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法萍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信阳市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市,位于淮河上游,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信阳市共有48个民族,除汉族以外,回族所占人数最多。信阳不仅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其舞蹈文化也一直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民间舞蹈逐渐被冷落,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优秀的信阳民间舞蹈要想知道该如何有效传承,根本问题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从哪儿来。有了对自己清晰的认识,才能为未来设定可执行的目标。所以信阳民间舞蹈的发展,需要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信阳民间舞蹈是大别山区的劳动人民赞美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式,经过了许多年,信阳民间舞蹈经过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信阳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有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这样评论我国的舞蹈:“在云南流行的花灯戏和在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舞者大多数是使用扇子和手巾作为舞蹈用具,其内容及其丰富,民间舞蹈种类有83个,表演形式有130多种,有的是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有的是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的是反映当地的纯美的爱情,这些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石器时期,就有考古数据显示和有文献记载我国信阳地区的文化艺术。文献 “侯人兮漪”就是对此最好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我国淮河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个时期的人民就能歌善舞,更有文献记载“献其乐舞”,就是指当时就有当地人民向夏商周王朝献舞蹈。另外,在出土的文物中“贾湖古笛”和“曾侯乙编钟”,以及大量出土的早起古代乐器和画像、石画都为我国淮河流域的信阳地区的舞蹈、音乐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依据。根据《魏书-乐志》中的文献记载:“初高祖讨淮、汉,世宗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又有《旧唐书-音乐志》中描述:“‘清乐’者,南朝旧曲也。永嘉之乱,五都沦丧;遗址旧制,流落江左。宋、梁之间,南朝文物,号为最盛。人谣国俗,亦各有新声。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都表明了当时淮河流域信阳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盛行。
直到康熙乾隆时期,皇帝南巡,使信阳民间的舞蹈文化得到发扬。
信阳民间文化的传承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1894年到公园1855年期间、公元1855年至今。其中第一个时期也被称为淮河独流入海阶段,第二个时期也叫做黄河夺淮时期,第三个时期也叫做黄河夺淮时期。这三个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民间音乐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南宋以前,我国信阳民间舞蹈主要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很多细节都来自于北方文化,后来隋唐时期,信阳民间舞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基本形成以淮河流域一带为主的民间文化,舞蹈也因此受到影响和发展。南宋以后,形成了南北分化,这个时期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西部地区还保留着过去的主要表现手法,中部地区的艺术主流从音乐变为说唱艺术。
信阳民间舞蹈最早是源于淮河地区的人民的辛勤劳作和社会环境,他们讲究的是收放自如、动静结合,通过变换自己身体的曲线、造型以及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一个品种的水果,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个头、形态也会不同,所以,同一个舞蹈类型在不同的地区,在风格、装扮、动作、以及表演形式上都会有所不同,形成当地的一个特色文化。信阳当地的人民流行这么一句话:“千走万走,不如淮河两岸”。信阳民间舞蹈来源于百姓的生活,能够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记录淮河两岸的文化发展,同时也生动的反映了信阳淮河两岸人民简装、诙谐、开朗、粗狂、幽默的个性特点。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大多数是使用铜锣进行伴奏,一边唱一边跳,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用多姿的舞蹈语言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形象的表达出来,形成了当地的舞蹈风格。
信阳民间舞蹈经过了许多年才形成一种文化,其舞蹈内容相当丰富,但是从当今的角度去看,当你想要去挖掘它的一些代表性的舞蹈的时候,它与其他的民间舞蹈相比,略有一些逊色和匮乏。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特别是年轻人,走到城市打工,农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很容易造成信阳民间舞蹈无法传承。虽然,现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能够在乡村里看到一些信阳民间舞蹈表演,但是有些却失去了它本身的韵味 。
目前,信阳民间舞蹈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落没,但是信阳的后代子孙仍然在为保护历史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建造了文化遗址纪念馆,请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看护,使后代子孙学习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信阳的民间舞乐等。另外,政府和当地居民应该正确认识到保护历史的重要性,在进行文物修复和历史还原的过程中,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大力发挥信阳民间舞的历史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中来,并修建博物馆、展览馆,开展主题会等,使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信阳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
信阳民间文化产生于淮河流域,它是当地民间一种特有的文化,其文化的产生与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物质、人文环境、精神文化等。信阳民间舞蹈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舞蹈种类多,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但是,现在信阳民间舞蹈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可能会面临着消亡,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一些行动,将信阳民间舞蹈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而不是留在后辈们的想象之中。
[1]王春生. 非遗视角下信阳民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研究[J]. 教育:文摘版:00287-00288.
[2]刘柳. 豫风楚韵韵味悠长——走笔河南信阳豫南民间舞蹈[J]. 舞蹈, 2014(1):66-67.
[3]赵洋洋. 信阳民间歌舞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 中国商论, 2011(17):159-160.
[4]马文扬. 楚风豫韵 源远流长——浅谈信阳民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J]. 黄河之声, 2013(16):35-38.
[5]刘柳. 豫风楚韵韵味悠长——走笔河南信阳豫南民间舞蹈[J]. 舞蹈, 2014(1):66-67.
[6]李蓉.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36(9):24-25.
[7]李敬民. 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的仪式舞蹈展演模式为依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2(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