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
日本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脉络、特点及对华启示
马千里
作为19世纪中后期被强行纳入西方国际体系的后发国家之一,日本近代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在进行软实力建设并收到了一定积极效果,其历史经验值得同样生活在西方话语霸权中的后发国家借鉴。通过考察日本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脉络发现,日本在软实力培育上呈现出四大历史特点:一是目的上服务于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二是组织上以外务省为中心设立相关机构并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三是运行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四是理念上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合。这对于当前迫切需要积极培育软实力以向国际社会增信释疑并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日本软实力 软实力培育 软实力资源 中国软实力
“软实力即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以达己所愿的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Joseph S. 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Ⅹ,pp.10-11,p.16.日本自古注重学习外来文化,它作为后发国家之一于19世纪中后期被强行纳入西方国际体系后,虽然一方面努力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却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主动向世界输出“日本元素”以培育本国软实力,并收到了一定积极效果。在近年软实力研究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日本软实力的学术观照日益增多,他们主要从文化软实力、外交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和海洋软实力等维度进行探讨,将日本软实力研究引向深入。*相关代表性论著有:Nissim Kadosh Otmazgin:Contesting Soft Power: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Vol.8,2008;叶淑兰:《日本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借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Sun Jing:Japan and China as Charm Rivals: Soft Power in Regional Diplomacy,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1;张彦:《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软实力量化评估——基于贸易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2期;宋宁而、王琪:《日本海洋软实力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2期。此外,从文化、经济、外交、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等多维度探讨日本软实力的论著有孙承:《日本软实力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不过现有成果大多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也即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脉络和特点缺乏整体把握,而探究此问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日本的软实力建设过程,并为中国更有效地培育软实力提供经验启示。
文化特征被归类为“耻感文化”的日本对自身国际声誉异常重视。*[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4~155页。新渡户稻造认为近代日本能够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的最强大动机就是“不能容忍被蔑视为劣等国家的这种名誉感”。*[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7页。明治维新以降,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全方位霸权,日本既一直努力增强国家硬实力,又积极培育软实力以赢得话语权和国际声誉。
(一)日本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脉络
1.明治维新至冷战时期日本对软实力的培育
明治维新后的一段时期,日本主要是大力引进和学习西方文化,尚无暇培育自身软实力。随着国力增强,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它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列强的尊重,因此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开始主动与列强开展文化外交以增强软实力。自1886年与法国共同创立日法协会建立第一个平等的文化外交关系起,日本分别于1909年、1920年和1927年与英、德、意等西方列强共同创立协会以促进文化交流,并成立大阪“帝国罗马语俱乐部”以便于西方了解日本的文字和文化。与此同时,它也开始重视在东亚地区培育软实力,但其目的却是服务于对东亚各国的侵略政策。如1902年成立的同仁会,标榜之目的为促进中国及亚洲各国医学医药及其技术普及、保护人民健康、救助疾苦,而真实目的却在于为日本“大陆政策”服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王春英:《论近代日本对华文化教育侵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923年与中国北洋政府签订《日本对华文化事业协定》,这成为其对华文化侵略的准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给其残暴的侵略行为披上“合法”外衣,迷惑东亚人民,炮制了“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并通过舆论宣传、文化外交等活动美化侵略,对被侵略人民进行“洗脑”。