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倩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433)
浅谈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装饰美
高玉倩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433)
本文主要写了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装饰美。论文首先通过表现形式、色彩追求、情感表达对其少数民族人物画装饰性作初步了解并就笔墨要求、审美品向剖析其所蕴含的传统笔墨基础。最后将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生活习俗、民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形象特征等方面独有的民族特征进行思考和研究,用一崭新的视角对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作了独到的见解。
少数民族;人物画;装饰;笔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如苗、瑶族“织绩木皮,染以草实”,把自己的衣服染成黄、蓝、绿、白、红的“好五色衣裳”,取得“花衣斑斓”的视觉效果。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中,有关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不少,如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真实记录并再现一千多年前古代藏族与中原地区友好往来的历史画卷。在当今反映少数民族绘画的更是举不胜举。如黄胄、周思聪等所著的少数民族题材画,多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追求理想美、创造美的探索精神支配下,其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强调韵味,追求意境美,更加的主观性、理想性和象征性。
在中国,“装饰”这个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修饰、打扮;在西,最初于18、19世纪,泛指艺术修饰,后又有延伸词汇“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装饰风”等。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装饰性美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在少数民族服饰的运用上体现明确形式上讲究对称、均衡、秩序等。对称给人以安静、稳定、庄重、大方的视觉感受,均衡式构图给人以生动、活泼、浪漫、随意的视觉感受,秩序则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将复杂多变的视觉元素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将相同、相似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如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给绘画创作提供了装饰性因素。
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色彩浓烈,在色彩上追求协调、主观化、简练、以少胜多。装饰性的绘画色彩相对于写实性绘画的色彩,更偏重于再现自然色彩,不受模拟自然色彩的限制,具有简洁、淳朴、浪漫、夸张的特点。如白族青年女性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布依族则偏爱素静淡薄,喜用靛蓝染上布,其服色沉着、朴素,透出一种“心远地偏”清悠潺永的气韵。
在情感表达上于常理中随心所欲,注重情感和精神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个性明确,具有较强的个性风格,有情至性,气氛强烈。如周思聪《高原风情画》组画带有一定的情节性,清隽淡泊、沉静含蓄的笔墨语言,适与她的气质、品性、特定情境中的心态高度契合,成功绘就独特的少数民族人物的艺术形象。
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主要以重彩和水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重彩为主要变现手法的绘画,融合现代艺术的构成原理和色彩理念,平面化的空间意识和表现性的色彩布置、形式多变的肌理效果,使之具有民族性、时代感和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化造型特征。以水墨为主要变表现手法的绘画,画面物象强调意象造型,重视在二维空间中的平面效果,融合了西方色彩表现理念,重视主观性的情感表达。
少数民族笔墨要求继古创新,具有传统的笔墨内蕴的审美价值,“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在笔墨基础上,塑造物象,入乎规矩中,又出规矩,“无法中有法”,让画面自然生动。
中国绘画最主要的媒介纸与笔墨。现代新工具材料运用已比较宽泛:笔有铅笔、碳化铅笔、板刷、油画笔、各种型号的毛笔;纸有绢素、高丽纸、宣纸、皮纸、云龙纸等;颜料有中国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绘画墨汁等;其它还有画板、橡皮、胶带、矾水等。传统的设色分为金碧、青绿、没骨、泼彩、浅绛诸种,现代水墨常用皱纸、撒盐、用胶和用矾扥各种手法,去处理肌理效果,使少数民族的装饰性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中国艺术源于优秀的文化,语、诗同源,书、画同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少数民族审美品向态浓意远,“传神写照”,“气韵生动”,在立意、取神、连笔 、造景、位置、通俗、点缀、渴染、款式 、图章等方面合乎规矩,气脉相通,画面的装饰性强烈,尤其在服饰上体现明确。例黄胄的《草原逐戏图》,展现在画幅中是浓艳的大块用色用墨,大块红画人物的衣饰,以增大画面张力;马鞍上马背上的装饰,几到极致。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集中度民族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众多艺术家前去采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丰富了创作题材和内容,艺术家通过民族生活的生写照,用民族审美观念观察世界,创造了璀璨的艺术成果,成为国内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源泉。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例如藏族穿戴饰品众多,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其主要原因是其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而更多成了装饰。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民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这些元素运用画面当中,如唐卡,装饰性强烈,不仅使画面更加得丰富多彩,民族特色也明显加强。
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使画面有一种色彩的随欲和空间的延伸。如史国良的《刻经》通过单纯直白的色彩和背景的藏传佛教图案的艺术处理,来表现藏族宗教的神秘和直接,和他们坚定的信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和独特的风格,保持了民族服装的民族只有少数民族,其特征明确,面料多样,装饰丰富,色彩浓烈,个性张扬,气氛热烈,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在同类题材的画画中,如丁绍光的重彩画,精致的图案刻画,别致的佩饰,不仅使画面体现文化内蕴内容更加地丰富,同时视觉效果也更加精彩。
如四川阿坝、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效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藏北妇女的藏袍则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在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中,藏族女子的服饰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地区的特征,在基本民族服装特征的基础上更多的归纳、总结,最终组合成艺术家所需要的画面。
各民族的形象特征,与其生存环境有关。在绘画中通过对藏族身体健壮、颧骨高纵的刻画,加强其民族特征,因我的画面的运用了单色,因此在面颊处,通过用色的加重,来体现面颊红紫的特征,同时使画面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1]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23-135.
[2]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45-68.
[3]金琳.装饰与表现 [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11-28.
[4]刘一沾.民族艺术与审美[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102-125.
J2
A
2096-4110(2017)03(a)-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