关注时事,喜欢思想的碰撞。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群体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儒家学派的孟子早就指出,教育活动必须启发人生而有之的“良知”、“良能”,调动其内因方面的积极因素,谋求“自得之”。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胡宏也非常强调学习要有创造性。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造力。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与其所受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政课教学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改变长期实行的模式化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身上储存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人的道德培养,值得思政课教学借鉴

传统文化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道德心理品质是教育的实质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思政课教学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通过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注重对学生德育和人格的塑造,重视学生的德行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批判继承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概括了对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能割断历史,二是必须批判地继承。由此看来,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真梳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增强教学实效性和独特性。

(二)方向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保持思政课教学的方向性,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性原则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生命都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在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活力。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鉴于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以其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一)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路径

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都应该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2]。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会加深学生对于思政课基本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课堂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注意恰当、合适,不仅要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呈现出文化的内容,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客观、历史地评价传统文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三)课外实践教学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高校思政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的累积,那么实践教学更侧重于“行”的培养,而教育的目标则是“知行合一”。因此,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通过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制作视频短片、举办交流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一些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不断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实现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袁晓文.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3]孙正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环节[N].中国教育报,2014-06-30.

The Study on Involv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IU Fang

(DepartmentofBasicSubjects,Shen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How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involve it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a question to be discussed in a large scale.Blen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eans not only dealing with their relationship,evaluating the value reasonably and scientifically,but also following some principles and direc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value;principles;directions

2017-01-1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JG15DB329);沈阳科技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W-2015-01)

刘 芳(1981-),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416

A

2095-185X(2017)01-0056-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