通过召开“大东亚大会”等手段,着力从理论上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合理性”和文化蓝图,编造了侵略东亚的借口,即驱逐欧美文化,捍卫亚洲文化的独立性;通过召开东亚宗教联盟会议及成立东亚宗教音乐协会等宗教手段,神化“大东亚共荣圈”美梦;通过与东亚国家签订“文化条约”并鼓励学生到日本留学等文化“亲善”活动,来达到文化殖民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政治、军事影响力迅速式微,国家形象更因对东亚的野蛮侵略而丑陋不堪。面对这种现实,它更加积极运用文化外交来改善国际关系,修复国家形象,重新融入国际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日本聚焦于发展经济,文化外交主要针对欧美国家,尚未全面深入展开。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面对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反日情绪,它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化解历史仇恨的巨大作用,由此尤为重视文化外交。1972年,日本政府设立特殊法人“国际交流基金会”作为开展文化外交的半官方机构;翌年1月,大平正芳外相在国会演说时将文化外交置于日本外交政策四大重点之一。冷战时期的日本文化外交主要以“和平”“国际化”和“增进世界共同体的相互理解”为理念,通过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对外传播日本文化、资助海外团体进行日本研究、在海外设立推广日语教育和日本文化的事务所、鼓励东亚地区学生到日本留学和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节等途径来培育自身文化软实力。
2.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软实力的培育
冷战结束之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理论,旋即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因此更加注重对软实力的培育,其中文化软实力以其培育经验丰富而成为重点领域。在延续冷战时期已有文化外交模式基础上,日本积极发掘“文化产业”和“动漫外交”等新文化软实力资源。冷战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而文化产业却蒸蒸日上,2005年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世界动画片中有65%为日本动画片。*赵政原:《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其文化产业发展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但与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也密切相关。鉴于日本动漫得到世界各地少年儿童喜爱,日本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动漫外交”构想并任命知名卡通人物“哆啦A梦”为首任卡通大使,利用其深入人心的魅力优势肩负起推广日本文化的重任。
日本在主要运用文化手段培育软实力的同时也积极开发新的软实力增长点。它是最早明确将“环境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政策范畴的国家。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因环境污染严重而被称为“公害之岛”,软实力受到损害,为此1971年专门成立环境厅负责治理环境问题,由于科技先进且财力雄厚,很快便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成就,随后便于1989年《外交蓝皮书》中首次将环境问题列为重要外交课题。*『平成元年版外交青書』,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89/h01-2-5.htm#a5.它通过成立地球环境行动会议组织,建立亚太环境会议机制主导会议议程,在环保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形成资金、技术、人才援助“三位一体”结构,积极进行环境外交来培育软实力。
推行“价值观外交”。冷战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作用上升,日本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在外交上开始强调“民主价值观”。在对外援助时,日本把受援国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因素作为是否提供援助的依据;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多边会议场合积极提出各种包含“民主”和“人权”等字眼的声明;2007年,日本《外交蓝皮书》将构筑“自由与繁荣之弧”的“价值观外交”确定为外交新基轴,同时积极构筑美日澳印“价值观同盟”。
确立“观光立国”战略。2003年,日本内阁观光关系会议通过《观光立国行动计划》,首次将发展旅游业列为国策,其主旨在于使旅游业成长为日本支柱产业之一,但另一战略考量就是借助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赴日以增强日本魅力。*『観光立国行動計画』,http://www.mlit.go.jp/kasha/kisha03/01/010730_2/02.pdf,2003-07-31.2007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明确指出发展旅游业对于加强日本软实力的作用。*『観光立国推進基本計画』,http://www.mlit.go.jp/kisha/kisha07/01/010629_3/01.pdf,2007-06.日本各级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以及开展战略性访日促进宣传活动等具体措施,积极实施观光立国战略。该战略经数年努力成效显著,访日外国游客人数由2012年的835.8万逐年递增至2015年的1973.7万。*『観光立国推進基本計画』,http://www.mlit.go.jp/kisha/kisha07/01/010629_3/01.pdf,2007-06.
