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雷霆 何 璐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以汉阳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为例
彭雷霆 何 璐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提高经济实力,还要深化城市的文化内涵。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不仅是武汉工业发展历史的实践者,也是城市发展兴衰的见证者,更是工业精神和城市精神的传递者。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工业文化遗产能够在带动旅游经济、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认同等方面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多种改造思路,打造出富有城市文化和个性、能够烘托城市形象、助力中心城市建设的工业文化遗产。
国家中心城市 龟北路 工业文化遗产 保护开发
工业文化遗产,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的遗存物,是人类生活生产发展的“见证人”,它以一种生产工具和实物的文化遗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类历史上工业文明进步的轨迹。与人类其他历史遗产相比,工业文化遗产颇具特色的构成元素使其成为人类创造历史、变革生产的重要证据,也是城市化进程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重要历史印记和城市特色的珍视与选择。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ndrc.gov.cn/fzgggz/dqjj/zhdt/201612/t20161226_832590.html.。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扩大城市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和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李林:《国家中心城市功能选择与实施路径》,《城市》2011年第10期,第17~21页。。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沉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产物,更是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体现,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工业文化遗产能够在带动旅游经济、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认同等方面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和现代工业重镇,19世纪60年代后近一个世纪内发展了包括钢铁冶炼、兵器制造、机器、电力、纺织及食品加工等业态在内的多种工业。2013年,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确定主城区现存工业遗存95处,同时数据显示:1861—1949年的工业文化遗产共27处,占总量约28%*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http://www.wpl.gov.cn/pc-1916-68181. html.。真实的数据显示武汉这座近代工业文明大放异彩的城市正在无意识地抛弃那段“记忆”,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观念落后等原因,很多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是消失。本文特意选取了武汉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代表——汉阳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带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可以看作武汉市近代工业的源头,具有里程碑史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都很突出。
目前学界对于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类主要是工业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于淼、王浩从主观和客观、保护和再利用等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于淼、王浩:《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11期,第11~16页。;另一类则是具体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李鹏波等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语言构建规则,提出“六词汇—五句构”工业废弃地景观系统构建策略*李鹏波、张立杰、雷大朋等:《基于景观句法的工业废弃地改造研究——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例》,《生态经济》2017年第2期,第195~199页。。在研究武汉汉阳工业文化遗产的文献中,刘浩等对“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改造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充分挖掘工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新思路*刘浩、李智玮、屈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评价与改造思路——以武汉市“汉阳造”为例》,《城市建筑》2016年第6期。;田燕通过构建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汉阳造”工业文化遗产动态评估模型,并提出工业文化遗产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田燕、张力文、侯亚琴:《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动态评估研究——以“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为例》,《新建筑》2016年第3期。。可以看到,目前对汉阳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落脚在工业文化遗产本身。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将武汉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需求与建设中心城市的现实任务相结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全方位分析汉阳龟北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多角度发掘其价值,针对目前保护和利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助力中心城市建设。
(一)历史沿革
1889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开始了治鄂兴汉之旅。1893年11月19日,中国第一家新式大型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设落成,共建有生铁厂、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4个小分厂,成为当时亚洲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刘浩、李智玮、屈婕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评价与改造思路——以武汉市“汉阳造”为例》,《城市建筑》2016年第6期,第415~416页。。毗邻的是一家名声显赫的军工企业——湖北枪炮厂(1894年竣工)。随后,为避免在火药上受制于人,1898年张之洞又批准在邻近枪炮厂以西,即梅子山至赫山一带开办火药厂。在枪炮厂内,诞生了一个响彻中华的民族工业品牌——“汉阳造”。最开始的“汉阳造”,指的是88式步枪,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汉阳造”一直是我国的主力武器之一。后来随着“汉阳造”步枪和汉阳近代工业的发展,“汉阳造”逐渐成为汉阳乃至武汉近代工业的代名词,它代表着中国的“工业革命”*董晓楠:《浅析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传承》,《长江丛刊》2016年第11期,第32~33页。。
在建设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又紧挨着汉阳铁厂从龟山到赫山临近汉江一带,先后创办了汉阳兵工厂、汉阳官砖厂、汉阳针钉厂……这些近代工业企业蜿蜒十里,蔚为壮观,后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汉阳制造工业十里长廊”。
