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公正维度

2017-03-11 18:39李传义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正理念政治

李传义

一、社会公正的内涵

对于公正,辞海定义为:“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做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1]793罗尔斯认为社会公正,就是“公民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意的标准,即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2]纵观公正概念,表达的都是社会价值范畴的基本理念,同时公正又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意识性,因此在当代社会,社会公正应是个体正当权益的最大实现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实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思想的建构。在社会公正建设中,德育教育应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作为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社会公正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制度建设是其主要内容,而公正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则承担引领社会公正进程的作用。对于社会公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张力不可低估,同时社会公正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一)社会公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其公民施加的意识形态教育,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流认同的理想、政治、道德观念为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和实践活动,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学生内化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规范,改变、修正其错误理念,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主要是理论内化教育,其外在表现受社会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结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与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公正,客观上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公正以及因制度公正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公正。良好的社会公正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不公将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主流思想倍受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目的宣传遇阻,美好的教育效果成为空中楼阁。当前,面对因社会分配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等缺陷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党和政府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扭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效果逐步显现,公正理念深入人心。此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社会环境支持。

(二)社会公正是世界观教育的应有之意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是公民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等内容。人是社会的产物,公民的人生观受社会观的影响和制约,一个社会,一旦使公民产生社会不公正感,则公民之间的信任和心理安全感将会不同程度丧失,这将直接导致公民个体人生观出现偏差,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大降低,在个体眼中某种程度上将沦为诡辩。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制度从低级向高级运动。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33这里,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因。而正是人类的需要推动历史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公正的需要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人类的需要和进步更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研究的重点。作为人类的需要——社会公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社会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三个代表”的本质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全体公民普及教育的重大课题。

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中间层的预备群体,其所接受的社会公正教育将为社会公正理念的发展、公正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为和谐社会的稳定提供思想和价值观保障。大学社会公正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确立和维护党在推进社会公正思想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各级党组织的配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思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推进社会公正思想和大学生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在关注贫困大学生行动和推进大学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使理论得到实践,从而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从未来社会前景角度去推进社会公正思想的实现,而在大学校园民主氛围中实践的公平公正行为,将使他们认同和理解并进而支持党的执政理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社会公正负面问题的挑战

作为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那些吸引全球大量移民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相对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更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面对各国已取得成效的民主法治建设,面对民主诉求日益强烈的当代中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挑战。

(一)激发全社会积极应对社会公正负面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形式,社会制度公正与优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此献出鲜血和生命,新形势下和谐建设被提到议事议程。对公平正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4]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贫富差距悬殊,大量社会问题显现,信息化、全球化加速了不良问题的传播,激发了公民内心深处对社会公正问题的怀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蔓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宣传的重要工具,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平台,理应唤起全社会在新形势下冷静面对社会公正负面问题的认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到不回避,不隐瞒,不夸大,实事求是,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管理,激发公民应对社会公正负面问题的挑战,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以务实的精神和态度面对社会公正相关问题,以思想建设引领社会公正思想正确前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解决社会公正负面问题。

(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传播社会公正理念

社会公正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和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制度、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密切联系。“社会公正是一个逻辑递进的规则体系。”[5]当前中国社会部分公正理念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如新中国的男女平等观、大众教育观、民族平等观等等,它们对当时社会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有些观点和思想还需要伴随时代发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今天的中国,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信息化使中国在许多方面同“世界接轨”,西方成熟的社会政策以及“国际惯例”正在不断影响中国社会,而市场经济下国家对社会公正问题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社会公正问题非常重要,与国家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密切相关,当前,平等、自由、合作等社会公正理念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当然如何正确对待公平公正、贫富悬殊、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现象,如何制定更完善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打破城乡居民存在的隐性不公正待遇也需要向全体公民传播并达成共识。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大学生对社会公正理念的掌握程度和对中国社会公正的信念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社会的公正状况。大学更应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向大学生广泛传播社会公正理念,以利于未来社会健康良性发展。

