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豪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民俗学研究·
政府管理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张伟豪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的结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价值,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山西省太原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坚持专业机构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展现,相对保留着文化的原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对当地人们特有的行为、艺术、民俗和物质形式的浓缩与传承,非物质文化是“人类调适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创造或利用的抽象事项,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1]498作为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几千年来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尤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其保护工作显得重要而紧迫。民间有种说法叫“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不只地上文物众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近年来在挖掘、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政府部门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坚持专业机构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文化现象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文化艺术遗产、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礼仪与节庆,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包括民间音乐歌曲、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俗信活动、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体育竞技等。”[2]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太原市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创造了极为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千百年来流传于城市和乡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文化遗产曾经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导致一部分文化资源没能得到及时妥善的收集和整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
为做好这项工作,进一步保护好千古流传的文明精华,近些年来,太原市政府部门调集人员,注重培训专业人士,针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辖区范围内进行普查、挖掘和收集工作。截至目前,太原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具有较为完整资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十个项目类别。其中,老陈醋酿制技艺、晋剧、山西民居砖雕等三个项目已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风火流星、琉璃烧制技艺、晋祠庙会、清徐徐沟背铁棍、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等多个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大套、小店牺汤、莲花落等二十项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八十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晋剧、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傅青主女科、傅山药膳-八珍汤、徐沟背铁棍、太原锣鼓、晋祠庙会、郭杜林月饼制作工艺、太原莲花落、二月二南街焰火、山西砖雕、山西琉璃、六味斋酱肉传统生产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并州歌、袁家班吹奏乐、九大套、码头调、山西面食、东于架火迎鼓艺术、拔花花、形意拳、曲绣洗髓经、傅山传说故事、小店牺汤、南少林五行柔术、二鬼摔跤、通背缠拳、傅山拳法、西里解做香手工技艺、恒义城老鼠窟元宵制作技艺、龙天庙会、王吴猪胰子制作技艺、老村名纪事、老地名、清徐彩门楼文化、刘家堡点灯山等项目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较多资源未被发掘,有些项目在甚至挖掘之前就已消失掉了。例如晋祠的圣母殿侍女像彩塑技艺,这种精湛的手工技艺今天已经失传。再如传统曲艺艺术莲花落,目前仍无确定后继传人,现在唯一能按传统唱法演唱的老艺人年事已高;作为山西三大鼓种之一的太原锣鼓,流传到今天的锣鼓套曲不足十套,一些弥足珍贵的民间传统曲牌都已流失,独具区域特色的锣鼓“大小家具对打”,现在虽存有鼓谱,但真正能够表演的只有十余人,且都年届七旬。长期扎根于民间的太原秧歌,是乡土气息淳厚、原始古老的秧歌曲目,目前同样缺少能够表演出它真正神韵及内涵的得力传人。所以,加快挖掘步伐,全力挽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社会控制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并且使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4]441。近年来,太原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部门在管理和引导方面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近年来,在太原市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依托市区和各县的群艺馆与文化馆,吸收一些文化协会的成员参加到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中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查,调查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状况,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生存环境和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运用各种媒体方式,在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真实、全面的记录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库。聘请各地专家学者成立保护工作专家组,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就挖掘、整理、申报工作进行专业的培训辅导,借助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论证和审核申报项目,有效地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积极吸收民间艺术爱好者和当地老艺人,参与挖掘、搜集、整理和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为保护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鼓励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进来,使社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配置,更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5]1。文化不是静态和均衡的,而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其内部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干扰。作为动态的、变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特质。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坚持动态保护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大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状况,也改变了社会和文化的结构以及广大群众的心态和生活模式,民众对文化的欣赏和追求也在逐步变化,全球化时代受各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较为浅薄。要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热情,必须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基于此,太原市要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益性机构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普及保护知识[6]。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假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近年来,时常在著名景区如晋祠门前广场组织举办山西省城“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纪念文艺演出,在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公园——迎泽公园的“非遗”展览中,很多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在春节和元宵节活动中,组织锣鼓、戏剧票友、秧歌等比赛,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展示,增强人们的民俗认知和保护意识。另外,还以庙会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为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比较脆弱,并且很多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和再造工作,使之不断趋向完善,让传统文明升华为适合当代人的现代文明。太原市近年来开展一系列工作,在保护和打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并州舞龙、徐沟背铁棍艺术、传统的太原锣鼓、太原秧歌、风火流星等项目中,于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加以包装,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上升为登上舞台的高雅艺术表演。文化部门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打造原生态民间文艺演出“乡韵太原”,为普及知识、搞好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经常性地开展专场演出,汇集并州舞龙、太原锣鼓“大小家具对打”、背铁棍艺术、风火流星、“捡烂碳”、“劳动号子”、“卖烧土”等内容,通过展现这些太原现存的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舞、民乐、民歌等,唤起民众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
