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2017-03-11 11:45:24孟志宏苏焕平景梅石
辽宁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学校

◎孟志宏 苏焕平 景梅石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孟志宏 苏焕平 景梅石

理论是行动先导,理念要靠制度落实,管理要靠机制运行。坚持制度创新,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作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地把课程改革的成果“物化”为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形成制度动力,产生机制效应,有序推进和保证支撑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靠制度去管理,靠机制去运行”的管理理念,转变学校治理方式,改变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唯分”、随意、无序、失效、“碎片化”的状况,建立起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这是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是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现代治理水平,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义。

一、准确把握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什么是质量管理?《现代经济辞典》定义为:“为了保证和提高其产品的质量所进行的技术、计划和组织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我们认为,教育质量管理就是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控制、评价、改进等管理工作,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达到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而课程与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

教育质量管理与工业质量管理有本质上的区别。工业质量管理一般表现为“人→人→物”的过程,而教育质量管理表现为“人→人”的过程;工业质量是物质“被动”的生产过程,而教育质量是交往互动生成的过程;物质生产过程是通过机器设备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而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生产者”,共同生产出教育质量“特殊产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工业质量的载体是物质(服务),而教育质量的载体是学生,等等。这就是教育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构成了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全面性。一方面是对教育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集成、科学整合、统筹协调实施全面管理,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和效益;另一方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全程性。就是对教育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整个“质量链”实现科学、有序、协调、高效运行。

三是全员性。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而且包括全校教职员工,乃至学生家长,人人关心教育质量,个个做好本职工作,全员参与教育质量管理,担当起各自应负的教育质量的职责和义务。从而紧紧抓住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转变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质量观念,把管理聚焦在教学质量生成的过程。有了过程,高质量才能保证。结果的高质量,即“狠抓过程管理,保证质量生成”,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实现教育质量全面管理,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遵循课程与教学工作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质量管理观,坚持系统思维,学习借鉴质量管理科学和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紧紧抓住教育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系统集成、统筹协调、科学组合,整体优化质量管理的方式和过程,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保证课程与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协调、高效运行。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实施教育质量全面管理,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和践行先进的质量管理观,依法管理课程与教学工作,改变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校长的课程执行力和改革领导力;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大力组织教师自我反思、集体协同研究、学生有效参与、专家指导引领,大力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实施学校文化管理,构建课程与教学文化,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办出学校特色,建立学习型学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体温升高至39.5℃~42℃,拒食,流脓鼻液,鼻窦及鼻镜组织高度发炎(红鼻子),病牛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内有粘液,公牛包皮、阴茎上发生脓疱,随后包皮肿胀及水肿,尤其是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重;有一些牛有神经症状,兴奋、惊厥,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磨牙,四肢划动。

二、紧紧抓住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

实施教育质量全面管理,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我们要紧紧抓住以下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教育理念管理,注重办学思想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没有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没有校长。”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针。它是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灵魂、方向,对整个课程与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制约、凝聚、激励的作用。它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虚拟世界”,它贯穿于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显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无不受理念的支配、思想的指导。因此,要彻底改变忽视办学思想建设、教育理念管理失效的现状,加强教育理念的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约束、凝聚、激励课程与教学工作,做到各项制度有规定,各项工作有要求,各项行为要评价,使思想变为行动,理念转为实践。