(三)以社会公正内容为主题强化公民社会素质培养

社会公正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思想理论建设。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也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动态的渐进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更是大学生应树立的对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正确看法。社会素质是和谐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社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它包括理论教育和养成教育。“两课”教育一方面注重理论灌输,另一方面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公正制度建设“两课”虽未单独成章,但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无不涉及,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在抓住主轴教育的同时,能够有的放矢,兼顾社会公正热点问题,从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公民权利自由保障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社会公正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主流,增强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须在社会公正建设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良好。尽管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社会公正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所有思想教育目标都容易实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但各地区不平衡发展的状况日益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使人们下意识地抵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并呈现一定程度的逆反现象。同时,社会公正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基本价值理念建设也面临着西方种种殖民主义文化的侵蚀和威胁,如美国每年的《国别人权报告》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现实挑战。

(一)进一步从学科建设角度梳理社会公正思想

社会公正思想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对社会公正做过探讨,并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了以儒家社会公正思想为主导的社会公正体系,然而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近代,西方思想被引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大同思想为武器“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6]”,然而更没有解决“我们中华民族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帝国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中国人民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与压迫。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要打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迫,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而奋斗。”[7]166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中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建立了基本的社会公正。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以人为本理念、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理念得到进一步重视,社会公正体系逐渐完善。同时,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介入社会公正问题研究,学理依据受到重视,研究内容同社会吁求相互呼应。社会公正研究呈现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生命力。学习、了解我国社会公正发展史有助于更好全面把握社会公正问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对待社会公正问题。

(二)进一步从社会公正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教育历来是我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重视实施,其中把社会价值观表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2014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社会公正价值观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以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为己任,效果良好。然而,面对当前具体社会问题,教育工作者却呈现一定程度的束手无策,这一方面和社会公正问题错综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材内容编写角度有关。教育者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会观教育,要深入研究社会公正相关问题,掌握其发展史,了解其最新学科前沿知识;其次要向被教育者普及社会公正平等、自由、社会合作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传播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只有社会公正基本理念被广泛接受并实际运用,社会公正制度相对完善,公正社会才能全面到来。

(三)进一步从社会公正角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

理论创造和知识重构需要新的思维,思路创新是重要关注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阵地的基础上,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转换学科视角,注重整合系部、校内外学科建设力量,整合不同教学方法、研究方式,注重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体系。社会公正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社会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面对当前困扰学生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强化开放意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和实践成果,组合新的教育要素,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社会公正角度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大变化(国家独立自主,人民拥有基本政治权利,妇女解放,教育普及等),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共同富裕,机会平等),梳理近几年社会政策的变化(支持三农政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必然使广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社会制度公正的自信,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抵御力度,在步入社会前形成正确的社会观。

(四)进一步从社会公正角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

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大众化的教育形式,大众化的实质即社会化,故要转变精神生产方式,特别是加强精神载体建设,这是精神建设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正如物质文明通过生产丰富多样的优质产品满足人们需求一样,精神文明也要生产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精神产品,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才能获得人们普遍主动的接受,并体现精神产品的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社会价值需求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社会制度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体现。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社会公正的精神、使命、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制度建设的载体宣传教育,能够结合我国社会公正制度的动态发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套宣传体制。每一新的社会公正制度的出台,教育者都应从制度的理念、制度的设计、制度的实施层面广为宣传,一方面宣传新的社会公正制度,另一方面以制度理念、设计为依托,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满,并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模式,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集合校内外教育优势,实现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突破,以极大满足当代人民的精神需求,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姚洋.构建中国社会公平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十八大报告新意盘点:强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E B/O L].(2012-11-09)[2017-08-20].htt p://news.sina.com.cn/c/2012-11-09/053925541204.shtml.

[5] 董建萍.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理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63-66.

[6]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N].民报,1905-10-20(0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公正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公正赔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