主动参与国际机制创建,扩大国际事务发言权和影响力。机制能增进一国软实力,如果该国借助机制及其规则鼓励其他国家按它所偏爱的方式来行事或自制,那么它就用不着太多昂贵的胡萝卜和大棒。*Joseph S. 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p.10-11.冷战后,日本以亚洲为基点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创建,推动地区多边合作,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言权并发挥主导作用。它在1989年与澳大利亚共同倡议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提出建立东北亚地区论坛构想以作为东盟地区论坛的补充;1995年,提出利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讨论政治问题;2001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首次明确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2003年,与东盟国家在首脑会议后发表《东京宣言》,提出建立“理解亚洲传统和价值开放型 ”的“东亚共同体”,这标志其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基本成形。此外,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军控等方面发挥调停作用,以此塑造“和平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海湾战争后,日本及时出台《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案》并在联合国旗帜下向安哥拉、柬埔寨等国派出国际和平合作队和维和人员;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等地区对话和多边协商;积极推动国际军控和防止核扩散,促成联合国举行第一次国际裁军大会并提出相关决议。
(二)日本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效果
由上述可见,日本近代以来对软实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培育手段不断增多。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资源产生的吸引力通常具有扩散效应,产生的是一般性影响而非轻易就能观察到的特殊作用,扩散型回报虽不如即时交易实在,但它显然有助于在谈判中获得有利结果。*Joseph S. 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16.
日本近代以来对软实力的培育确实收到了一定积极效果。甲午战争时期,它通过精心的国家形象包装和媒体宣传,使西方媒体对日本和中国分别代表着“文明”与“野蛮”形成了共识,西方后世的历史论述也绝大多数对中国没有同情*雪珥:《舆论战帮日本人打赢甲午战争?》,《文史博览》2014年第5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文化“亲善”活动迷惑了不少东亚人民,培养了一批文化亲日派,为日后在占领国培植傀儡政权和御用文人打下了一定基础;*姚奇志、胡文涛:《20世纪前期日本的文化外交》,《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冷战期间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缓解了当地民众的仇日情绪;从1956年加入联合国到2016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12次参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成功当选11次,成为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随着冷战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家形象塑造更加受到各国重视,而日本的国家形象塑造尤为成功,BBC全球抽样调查显示,“认为日本的国家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民众2009年占57%居第四位,2010年占53%居第三位,2011年占57%居第五位,2012年占58%居第一位,2013年占51%居第四位,2014年占49%居第五位,一直高于对美中俄等大国的评价。*BBC World Service Poll,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2009-02-05,2010-04-18,2011-03-07,2012-05-10,2013-05-23,2014-06-03.需要指出的是,软实力必须根植于正义、人道、和平等人类共同价值,否则即便因一时虚假宣传而获得了软实力,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持久,日本不能正视甚至美化对外侵略战争的行为无疑减损了它培育软实力的效果。
从整体上分析日本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目的上服务于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
明治维新后在“文明开化”政策推动下,“脱亚入欧”日益成为日本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被确立为近代的国际战略。它一方面要从价值观念上摆脱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陈旧模式,由中世纪跃入近代,赶上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求日本跨入欧洲国家的国际体制,以欧洲国家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等亚洲国家,并以此与列强争雄。*贾宝波:《论日本近代外交中的“脱亚入欧”意识》,《历史教学》1991年第12期。日本认为,欧洲代表着先进和文明,亚洲代表着落后和愚昧,要想跻身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就要大力学习欧洲,通过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得到欧洲列强认可,同时要像它们那样对亚洲近邻进行侵略征服,以此与亚洲近邻划清界限,证明自己非其“同类”。因此,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日本所开展的文化外交均围绕“脱亚”与“入欧”进行,对欧洲的文化外交是为得到列强认可,对亚洲则是为侵略开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对欧洲也开始蔑视了,妄图吞并东亚,进而征服世界,此时的文化外交已是赤裸裸地服务于侵略扩张国策。
冷战期间,日本的国际战略强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和平主义”外交,据此设定了外交三原则,即联合国中心主义、坚持作为亚洲一员及与自由主义各国相协调,其软实力培育正是以此国际战略和外交原则为指导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与西方国家协调立场,日本开展文化外交和交流的对象国主要是美欧国家;70年代初“福田主义”出台后,开始重视对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援助,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等活动虽然有,但程度远不及对所谓的自由主义各国。
