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科学素养教育中的“四心”培养

2017-03-11 12:49◎魏
辽宁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四心科学素养蚂蚁

◎魏 红

谈学生科学素养教育中的“四心”培养

◎魏 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又是科学课教育的目标。

联系教学实际,本人认为实施起来最困难而又最具价值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本人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所以,我们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将其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从而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好奇心,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科学教材的编写,就是从每个活动开始,针对科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本人尤其注意适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哪杯水热》一课时,我准备了三杯水,一杯稍热的水、一杯温水、一杯凉水,请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感受温度。其中一个学生先将一根手指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将这根手指放到温水里,体验一下感觉;另一个学生则是先将一根手指放到凉水里,过一会再将这根手指放到温水里,体验一下感觉。然后,我让这两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对同样一杯温水,两个学生却出现了不同的感觉。学生对实验中新奇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生的条件等等疑问会随之而生,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适当培养学生的“细心”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观察作为一种探究手段,在科学课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认真细致观察,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也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时不仅要认真看,还要深入看,并准确、具体地做好观察记录。

例如,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我们需要探究“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材料,设计好步骤。比如,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大树,周围也比较开阔,没有遮挡物,在上课前两天,我教给学生观察的步骤: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样作记号,怎样记录时间,怎样测量树影的长度。在探究活动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的学生作记号,有的合作测量树影的长度,有的记录时间。经过一整天的观察、记录,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一天中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不但有方位的变化,还有长短的变化。

再如,在认识种子的构造之后,我让学生把种子带回去,种植在花盆里,看看哪些种子能发芽。学生在自己动手种植的同时,认真观察记录,在探究实践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并了解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探究的热情完全得到释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

适度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不仅扩展了他们自然知识的广度,而且增强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其养成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观察习惯。

三、适度培养学生的“耐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学生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树立某种态度。所以,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观察时,学生单单细心还不够,还需要有耐心。

例如,在研究“月相的成因”时,我不但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更要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在观察过程中,有的学生刚开始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坚持不下来的状况。这时,我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前的要求,调整不良的观察状态;或者与学生进行比赛,比一比谁观察得仔细、全面。在教学这一课时,当我把两个多月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后,学生们很自然地发现月亮在天空中不但有样子的变化,还有方位的变化,真正认识了“月相”,了解了“月相的成因”。

再如,对星座的变化、四季更替的观察。这期间,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教师虽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一节课内就可以演示出四季星空的变化、日月星辰的移动,但都达不到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效果。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进行再实验观察。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的观察结果。所以,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发展持久、稳定的科学志趣。

四、适量培养学生的“爱心”

生命世界是每个人在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伴随着我们的童年生活。新课标中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适量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爱生活、爱科学、爱自然;要让他们知道,大树有生命,小草有生命,小鱼有生命,小鸟同样有生命,从而使其形成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意识。记得教学《蚂蚁》一课时,有一个小组准备的蚂蚁不是同一个家族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使得两只蚂蚁撕咬了起来。我及时告诉了学生两只蚂蚁撕咬的原因,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对待小动物的一些不当行为。有的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捉到蚂蚁后,曾用香水洒过蚂蚁,会使蚂蚁“回不了家”;有的学生谈到自己曾经捉过螳螂,还把它们的“大刀”摘下来过……听着他们的议论,我适时地问了一句:“当这节课研究活动结束后,你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把蚂蚁放回它们的家。”

我们知道,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纯净的,他们在交流自己的想法时,会碰撞出火花,会激起心中的真善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而这些生成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教学资源,进行恰如其分地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心。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要“润物细无声”,在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长期积累,才能汇滴成溪,奔流升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西南联小学校)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四心科学素养蚂蚁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用“四心”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