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话语转换
——许渊冲翻译理论研究

2017-03-11 11:21:10张西平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许渊冲译者人文

张西平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话语转换
——许渊冲翻译理论研究

张西平

在中国典籍外译的历史上,许渊冲先生是一个里程碑。先生立足中国文化传统根基,关注中国当下社会实际,在近30年的中译外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等,而其中最具特色和创造性的是他从《易经》中汲取智慧,总结出的“译者八论”。先生注重社会现实和实践,将其视作学术生命的源泉,以极大的学术自主、自觉、自信,解决中英互译实践问题,在中国人文学术科学走出学术“学徒期”的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许渊冲翻译理论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译者八论 文化价值

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话语的翻译与转换是一个新问题。在中国典籍外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一面旗帜。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翻译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理论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在目前中国翻译界盛行西方翻译理论、流行西方翻译话语的今天,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值得关注。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

努力从中国文化本身的传统来总结翻译理论,这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重要特点。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表达简洁、明了,如“美化之艺术”,就是三美、三化、三之,其中三之就是知之、好之、乐之,这样的表达非常中国化,是先生从中国文化本身汲取营养所做的创造性转化。“三美”之说来源于鲁迅,其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21~222页。1978年,许渊冲先生在自己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文、法文版的序言中正式把鲁迅的这个观点运用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外译上,提出了他的“三美”理论。先生的“三知”理论也是从中国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6期的《知之·好之·乐之·三论之》一文中,正式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翻译理论中,并同时将孔子的这个思想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思想结合起来,加以总结。他认为,这话可以应用到翻译上来,那就是说,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话如果应用到翻译上来,第一境可以说是“知之”境,第二境是“好之”境,第三境是“乐之”境。“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对译者的最高评价,是翻译王国的桂冠。许渊冲先生也明确地指出,自己的翻译理论来自中国文化和前辈学者,是对他们的继承和发扬,他说:“为什么说‘美化之艺术’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呢?因为‘美’字取自鲁迅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化’字取自钱钟书的化境说,‘之’字取自孔子的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取自朱光潜的艺术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此外,我还把文学翻译总结为‘创优似竞赛’,‘创’字取自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字就是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似’字取自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取自叶君健的竞争论。这10个字取自中国的翻译大家,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古典学派的翻译理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1期。

许渊冲翻译理论中最具特色和创造性的是他从《易经》中汲取智慧总结出的翻译理论。他所提出的译者八论,极有智慧。许渊冲先生说:“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

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以算是‘译者依也’的补论。

七八论是翻译的目的论。”*许渊冲:《译学与易经》,《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译学八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译者一也”,这是翻译的理想,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统一;“译者依也”,翻译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译者异也”,就是译文可以创新立异;“译者易也”,翻译就是转换语言;“译者意也”,就是要求翻译传情达意;“译者艺也”,说明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益也”,指出翻译要开卷有益;“译者怡也”,指出翻译应该怡性悦情。

许渊冲先生套用道德经的语言所总结的翻译理论,在语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理论上也完备而简洁,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对翻译理论的最精彩总结。

译可译,非常译。 忘其形,得其意。 得意,理解之始; 忘形,表达之母。 故应得意,以求其同; 故可忘形,以存其异。 两者同出,异名同理。 得意忘形,求同存异; 翻译之道。

中国学者翻译中国古代文化从陈季同开始已有近百年,期间辜鸿铭、林语堂、吴经熊、杨宪益等都有翻译的佳作,林语堂、杨宪益也谈过自己的翻译理论,但像许渊冲先生这样翻译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如此之多,在翻译理论上如此全面展开的唯有他一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在同当代学者的论战中,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尽管对他的翻译理论仍有不同意见,但如果将其翻译理论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其贡献和学术意义就十分明显。

百年来中国学术界都是以西为师,用西方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研究的领域和问题,这样的学术路径在一些研究领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国际关系、政治学、社会学等等,但一旦涉及中国的问题,在这些领域就必须注意其理论的适应性问题。而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十分悲哀的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在使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这并非说在中国文化研究中不能使用西方的理论,而是说,在用这些理论处理中国的材料时要更加小心和谨慎。缺乏从自己的文化根基总结本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学术理论,这是目前中国人文研究领域最严重的问题。许渊冲先生尖锐地指出: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界,大多是从西方语言学派摘取片言只字,用于中文,并无多少经验,并无多少翻译实践,更无杰出成果,却妄自尊大。