冷战后的日本国际战略可清晰概括为“普通国家”战略,即瞄准政治—军事大国的“普通国家”身份,以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最终目标;通过强化日美同盟,提升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建立有事法制,逐步摆脱宪法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束缚,争取海外派兵的永久化与制度化;通过发展日本优势产业,努力保持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吴寄南:《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此外,日本逐步视快速发展的中国为首要战略威胁,遏制中国崛起成为其迈向政治—军事大国的重要途径和国际战略目标之一。因此,日本的软实力培育一方面服务于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另一方面与中国竞争也成为一大战略考量。*Peng Er Lam:Japan’s Quest for “Soft Power”: Attraction and Limitation,East Asia,Vol. 24,2007,p.352.重视文化产业、动漫外交、环境外交、观光立国和参与联合国维和主要为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服务,而“价值观外交”和“东亚共同体”构想等则在此目的之外兼具与中国竞争的战略考量。
(二)组织上以外务省为中心设立相关机构并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
日本在培育软实力时有一个中心部门即外务省,很多实施机构都设置其中以便于统筹规划。1923年,日本在外务省内设立“中国文化事务部”专门负责对华文化外交;1964年,于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内设立“文化事业部”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1972年,日本政府出资100亿日元于外务省设立文化外交半官方机构“国际交流基金会”和以经济技术协作为目的的专门机构“国际协力事业团”;为促进地方自治体和民间团体协作,外务省于1986年设置“国际化商谈中心”,1988年增设“国际文化交流信息中心”;为切实拓展“环境外交”,日本政府以外务省为中心整合重组了政府内部的各种外交资源。*张玉来:《试析日本的环保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为有效培育软实力,日本注重法律法规的强力保障作用。1996年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2004年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日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06年通过《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将2002年以来日本国内对旅游业的整体认识和全新观点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明定旅游业为21世纪日本重要政策支柱,其中明确指出观光产业对培育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行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
日本民族具有高度同一性,凝聚力强,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支持度高,在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就表现为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协作共促。如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主要机构除了文化厅、文部省、外务省等政府部门外,还有国际交流基金会、国际写作事业团等特殊法人组织以及全国有关的文化团体,它们相互协作、共同配合,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此外,全国各相关基层组织、民间团体、企业等也都从不同层面积极协助政府。如在“环境外交”上,日本各界纷纷提出构想,多层面协助政府开展“环境外交”。日本企业界核心代表组织“经团联”1991年提出《地球环境宪章》,呼吁企业重视环境问题;同年民间机构“地球环境行动会议组织”成立,它网罗大批社会各界有影响人物并经常组织环保主题国际会议。
冷战后,日本各界对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形成了共识,因此振兴文化产业尤其是自身长项动漫产业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经济产业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及相关社团、财团纷纷行动起来提供支持。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自1995年起每年举行媒体艺术节,内容分为动画、漫画、游戏娱乐和新媒体艺术四部分,分别选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字媒体协会及未来工学研究所等社团和研究单位也举行各种相关活动;2007年,时任外相麻生太郎提出“动漫外交”,对动漫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提高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理念上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合
软实力资源要想产生软实力得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对客体产生吸引力;二是能够让客体产生认同感,主动仿效,这就要求软实力资源必须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日本在培育软实力时认识到了这一点。2005年7月,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个人咨询机构“推广文化外交恳谈会”在《创造文化交流的和平国家日本》研究报告中指出,日本文化外交应当遵循的理念之一即为向世界传达日本“尊重和平与共生精神”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努力成为“架构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桥梁”。*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創造を」,『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2005-07.
