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阳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00)
国画艺术是异彩纷呈的中华绘画艺术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从古至今,一幅幅精美的国画作品以其功笔细腻、写意精湛、栩栩如生等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殿堂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赞叹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应理性的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国画艺术需要积聚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铸就,具体表现主要有如下四点:
国画就像一面镜子,映衬出一定时代的民族、民俗风情及社会生活。在国画作品中,不仅有着鲜活的生命,秀美的山川,还有丰收的喜悦,节日的喜庆……总之,国画是画家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知和扎实的功底,运用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再现的结晶。
国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生活中感受而来的题材,而且具有一定的写实技巧的作品;另一类是具有传统的熟练笔墨,发挥了对物象描写的独到精神,从而使人有愉快、真实之感的作品。国画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它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文化、岁时文化等。由此可见,没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了解,是不可能诠释和创作国画作品的。
有人认为“中国画自古就是从写实出发”,不过这种写实不等于西画的写生。中国画对物象外形的描写以及精神的刻划,主要是以简练的线条来表现的。它是从形象的主要结构出发,而不是象西方画那样从物象所感受的,一定光暗形成的黑白调子出发。正是因为国画的绘画技巧大多是运用简练的线条并从具体物象的结果出发这一特点,就更需要对物象有充分的分析能力。对一切物象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意在笔先”,有思想地运用笔墨去刻画物象,写出物象的精神面貌。即所谓“形神兼备”。这种“神”来之笔,“活”化物象的艺术传承,形成了国画的独具特色。
除了学习传统国画中的技巧与当时绘画背景外,国画独特的绘画工具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传统文化。就拿绘画中的工具笔、墨、纸、砚来说也是一种绘画艺术的传承。它们伴随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成就而发展。古时就称它们为文房四宝。可见他们在古时已经成为画家、学士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他们的发展和改进也体现了那些画家和学士们的文化素养和独特需求。
考察中国画的起源,应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甚至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绘画,并随着科学、文化、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逐步积淀并形成了一种本国的独特绘画艺术。这种绘画艺术与文学、书法融会贯通,结成了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古代社会,那些诗词歌赋以及书法,都可算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文人,士大夫们“舞文弄墨”的产物。因为使用工具相同,使得国画艺术一开始就与文学、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俗话说“书画同缘”,其实书与画不仅使用工具相同,而且在笔墨技法上又相互渗透。同时,由于文人自幼读画习字,有写书法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诗、词、歌、赋的融为一体,所以,当时的国画便成了他们相互交流的另一种媒介。文人学士们多在读书翰墨之余或酒足饭饱之后乘兴消遣。他们从不受绘画法则戒律的束缚,往往“借情”作画、“借诗”作画……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意足不求颜色似”这种不求形似的逢笔自娱,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审美思想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此外,文人画家大多饱览群书,通晓古今,所以他们的各种艺术修养比专业画家要丰富得多,在绘画的意境上追求深化。往往这种意境就是诗词、书法、情感……与画面中“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主客观景象融为一体。凭借着能够看到的有限画面,诱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除此之外,古时文人画家的表现手法,大多是以诗、词、文、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使读者从画面内体味隐藏在画面外那含蓄、深邃并且丰富的艺术情感。
首先,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基本功,国画艺术更是如此。作为艺术家,尽管每个人的基础条件和天赋不同,基本功取得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对扎实的基本功的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若是连步子都走不稳,又何谈翩然起舞?我们前辈的艺术大家,尽管他们的风格和追求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基础底子都很雄厚。“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画家,若想画好国画,既要有时代的使命感,又要有扎扎实实的传统功力和深厚的生活基础,还要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艺术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作为研究艺术,创作艺术精品(这里特指的是国画的绘画艺术)的绘画家们,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在绘画艺术技能方面与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具有一些天赋才行。比如在精神状态上,应该经常保持超旺的激情;在思维上具有时尚、先锋的意识;在意志上有坚定的信念。真正的绘画家也真的必须具备这几点要求。因为,在创作绘画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需要采集不同的体裁、元素、材料,在家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艺术精品的。而那些千篇一律的作品,也自然不能算是佳作。要保证出奇制胜,自然就要具有时尚先锋的意识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具备了上述的这些基本条件,在绘画艺术上才有成功的可能。
常言道:“文若其人”。其实,也可以说:“画若其人”。从古到今,名画的独特创新和精彩文笔无不是靠那些画家深层的综合底蕴来造就。我国北宋时期,绘画家们就逐渐开始重视自身的修养问题了。但当时没有现在所指的包括绘画技法、绘画历史、文化、社会等综合修养。古时所指的大多是狭义上讲的修养,主要是艺术修养。但是,单单这狭义上讲的修养就使得古代的一大批画家成为画坛名将。
就拿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的郑板桥来说吧,他是当时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所称道的画家了。他一生善画兰竹石,尤其精通墨竹。同时他的性格本身就正直无私,顽强不屈。所以郑板桥又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寄寓了竹子正直、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他画的竹子可谓是“形神并进”、“出神入化”。他之所以能把竹画的如此精道是与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分不开的。
民间曾有“板桥无竹不如居”的传说。他的学识和他的生活阅历使得他的绘画有了灵气。郑板桥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住”、“手中之竹”这三个阶段,总结了我们每个人从看到静物,把静物与自己的思想意识汇在一起,最终运用熟练的技法呈现给读者的一个过程。这也是由普通的物品,通过绘画者丰富的综合修养给予静物的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所以说,绘画家们广博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品德,是造就他们艺术大家的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国画是集世代艺术家之大成而孕育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点,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绘画艺术家广博知识的浇灌下,才使得国画艺术在祖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1]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3:145-172,177-183.
[2]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5-14,16-20.
[3]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5:88-94,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