二、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文化价值

首先,中国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应逐步走出“以西为师”的“学徒时代”,不能仅仅依靠援引外部的理论和思想来支撑中国的实践。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文学术研究者仍在重复西方的各种理论,无论古典的还是后现代的,食洋不化,从骨子里崇洋是很多人的通病。在这个意义上,许渊冲先生的学术实践和理论对整个人文学术都有着极大的启示。

其次,要注重自己的社会现实和实践,将其作为学术发展的生命源泉。尽管近400年来中译外的主体是西方汉学界,但从陈季同开始,中国学者已经进入这个领域,并开启了自己的实践。许渊冲先生的理论并非自己编造出来的词汇,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的实践的数量和规模在中译外的历史上都是完全值得肯定的。笔者认为,先生如果没有这么大量的翻译实践,是总结不出来这些理论的。没有一种学术是在空中楼阁中产生的。中国当下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社会发展之迅速,社会进步之猛烈是前所未有的。百年来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吸收,终于产生出今天这样宏大复杂的社会局面。但在如此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面前,很多学者不能投入其中,而是醉心于连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一些西方理论,来解释今日之中国。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实践,投身于这种实践中,才能创造出新的理论。许渊冲先生正是在近30年的中译外大量翻译实践中,脱颖而出,创造自己的独特的翻译理论。

再次,中国的理论必须是自己民族的语言。许渊冲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努力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从近代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总结翻译的理论。这些理论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概括的内容上都表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他的语言表达尤其值得注意,对照一下目前国内翻译界所使用的语言,绝大多数是洋腔洋调。翻译理论的表达,表面上是一个语言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学术的自主和自觉。“海德格尔曾引述洪堡的观点说:一个民族有可能给予它所继承的语言另一种形式,使之完全变成另一种崭新的语言;换言之,它可能不改变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规律,而把崭新的东西赋予语言,使同一个外壳获得另一个意义。”*转引自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在语言上,许渊冲先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如果将其放入当代中国人文学术,这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语言。

最后,学术心理上的自足是学术创新的基础。自己不自信,如何谈创新?读一读许渊冲先生这段话,就足以看出他的学术心理状态是多么自觉。他说:“在我看来,现在世界上有十多亿人用中文,又有十多亿人用英文,所以中英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中、英文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西方语言之间的差距,因此,中英互译的难度远远大于西方语言之间的互译。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成果最多的译者已有40种译著出版。因此,以实践而论,中国翻译家的水平远远高于西方翻译家。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因此,能解决中英(或中西)互译实践问题的理论,才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译论。”*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一般人读到许渊冲先生这段话时,初步感觉似乎是自我陶醉,但一旦细想一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在中国典籍外译的历史上,许渊冲先生是一个里程碑,他的翻译理论不仅在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样在整个人文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他的思想和道路对即将走出学术“学徒期”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对绝大多数人文学者来说,都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ward the World —TheStudyofTranslationTheoryofMr.

XuYuanchongZhangXip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China)

In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Mr.Xu Yuanchong’s achievement is a landmark. Based o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ncerned about China’s current social reality,Mr. Xu puts forward his own special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Chinese feature—“an art ofmei,hua,zhi” and “the excellence in translation like a competition”,and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creative theories is what he learned from the wisdom ofTheBookofChanges,summed up as “the eight theories for translators”. He pays attention to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practic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his academic life. With the great academic autonomy,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he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ractice. Therefore,Mr.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culture valu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ese academic human science coming out of the academic apprenticeship. Keywords:Translation Theory of Mr. Xu Yuanchong;An Art ofMei,Hua,Zhi;The Excellence in Translation Like a Competition;The Eight Theories for Translators;Cultural Value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06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联副会长,主要研究国际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汉语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译者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元 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折桂令·客窗清明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