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燕
(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第三中学,浙江余杭 310000)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存在—些弊端,集中表现在只重视研究教的内容的组织,而忽视从学的角度去思考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尤其忽视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过程,教师往往希望凭借短暂的演示、几个事例以及获取的少量信息就能产生问题。而学生因为缺乏反复比较、体验以及深刻的思考,不能就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测或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课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现象和时机,包括互动和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信息。
在我看来,有效的同时是优秀的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常常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假如能妥善处理这些“意外”,那它们将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初中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滴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一味的灌输,而是师生间情感沟通和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同时,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率,一堂课教师讲的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学生听的虽然也是“有滋有味”,但老师讲的是不是学生需要的呢?学生需要的教师讲了没呢?那么什么是学生需要的呢?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时间给学生思维,有时间让学生讲,让学生来暴露出问题,也就是要有课堂生成,只有通过暴露和课堂生成,教师才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空,允许一些意外问题的出现。
如在上《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的楚汉之争时我提问: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生:获取民心。他入咸阳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政,获取民心。善于用人,得到众人辅佐,如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为什么项羽最终会失败?
生:纵兵杀戮,大失民心。
生:项羽自视甚高,不善用人。韩信本是项羽部下,但得不到重用。
生:有时也缺乏决断,鸿门宴上项羽的部下项庄借舞剑助兴之机,试图刺杀刘邦,但项羽一直犹豫,错过了时机。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和回答,学生对楚汉之争刘邦获胜能清晰的理解。此时学生又提出,韩信是汉朝的大功臣,为什么最终惨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与下一节课西汉初年的分封和七国之乱相联系,立刻解决有助于知识的连贯性。于是,我补充知识,古语有云: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初年,刘邦兑现承诺,大量分封功臣和同姓子弟为王侯。异姓王权力过大就容易成为眼中钉而被除掉。异姓王除了,西汉王朝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不是,随着王侯在封国内势力不断增强,他们各自为政,无视皇帝诏令,有的甚至还图谋皇位。汉景帝时就爆发了七国之乱。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俯下身子倾听”,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的,真实化的境地,使学生体验其中,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发,才会有所生成。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学生的想法有时看起来非常“幼稚”,甚至是“错误”的,如果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却能冒出创造的火花。在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提供更多的探究事例和主题,提供更多能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不断生成。
比如在讲《皇权膨胀》中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制由来已久,正式官名出现过多种称法,如:宰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等。中国历史上既出现过一些贤相,名垂千尺;也有一些奸相,留下千古骂名,请分别举例?
生:贤相:文天祥正气永存,魏征刚正不阿,包拯铁面无私。奸相:秦桧残害忠良,李林甫口蜜腹剑。
师: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了明朝被废除了?
学生表演情景剧《胡惟庸的一天》,通过胡惟庸上朝前后的两个情景展现出他的骄恣擅权。针对情境并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直接原因是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危胁皇权。
师: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立内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宰相制和内阁制有何区别?
出示史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和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一落千丈。
生:老师,既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为什么清朝还有宰相?我看过一本电视《宰相刘罗锅》。
师:清朝沿用明制,没有设宰相。清朝官职相当于宰相的是大学士或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下去执行。中国古代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面的,这种生成往往直接发生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当中。如学生在发言时出乎预设的思路,但合乎整个教学的流程时,教师不妨打破原有的常规,顺水推舟,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目标。捕捉契机,催化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这时,一个平时很仔细的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两幅地图黄河的入海口不一样。七年级地理黄河注入渤海,怎么这张图的入海口跑到黄海去了?”于是班里的学生们都仔细比较两张地图。就在这时,脑筋灵活的学生又找出了问题,“老师这本书上关于黄河入海不一样的地图有好多呢,隋朝和元朝时期都不一样的。”于是,我先表扬该同学的细心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来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称。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泛滥改道,很多朝代的君主也曾经多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水利工程的兴修对百姓的生存、农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这是几幅地图中黄河入海口不同的原因。
从这个教学环节中让我认识到生成性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还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只有我们有了厚重的文化积累,才能做到让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对于课堂隐性生成资源教师应适时去挖掘。
通过课堂的生成,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而是选择留下来”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有的教师怕课堂生成“意外”,怕这些课堂生成会打乱自己的思路和设计,怕生成后无法控制局面,怕生成后自己无法解决,下不了台。其实,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空性和制约性。如果稍偏离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可趁机调整转向,见风转舵,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异议是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也意识到其价值并给予即时鼓励的评价,但教师太过于顺其自然,致使原有的教学目标“迷失”、课堂失控,课程资源无形流失了。教师可请这位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单独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及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走,否则,课堂会思维漫散、失去中心而陷入无序状态。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课堂教学中并不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只要我们有正确运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不断反思,善于积累,善于总结,我的经验是及时在教学反思中作记录,作为今后教学素材,积累经验,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这样才会使我们能够演绎精彩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1]孙宏安,初中社会新课程教学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陈秀玲,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兼机制和特点分析[J]教育科学:2006(5)
[3]孔菁,试论动态的生成社会课趟的构建[D]中学社会教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