(三)坚持保护工作与产业开发相结合
进行产业化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价值利用,这样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发扬光大,生命力更加旺盛。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太原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借助传统节假日、“文化遗产日”,把一些可供企业和民众传承、开发的民间工艺和表演项目集中起来加以展演、展示。近年来,全市组织很多项民间工艺产品和项目带到外省市的文博会加以展示,这种实物展示、现场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观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深厚的文化魅力,提高参与保护的自觉性,更增强了项目传承人的发展信心。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太原市古老的背棍、秧歌、剪纸、刺绣、文化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开始探索市场经营、商业运作的新路子,花灯营销、背铁棍表演、卧虎山文化庙会每年收益达数百万元。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将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傅山传说故事、《西游记》在娄烦的民间传说等项目融入风景风情旅游,增添了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了景区的品位。三是有计划地建立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有“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郭杜林月饼制作工艺”“六味斋酱肉系列”等一批“中华老字号”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基地。同时鼓励其他“中华老字号”企业积极申报,将其优先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些企业受到很大的鼓舞。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历史的活化石,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这一点同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传身授、以人为载体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人类社会的很多珍贵的文化艺术和技能,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传承人的不断减少。但从另一角度看,令人欣慰的是,与物质文化遗产以物为载体的不可替代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潜力和优势是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培育传承人无疑是最重要的。从建立传承人档案、完善传承人资料着手,太原市在不断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在政府部门的倡议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立了市级“民间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很多项目的技艺传承人踊跃申报,与此同时,当地一大批技艺传承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
要很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靠传承人的努力还是很不够的,必须及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着手发掘和保护工作以来,以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太原市积极为项目传承人提供传播展示的平台和环境条件,如把当地锣鼓老艺人组成起来,成立民间传统锣鼓团队,经常性地参加原生态文艺表演,使之成为全市展示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发挥老艺人的优势和作用,聘请他们作为锣鼓项目的参与和保护志愿者。政府部门还建立政策和机制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列入各级名录的代表作,实施命名、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资金资助等措施,鼓励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承学习活动;每两年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或传承人,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社区,积极选拔和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和文化品牌,并给予优先扶持和保护。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书面的、正式的和官方的文化传统只是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有一大部分是以非书面和非官方的形式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鲜活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实体。基于当前我国的国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发掘和保护的初期阶段,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才能够及时妥善地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政府,从它存在的最初时代起就有一个积极的职能,即有助于实现被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普遍的愿望。”[7]26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不断完善,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政府应该更多地承担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职能,走文化建设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其合理化、有序性发展。
[1]覃光广,等.文化学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郝朴宁.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社会承载形式[J].学术探索,2008(3).
[3]张伟豪.结构与能动性关系问题探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George H.Schoemaker:The Emergence of Folklore,in Everyday Life[M].Bloomington:Trickster Press,1990.
[6]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太原市人民政府公报,2005(13).
[7]罗素.权威与个人[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TakingTaiyuanCityasanExample
ZHANG Wei-hao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result of a long-term cultural accumulation,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value.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labor.Taiyuan city 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In the process,the government has been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ll the time,adhere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ass line,the comb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attaches much emphasis to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protection.
Taiyua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2016-12-15
张伟豪(1977-),男,河南平顶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与社会问题。
G123
A
2095-185X(2017)01-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