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觉(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新媒体环境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影响分析
□胡梦觉(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媒体的不断革新,新媒体的诞生开辟了信息全新的传播途径和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传播受到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阐释的基础上,对体育信息传播在传播主客体、渠道、方式、内容以及模式方面的转变做了进一步分析,揭示了新媒体对体育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新媒体体育信息传播
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迅速勃兴的新兴媒体,也被称作第五媒体。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人们获取、发布、分享信息提供了更便捷和即时的体验。新媒体作为新型的媒介传播形态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也对信息传播活动具有深刻影响。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或是新的媒体表现形式,更是在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媒体组织通过移动终端、PC端等多媒体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
1.1、广泛性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正改变着获取信息的方式,形成了全新的媒体接触习惯。到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约为3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0%,其中2/3来自发展中国家,约3/4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态势中,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为7.10亿人,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达3.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人群占比由90.1%提升至92.6%,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而早在2014年6月份,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PC。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络正吸引着大规模的人群,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正是由于互联网如此大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率,从而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广泛的信息量分享和输出。
1.2、即时性
移动设备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因为移动设备运用了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使得信息的即时性传递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需要经过复杂的采集、整理、编辑、审核、发布等冗长的信息采编过程,而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信息的传播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到外界的一切动态,同时,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地发布和反馈。
1.3、交互性
新媒体的交互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与媒介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人们充当的角色仅仅是被动的受众,受众几乎无法进行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且主动性较差,信息传递方式亦比较单一。新媒体的使用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终端等媒介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人和媒介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此时的媒介成为人们发表观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最便捷的途径。二是人与人的交互性。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的形态,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病毒式的传播形式,而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传播,它突破了人际传播的一对一或一对多,也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式的点对面的信息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对特定的对象进行信息发布、分享和评论,从而达到超越空间的互动式信息交流和沟通。
1.4、多样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新媒体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形式,人们既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来发布讯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即拍视频、语音等更新颖便捷的方式传递信息。在新型多媒体上,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单纯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给受众,而是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喜爱的各类信息进行收藏和分享。二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正是因为新媒体信息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因此其内容也具有丰富和多样的特性,同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带给人们不同的认识,而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又会给人们以不同的信息体验。新媒体的互动性激发了人们的信息参与性,人们的信息参与性也反过来推动了信息的内容的多样性。
2.1、传播主客体的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是指采集、制作、发布体育讯息的专业组织和团体;传播客体指接受体育信息的受众,相较于传播主体所处的主动地位,传播客体常常处于被动。传统的体育信息传播依旧是“魔弹论”、“皮下注射”的传播模式,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单向的单一的传播模式被彻底打破。传播客体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对体育事件的所见所闻,成为传播主体;而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新媒体根据自身需求搜集新鲜的即时的体育讯息,成为了传播客体。新媒体为普通大众、草根开拓了广阔的发声平台,开启了传播主客体角色转变以及双向互动的新局面。
2006年的南非八国足球邀请赛期间,由于贾秀全率领的中国青年足球队应邀参赛,因此受到广泛球迷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媒体未能派记者前往采访,但新浪网和搜狐网的体育频道,因为在南非当地找到了合作的网友,对全部赛事以及赛前赛后中国队的动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报道。短短一周内,这两家网站的体育频道便有1000余篇的现场报道,在极大满足网络受众需求同时,这些体育讯息也出现在了国内的各大报纸上。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在随时转换着,它们的地位也逐渐对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两者之间应该也必然需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另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应该打破相互对峙相互竞争的状态,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作为深度报道的延伸,传统媒体将新媒体作为实时资讯的信息库,两者应互相取长补短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充分的利用,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2.2、传播渠道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使得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度大幅提升,同时,技术的更新促使了传播载体的更新,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霸主式的传播渠道,开创了开放的、即时的、互动的传播途径,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2002年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其官方网站的总访问量仅在日韩小组赛的两周内,突破了10亿次;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新浪、搜狐等奥运频道的日点击率纷纷过亿,相当于平日体育频道点击率的6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有76%的受众通过互联网关注体育信息,由此可见,互联网扩大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面,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和关注者。与此同时草根群体、低阶层群体运用新媒体平台自主发声,个体成了体育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制作、发布的小中心,这使得体育信息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
2.3、传播方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延迟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同时缺乏媒体和受众间的互动,受众的能动表达行为受到大大的限制,而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是其天然的禀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辑、评论和转发,实现了传者和受众间及时良好的沟通,同时受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也被很好的激发和实现。雅典奥运期间,TOM在线在奥运专题网站开辟了互动专区,它包括了有奖竞猜、问答、游戏在内的互动项目;新浪举办了明星访谈、赛事竞猜、明星评选等活动;搜狐也开展了队员与网友座谈专访、网民互动等活动,更好地提高了网民的参与热情,增加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间的互动。
2.4、传播内容的转变
体育信息传播内容的转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表达形式上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功能一般都是较为单一的,例如报纸和杂志仅供阅读,广播仅供收听,电视尽管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内容,但是却不能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和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集多功能于一体,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使得体育信息的传播内容变得多样化,人们获取的体育信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日程式的报道。二是信息内容本身的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都是进过严格筛选和把关的,其传播理念是以传递完整、准确的信息为中心,以引导既定的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主要目的的。新媒体则是以个性化为中心,信息内容复杂多样,尽管也有所谓的把关人,但却并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严格的审核流程。新媒体更多的是以追求信息的反常性和爆炸性为目标,从而满足人们对刺激性信息的强烈需求,例如人们对体育明星的私人生活、花边新闻的渴求;对球场暴力的关注;对竞技赛事结果的虚假宣传等。因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信息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客观的、甚至是扭曲的虚假的。
2.5、传播模式的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已与线性传播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等迥异,其网络化的传播模式更像一张无限延伸的“网”,任何一个“结点”均有可能也可以成为体育信息的传播“原点”。这种“网状”传播模式既融合了人际传播的特点又兼具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这使得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广度、效度较以往大不相同。例如,人们对于某个体育信息的发布,会首先在关注网里传播,关注者可以随即转发和评论将信息传播到下一层关注网中,以此类推。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亦可以进行关键词或主题搜索,获取精准的体育信息,即便不在一个传播层次的信息也可以跨越式地传播到其他传播网中,实现信息的非线性传播。
高科技的兴盛为新媒体的诞生与勃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新媒体继而从传播内容、路径、渠道、模式等方面为体育信息传播开辟了新视野。体育信息传播应着力以新媒体为依托并寻找媒介融合的契机持续稳健发展。诚然,体育信息在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客观、个人主义、杂乱、缺乏真实性、暴力用语等缺陷和不足,以及媒介素养和受众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新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应该以一个自我审视和自我革新的态度面对自身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和完善,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新形式。
[1]国际电信联盟(ITU).2014年信息与通信技术[R].http://ww w.580114.com/File/t-769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 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3]刘斌.体育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勇华.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2,(3).
[5]虎扑网.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R].2012.
G80
A
1006-8902-(2017)-04-ZQ
安徽省体育局项目: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传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SS2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