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的工业政策,武汉把汉阳定位为工业城区,在原来基础上加大工业发展。1951年在原汉阳铁厂遗址上建起了武汉国棉一厂。现今的汉阳钢厂所在地也是钢药厂的旧址,汉阳钢厂还新筑了两个仿制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大门。国棉一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等数百家大中型国字号企业相继落地,汉阳再次延续了重工要镇的风光。新世纪,伴随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武汉新区建设启航,历史上建立的几乎所有工厂都陆续外迁,包括国棉、汉钢、824等数十家在武汉叫得响的企业相继搬离汉阳。至此,“汉阳造”的辉煌光芒才渐趋黯淡直至无光,原来一片繁荣的生产景象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留下来的只是人们的记忆以及空置的大批厂房。
(二)空间区位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探寻“自强”“求富”的道路,张之洞就是其中著名的倡导者之一。彼时的汉阳,拥有绝佳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且湖北省内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晚清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就被张之洞选为工业基地。张之洞曾经这样解释选址原因:“今择得汉阳大别山下有地一区,长六百丈,广百丈,宽绰有余,南枕山,北滨汉,面临大江,运载极便,气局宏阔,亦无庐墓,与省城对岸,可以时常亲往督查,又近汉口,将来运销钢铁货亦便,惟须填筑地基九尺,则盛涨不淹,沿汉亦须增堤数尺耳,筑地虽贵,较之他处筑闸开河,所省尚多。”*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龟北路片区在汉阳工业区中的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其在汉阳工业区中的地位确实极其重要,曾经被誉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龟北片区的整个地段呈狭长条形,地势较为平坦,南靠龟山,北临汉水,东滨长江,西接小月湖与鹦鹉大道,东边与武昌相对,北与汉口相对(见图1)。近代,龟北路片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占尽交通便利的条件,发展出一片繁荣的工业天地。尽管随着中国和武汉的一系列变革发展,龟北路工业区已经不复往日的鼎盛,但这片土地上的工业记忆和文化都是武汉乃至中国工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图1 龟北路片区区位资料来源:百度地图截取后绘制而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晚清政府大搞“洋务运动”之机,汉阳龟北路借助交通、水源、矿产等优势,发展起冶金、兵器、机械等一系列近代工业。当时在汉主导洋务运动的张之洞,也成为龟北路近代工业的创始人,他积极引进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在龟北路一带,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民族工业。在武汉市2013年出台的《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中,从稀缺性、代表性、先进性、价值性多方面考量,确定了27处推荐工业文化遗产名单,其中包括龟北路的汉阳铁厂、鹦鹉磁带厂、武汉市第一棉纺织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以及毗邻龟北路、位于汉江边上的汉阳铁厂矿砂码头遗址*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http://www.wpl.gov.cn/pc-1916-68181.html.。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文化遗产,造就了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圈(见图2)。
图2 武汉市工业文化遗产分布资料来源: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http://www.wpl.gov.cn/pc-1916-68181.html.
(一)价值
以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大厂为主体,以“汉阳造”为代表的汉阳近代工业历时近半个世纪,使汉阳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的重要基地,极大地提升了汉阳的地位和影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战略之一,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湖北省人民政府:《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http://www.hubei.gov.cn/zwgk/rdzt_v12/2012mhwzt/2012yydczl/jjdt/wh/201207/t20120703_383230.shtml.。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对武汉而言,既是历史文脉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与性格的象征,具有宝贵价值。
1.本体价值
(1)历史价值。汉阳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作为一带实物遗存,真实地反映了武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工业发展情况,也同时反映了武汉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技术和生产水平。正如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可以代表不同时期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样,工业文化遗产也可以作为一种历史“证据”,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历史某个时期的记忆,在钢铁工业方面所处的发展阶段,甚至会成为冶铁类工业发展阶段性的标志。汉阳龟北路的近代工业带见证了武汉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是武汉文明形态的重要标志,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汉阳钢厂,它是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它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因此,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龟北路一带的工业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象征者,有利于武汉中心城市,尤其是汉阳地区历史特色的挖掘和展现。
(2)技术价值。工业发展是武汉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龟北路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工业技术的留存和继承,能够给武汉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首先,龟北路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对于彼时我国工业技术的革新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一书指出,由汉阳铁厂发展而成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最早开始移植外国先进钢铁冶炼技术的代表,其成功的移植技术对今天的制造工业技术依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方一兵:《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其次,龟北路遗存的工业厂房和生产车间在建筑风格、布局结构、功能分区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对于今后工业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工业建筑本身的工业美学、符号美学等,在艺术学和设计学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2.溢出价值
(1)形象价值。陈江生、郑智星认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特征一般表现为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显著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健全的城市环境建设。*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第14~20页。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但要打造领先的经济水平,还应完善各方面的城市建设工作。通过研究国内外改造工业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城市选择将工业文化遗产改造为公园、博物馆等文娱场所,这些场所除了能够发挥教育、休闲功能外,本身就是对地区甚至城市形象的提升。将工业文化遗产改造为工业文化景观,是对工业历史和文化的保存和纪念,同时也是对废弃工业场所的高效利用。对于龟北路的工业文化遗产而言,适度进行景观打造,结合周边的长江、月湖、龟山、琴台等,能够形成一条丰富独特的景观带,势必对汉阳乃至武汉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帮助,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