日本动漫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其在突出民族性的同时兼具国际性以增强可接受性和吸引力。从制作到内容都渗透着民族特色的日本动漫,其取材和动漫形象却具有无国籍性,其中既有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最游记》《钢铁三国志》,又有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以意大利黑手党为主线展开的《家庭教师REBORN》等。动漫人物形象也往往兼具东西方种族和文化特点,造型混血,性格既玩世不恭又极富责任感、坚韧顽强,再加上体现着和平、共生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日本动漫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喜爱。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日益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所以围绕软实力的竞争也趋于激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西方大国和周边邻国出于意识形态、霸权护持、地缘政治以及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惑等考量掀起一波又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并在近几年挑起南海和钓鱼岛等争端以阻滞中国崛起,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积极培育软实力以向国际社会增信释疑,同时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垄断以增强文化自信。约瑟夫·奈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增长过快,邻国可能就有危机感,并借此制造争端来强调自己的独立。如果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邻国的危机感就会降低,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也会减少”。*张梅:《中国软实力的现状、发展与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中国认识到了培育软实力的重要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初步部署,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门对此作出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2013-12-31.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响应,其中“民心相通”的倡议内容内在要求中国加强软实力培育,以此为倡议构建“健康话语”,努力消除“问题话语”。*李玉、查建国:《注重“一带一路”中的软实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0日。
客观来说,迅速发展的经济、得到积极弘扬的悠久传统文化和有效的外交政策都助推了近年来中国软实力的日益增长,不过在国外学者看来,中国与那些软实力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软实力格局中的被动和不利局面。*蒋英州:《国外视域中的中国软实力增长动因及阻力因素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这与中国缺乏软实力培育经验不无关系。虽然中国古代王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即强调“德服远人”,并以这种朴素的软实力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东亚朝贡体系,但其本质上的等级性与现代主权国家国际体系并不相容;而19世纪后期和整个20世纪,中国最紧迫的任务先是救亡图存后是国家富强,重心在于硬实力建设,相对缺乏软实力培育意识。所以,当新世纪中国开始重视软实力建设时,不可避免地就会存在一些不足。在外界看来,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上目的不明确*Rukmani Gupta:Soft Power: 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y Mingjiang Li(ed.),Strategic Analysis,Vol. 35,2010.;没有形成一套综合协调的国家软实力战略,整体上处于分散被动状态而难以形成合力*Carola McGiffert: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CSIS Smart Power Initiative,March ,2009,p.10.;只靠政府方面的积极性还不够,需要社会团体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Carola McGiffert: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CSIS Smart Power Initiative,March,2009,p.14.反观日本,其近代以来培育软实力的历史经验值得同样生活在西方话语霸权中的后发国家借鉴。
从日本培育软实力的历史脉络和特点看,对当前中国培育软实力的启示有四点:
第一,明确软实力培育目的,即服务于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国际战略,据此制定综合协调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对软实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实施地区做好主次布局。
第二,组织上确立中枢领导机构,可以外交部为领导机关,统筹规划、指导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软实力实施活动,改变各自为战状态,同时及时为各种软实力资源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确定其重要性并保证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运行上努力做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密切配合、共同培育,提高全社会软实力意识,激发社会团体培育软实力的积极性,引导民众通过规范自身言行、参与相关软实力产业等自觉为软实力建设做贡献。
第四,理念上注重民族性和国际性相融合,体现更多人类共同价值,同时及时弘扬新的人类共同价值。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软实力培育的重心,其中又以传统文化为主力,但在传播内容上往往因民族特色突出但国际元素较少而减损了可接受性和吸引力。此外,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内涵的精髓在于可以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提供共享价值。*陈玉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载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因此,中国应学习日本,深入发掘中华文化、经济成就和外交政策等软实力资源所体现的人类共同价值并及时弘扬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人类共同价值。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eatures of Soft Power Cultivation in Modern Japan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MaQian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As one of the late-development countries,Japan was forced into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However,the country has been cultivating soft power in different history periods from its modern times and has received some positive results. So Japan’s historical experience on cultivating soft power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late-development countries which also live in the Western discourse hegemon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oft power cultivation of modern Japan,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four history features on Japan’s soft power cultivation. The first is that it serves Japa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t different times on the purpose. The second is that relevant institutions were set up surrounding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were formulated to provide protec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The third is that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on the running. The last is that it pays attention to integrate ethnic an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 the common values of mankind. All these history featur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rising power as China,which needs to cultivate soft power actively to enhance trust and reduce doub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o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words:Japan’s Soft Power;Soft Power Cultivation;Soft Power Resource;China’s Soft Power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08
马千里,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国别文化软实力。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冷战后日本战略文化动向研究”(SWU150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