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 侯志涛 杨泽林 龚耀茗 唐 坤(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和对策探析
□黄 艳 侯志涛 杨泽林 龚耀茗 唐 坤(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湖北省建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高湖北省整体传统体育项目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经费等许多问题。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研究,对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育训练基地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湖北省新增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而对其新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研究几乎没有,自2007年以来有关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理论研究文献量仅为3篇,基于此,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了解湖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找出阻碍湖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省级训练基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建立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推动我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省级训练基地发展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快速发展。
2.1、场馆使用情况
湖北省民委和湖北省体育局根据鄂民宗发[2004]8号文件精神联合组建了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到目前为止湖北省民宗委共组建了1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新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集中于武汉市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学校,包括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商学院。包括射弩、毽球、民族健身操、赛马、龙舟、民族式摔跤等场地,其中射弩、赛马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其余项目大都是共用的场地,使用率较高。原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宜昌和恩施地区。项目主要包括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花炮、陀螺、木球、秋千等。其中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场地使用率较高外,其余场地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前使用率较高外,其他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2.2、资金来源与分配
各基地的训练经费来源于湖北省民委和湖北省体育局,经费来源方式单一。省民宗委根据各训练基地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训练绩效,每年拨付一定数量基地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场地维修、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补助、购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器材、训练服装、医疗保险等支出。在基地建设起动阶段,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日常运作可通过训练基地的市场开发。加强资金的管理,建立明确的资金管理制度。对基地的资费进行分配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核算机制,使经费的账目公开化。训练基地的资金来源于湖北省民委和湖北省体育局,学员和经营创收、企业投资相对较少。
2.3、教练员基本情况
从教练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及教练时间结果看来,目前湖北省教练员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教练员的学历有30%是专科毕业生,40%是本科毕业生,30%是研究生毕业,各训练基地的教练员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据调查发现,训练基地的教练以体育教师为主,全部是兼职教练,其中70%的教练以前从未接触过该项目,在担任教练之前会被派到其他水平高的省份突击学习。
2.4、训练基地运动员
据调查发现,参加湖北省少数民族训练基地调查的86位运动员,81.3%的运动员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的时间为2年以内。58%的运动员未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缺乏比赛经验。运动员主要来自各基地所在地区的学生,以大学生为主,队员不稳定,流动性强。训练时间短运动员更新换代快,成为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3.1、训练基地管理体系不完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体系不完善,各传统体育项目,缺乏成文的规章管理制度,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长期训练机制不完善,临近比赛时,临时集训,应付比赛。调查发现,各基地虽有日常训练,但缺乏日常训练规章制度,队员训练懒散,训练效果不佳。比赛训练机制不完善,比赛少,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少,加之运动员的流动性,很难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各基地因完善比赛机制,组织比赛,加强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交流,积累比赛经验,从而提高训练成绩。缺乏严格的审核和考察制度,基地管理审核,教练员管理和专业能力审核和运动员训练效果审核,建立严格的审核和考察制度,并完善监督体系,定期对各基地进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教练员培训少,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教练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建立教练员长期发展机制,定期到其他先进的地区或优秀的训练基地进行学习和参观。
3.2、训练经费渠道单一
训练基地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经费渠道单一。湖北省自2007年起,省政府每年拨付100万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资金,这些经费需要满足基地器材购买、基地训练、对外比赛、教练员、运动员培训、对外调研等,训练经费远远不够。基地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单一的经费渠道,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训练基地的长远发展。
3.3、训练基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据调查发现,60%的教练员感到所执教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不够用,70%的教练员否认基地对各类单项比赛及重大科研课题等提供额外的物质支持,教练员专业能力的发展举步维艰。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质量,因此提升教练员的专业和管理能力迫在眉睫。88%的教练员都希望通过比赛交流和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训练能力,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回应教练需求,解决教练员的实际需求,教练员与有关部门相互帮扶、相互促进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谐发展。
3.4、运动员培养的不利因素
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赛事间隔时间长,客观上导致各基地临时集训、赛前突击的短期行为,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相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的抽调、集训和提高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竞赛活动结束后,少数民族体育工作便跌入低谷,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这种忽冷忽热的情况,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更加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
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训练基地主要设于高校,学生的流动性强,从选拔运动员,到学习、训练、出成绩最长时间也只有4年。在极短的时间里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加之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流动性,运动员只能参加一次赛事,运动员更新快,无法保障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更新快、急功近利的训练,将导致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难以在激烈的体育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少数民族运动赛事较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的锻炼和实用价值不够,缺乏持续开发,不但不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也不利于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而且赛事间隔较长,导致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下降,训练任务也较为松散。
4.1、拓宽训练基地经费渠道,探索训练基地发展潜能
首先要拓宽训练基地经费渠道,通过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公司赞助、间接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实现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变,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市场潜力,调动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实行政府、社会多方融资的形式促进训练基地建设。其次探索训练基地发展潜能,利用基地来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培训等,调动社会群体参加民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有序地、可持续地发展。
4.2、加强训练基地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训练基地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基地规章管理制度,设立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对基地进行管理,不断完善基地管理机制,有定期的工作和训练任务,不搞临时集训,应付比赛。建立长效的、周期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机制,加强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交流,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训练成绩。领导要真抓实干,重视基地的建设,定期对基地进行审核和考察,定期对各基地进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核算。教练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定期到其他先进的地区或优秀的训练基地进行学习和参观,同时,要有定期的训练计划,每一阶段都要对运动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4.3、加强对后备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两个队伍建设
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体育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重要任务。各个训练基地要有明确的长期的目标、相应的管理制度、培训计划、训练计划、奖惩措施和工作安排,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力度,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1)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训练基地的存亡。湖北省传统体育训练项目基础相较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等落后,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步走战略,请优秀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学习完善的训练手段和管理办法;到先进的地区或优秀的训练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不断提升教练员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2)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
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既关系到湖北省训练基地运动员的整体建设,又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运动员的梯队建设。各训练基地要对运动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由海南省民委等相关部门对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解决升学等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基地与体校结合的培养模式
4.4、引入训练基地竞争机制,加强对外交流
各基地每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激发训练基地发展动力。每年以省、市名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比赛成绩评定训练基地的成绩,并与奖惩挂钩。各基地积极组织邀请赛、友谊赛,通过成绩刺激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通过交流各基地建设的成功之举,促进基地建设管理发展。通过交流比赛可以相互学习和改进技术动作,同时能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进一步提高各项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各基地发展共赢。
[1]张辉.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瓶颈与机遇田[J].辽宁体育科技,2015(l).
[2]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1(3).
[4]罗莎莉,艾康,卞卡.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
G85
A
1006-8902-(2017)-04-HX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与发展探析》,项目编号:SCX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