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娜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责任编辑:周丹】
【辨风正俗】
我国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刍议
黄海娜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来,宗教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群体中的传播速度日趋加快,信奉宗教或参与宗教活动的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信教热”现象。相对于城市,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长期处于单调匮乏状态,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信奉宗教便成了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类满足途径。
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响因素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步入空巢期后,个体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退休、独居等问题的出现,精神情感需求会逐渐加强,而子女又忙于自身发展无暇照顾,此时宗教信仰便会成为满足个体精神情感要求的形式。[1]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直至全身心的皈依。近几年,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日益升高,精神情感生活的匮乏为宗教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土壤,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宗教参与的助推器,这使得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参与呈现出新趋势,即人员比例扩大化、传教途径多元化、传播对象集中化。在农村“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老年人情感生活的低质状态,起到心灵慰藉作用,因此农村地区老年人“信教热”并非偶然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一)宗教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宽松的宗教政策为公民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提供了保障,信教与否、信奉何种宗教是公民的权利。我国农村老年人信奉的宗教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及伊斯兰教等,近年来,信奉基督教并参与其活动的农村老年人人数逐渐增加。宗教教义多有教人向善的价值取向,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信众的心灵,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国以宪法的高度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由的宗教政策是针对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参与而言的,对于披着宗教外衣而进行违法犯罪的邪教组织是予以严厉打击的。
(二)社会保障水平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整体上沿着“广覆盖、保基本”的思路向前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在医疗、养老等领域也建立起了相应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对老年群体应对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整体的保障水平依然相对偏低,享受的公共福利资源也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农村老年人逐渐退出劳动领域,而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又不足以保障其晚年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减轻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负担,也为了避免遭受病痛折磨,他们往往求助于神灵,企图借助超自然的力量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另外,某些宗教教义鼓励互助与支持,如基督教的信徒互称“姊妹”,当某个“姊妹”遭遇生存危机而陷入贫困,其他教徒都会自愿对其进行物质帮助,这种互助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存风险与保障不足的矛盾,使信徒产生安全感,更能吸引老年人信奉宗教。[2]
(三)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相对于城市的老年中心、文化广场,农村老年人缺少必需的文化娱乐场所及设施。虽然近年来国家鼓励倡导发展农村文化,但总体来看,文化项目的覆盖范围小,群众参与度低,休闲娱乐设施闲置现象严重,大部分老年人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以打麻将、唠家常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手段,而这些活动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并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会引发人际矛盾和纠纷。而宗教活动的举行有固定的场所和周期,信教群众能在定期举行的宗教聚会中与人交流,表达意愿,还能有组织地参与一些慈善活动,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受人口政策和就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空巢老年家庭的比例逐年升高,情感孤独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又一特征,而定期举行的宗教活动为空巢老人提供了社会交往平台,能满足其情感需求。
(一)身体健康状况
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农村劳动者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缺乏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疾患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当劳动者进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退化,一度被延误的病情便会更加严重,当老年人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时,便会求助于神灵,希望获得神的庇护,因此农村老年信众中多数是因为自己或家人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疾病,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另外,多数老年人失去劳动力后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供养,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加之农村医疗水平有限,在“无钱求医”和“无处求医”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帮其缓解病情,减轻负担,从而虔诚地皈依宗教。
(二)受教育程度
相对于城市,农村老年人信仰宗教的比例较高;相对于男性,农村女性老年群体更容易接受宗教。出现上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均有较大影响,尤其当个体遭遇生存风险时,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做出的应变反应也会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农村老年人受经济、历史等条件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女性老年群体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当他们遭遇疾病折磨、婚姻家庭变故或者经济窘迫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知困难,难以找到适当的救济途径,甚至容易陷入不知所措、孤立无助的境遇,此时他们便容易相信存在一种超自然力量助其脱离困境,并愿意通过某些仪式或活动来表达其虔诚的心态。
(三)婚姻家庭状况
婚姻家庭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农村老年人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不仅包括夫妻关系,还涉及婆媳、翁婿等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农村老年信众中,有许多人存在夫妻关系长期失和的情况。一直以来,农村老年群体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不愿采取离婚的方式来终止不幸福的婚姻关系,尤其是女性,由于缺乏经济来源而更情愿采取容忍的态度继续生活。而宗教教义多教人宽容忍耐,其能抚慰信众压抑的心情。除夫妻关系外,代际沟通不畅和生活方式差异往往也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如婆媳矛盾、翁婿隔阂等。压抑的家庭氛围使老年人更愿意参与宗教活动,通过参与宗教活动获得倾诉交流的机会,以弥补现实家庭生活的不愉快,缓解思想上的压力。
(四)家庭经济情况
农村老年人退出劳动领域没有年龄的限制,只在身体机能衰退不能从事农业劳动时才会放弃劳动,但这也代表其一旦不能从事劳动,就意味着收入减少。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但待遇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和先前的积蓄,生活水平明显偏低。这种情形下,部分老人开始请求神的庇护,以消病除灾,避免拖累家人,甚至有老人虔诚信教则是祈求神灵保佑子女的收入有所增加。
(五)信教亲友的影响
相比城市,农村的人际交往更加密切,邻里乡亲走动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相对较大,很多老年人信奉宗教都是受亲友的影响和指引。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较少,排解寂寞的形式单一,多以聊家常的方式倾诉交流,当有人生活中出现了不如意的事情,又恰逢亲友中有人信教,其则会受到亲友的劝导,向其传递教义思想,或带其一起参与宗教活动,让其感受宗教的神圣,使其逐步成为信众。
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补其精神生活的空白,但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其宗教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当其遇到困难时多会想到求神保佑,而不是主动探寻克服困难的方法,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3]基于此,相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应辩证地看待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家庭层面要坚持“引导与关爱并重”的原则,家庭成员之间多些宽容与理解,不信教的家庭成员对信教的家庭成员应尽量避免偏见,以防激化家庭矛盾;政府层面坚持“引导和保障并重”原则,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引导,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层面坚持“引导与建设并重”原则,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常态化发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要。
[1]杜鹏,王武林. 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64-74.
[2]陈小梦,张婧琳,殷晓慧.宗教信仰:农村老年人精神的另类满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06-107.
[3]刘晓芳.宗教信仰: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类满足——基于山西M基督教会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C913.6
A
1673-7725(2017)10-0043-03
2017-08-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主教社会训导的思想传承与实践困境研究”(项目编号:15CZJ014)的阶段性成果。
黄海娜(1982-),女,天津人,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政策及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