第二,加强课程设置管理,全面执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结构产生功能,整体发挥效益,系统形成优势。课程结构设置是各类课程、各学科课程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全面执行课程设置方案,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开全开好地方课程、开发开设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全营养”式教育,不能偏食,更不能造成营养不良。这是实现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是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否则,就会产生“木桶效应”,形成“短板”后果,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乃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三,加强课程内容管理,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学科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课程内容管理的实质就是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我们要强化课程标准意识,把各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要求等,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而用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实施,保证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第四,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要聚焦在课堂教学上。因此要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辅导作业、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管理,引导教师把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把课程内容管理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转变教师角色,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共享的师生关系,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文化,“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第五,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这是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决定的。学习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仅决定今天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决定学生未来的生存力、发展力、创造力。因此,在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强化学生学习的管理,着力培养学生志向远大的学习理想、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认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富有个性的学习策略、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创新实践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热情饱满的学习情绪、谦虚谨慎的学习品质、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第六,加强校本教研管理,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教研体制的发展和创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强化校本教研管理,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树立“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先进教研理念,针对本校课程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着力组织教师自我反思、集体协同研究、学生有效参与、专家指导引领,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改变脱离学校实际的“注脚式”研究,为课题而研究的倾向,真正把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上来,放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来,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七,加强课程评价管理,充分发挥育人导向功能。评价管理是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有着导向、约束、反馈、激励作用。因此,要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改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要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管理,分层次、有侧重地制定老中青教师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熟悉适应、经验积累、成熟稳定、提升创新的四个阶段实行动态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考查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不断提高命题质量;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实行考试成绩呈现多样化;做好考试评价的分析总结工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教学。

第八,加强课程资源管理,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要在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使用率,为各类课程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同时,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大力开发与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坚持条件性与素材性资源并举、校内与校外资源结合,特别要注重开发与利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要素性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科特点,将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为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服务。

第九,加强课程与教学行政管理,保障课程与教学工作系统顺畅、高效进行。日常课程与教学行政工作复杂琐碎,但是教育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课程与教学有序正常进行的保证。因此,加强课程与教学行政管理,要坚持以课程教学工作为中心,做好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日常计划、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工作,做好行动研究的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做好周期性的编班、编制课程表、教科书征订发放、校历安排等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学校大型课程与教学活动组织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全校课程教学工作有序、协调、顺畅、高效运行。

三、扎扎实实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实施教育质量全面管理,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是生成质量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系统集成、统筹协调、科学组合、整体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研究探索、整合完善、改进提升的过程。

一是要更新质量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质量理念,转变学校治理方式。世界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和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化。目前,我们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阶段性考试乃至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质量监测来进行。实质上处于质量检验与统计质量控制(这一点还没完全做到)阶段,本质上属于“后管理”阶段,即阶段性教育质量已经生成,改进只能在下一学年段完成和受益。因此,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科学,更新质量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的质量理念,把质量观念贯穿于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运行的全过程,把质量管理与学校整体的运行管理融为一体,使之转化成对整个学校的引领性、主导性管理。要改变“后管理”的现状,强化质量生成过程管理,即“狠抓生成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起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是要建章立制,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要紧紧抓住教育质量生成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建立与健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制度关键在执行。校长及领导层要转变学校治理方式,带头用制度去管理,用机制去运行,决不能把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要扎扎实实地转化为管理实际行动,破除“课程一统不用管、升学之上不去管、专业缺失不全管”思维定式,改变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随意、无序、失效、“碎片化”的现状,更不能换了校长就不执行,从而保证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三是要全员参与,形成团队,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中,教职员工不是消极被动的受管理者,而是管理的主体。首先,要参与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参加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参加课程与教学质量的管理。从而,凝聚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和水平,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构建管理团队,合理分工、共同工作、相互学习、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把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转变为集体的力量,构筑团队精神。可按工作分类构建团队,也可按需求组建专项团队。最后,担当起本身质量管理的职责和义务,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要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估体系。首先,要将课程与教学质量生成过程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纳入整个评估体系,突出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的权重,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其次,要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前移,引导“质量后管理”向“质量过程管理”转变。再次,以自我评价、团队评价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倾听对话、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最后,及时反馈,重在改进,这是评价的根本目的。要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的管理水平。

五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及教科研机构要出台政策,加强对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和指导,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学校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定期组织力量或以第三方的方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评估,避免“碎片化”评估和检查,提高教育质量治理水平。

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锦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评价学校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奇妙学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