(2)经济价值。虽然如今龟北路的汉阳铁厂等工业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已停止生产运作,在武汉中心城市的工业制造大军中已看不到其身影,但如果从其它方向进行开发利用,龟北路依然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随着人们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汉阳钢厂位于汉阳核心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如果把废弃的厂房、生产车间、烟囱和管道等适当改造,就可以使其成为展示博览的场所、文化娱乐的场所、教育培训的场所等等。进行这样的改造与再利用,可以赋予工业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不仅给城市增添独特魅力,而且可以发展出新的产业,为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产业结构。
(3)精神价值。一座城市的发展前进往往需要精神旗帜的引领,正朝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的武汉,也需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这份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既是武汉革命首义精神的传承,也是武汉近代工业成就的彰显。工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城市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留存至今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生活设施等工业文明的实物载体,再结合流传至今的图片、文字资料等精神内容,可以更加直观、更具说服力地向参观者传达工业文明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与意义,让观众可以切身体验、感悟,并且自觉主动地继承和发扬工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传统精神,以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从而更好地投身到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奋斗努力。
(二)问题
基于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的种种价值,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目光集中在这一片,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改造之路。2002年,武钢集团汉阳钢厂投资修建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2011年4月25日开始闭馆拆迁,计划在原址建起规模更大的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到2014年,新博物馆外体工程建成后,投资方终止了投资建设,致使新博物馆建设工程搁浅,成为“半拉子工程”;2009年汉阳区政府引进上海致盛集团打造“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2010年7月,园区一期工程在原鹦鹉磁带厂老厂房基础上建成并对外开放,实现了从旧工业基地到汉阳造创意产业园的转变。目前看来,这些改造并没能够实现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的“第二次生命”,反而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
1.观念落后,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
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第14~22页。。文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和关键指标,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和强劲支撑。
龟北路的工业文化遗产是武汉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合理有效的改造能够增强武汉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但目前,社会对龟北路一带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足够而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在走访的过程中,一些市民认为: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厂房、老设备破烂而陈旧,灰暗和空荡的废弃生产车间也“没什么价值”,早已和繁华的都市格格不入,反而成为影响市容市貌的“败笔”,应加紧拆迁改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缺乏对于工业文化遗产及时而有效的认定与保护,目前只在2013年出台了《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也制定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规划是否落实、落实情况如何都无从得知,关于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对武汉建设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及讨论更是少之又少。目前,这片老工业基地还远远谈不上相当重视和系统保护,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更是一道难关。
2.改造内容趋同化明显,缺乏本土文化特色和个性
纵观国内外,国际大都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工业历史辉煌的城市往往都成功巧妙地将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用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实城市的文化软实力。20世纪末,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就开始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各种方式的改造和再利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德国为例,鲁尔区的工业遗址聚集区由多个环绕周围的旅游景点相连接,结合当地特色,将其改造为多元模式构成的“工业文化遗产旅游之路”,大获成功,成为德国新的文化特色和代表。
“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但从开园至今,似乎只见它一味地模仿北京798等成功案例,却未营造出属于“汉阳造”的本土文化特色,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来看,既缺少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文明气息,没能传达出汉阳工业历史的文化和精神,也并没有体现武汉的地方特色,因而很难唤起人们对原厂的回忆与情感,对外吸引力也较弱*田燕、张力文、侯亚琴:《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动态评估研究——以“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为例》,《新建筑》2016年第3期,第14~18页。。此外,张之洞博物馆中留存的大多是当年生产的钢轨、槽钢、砖瓦等产品,以及一些图文资料,相比其他成功的工业博物馆,可利用的文物资源确实较少,因而如何通过创新陈展方式、开展活动等手段激活张之洞博物馆的个性也成为一个难题。
3.工业文化遗产的建设利用缺乏地域整体性与规划合理性
借助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推动武汉中心城市建设,必然要求龟北路的工业文化遗产具备区域性和规划性,单独的个体遗产无法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合理规划的整体遗产才能产生聚合效用,助力武汉中心城市建设。
汉阳区工业文化遗产在城市地理和历史脉络上都存在着一衣带水的关联,但在改造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和建设。首先,改造的主要内容——“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根据园区目前的三期发展规划,园区范围覆盖了原824工厂、汉汽厂、二印厂、荣泽印染厂及国棉厂,并没有囊括汉阳铁厂及其矿砂码头旧址、汉阳兵工厂、汉钢转炉车间旧址等被列入首批保护名单的工业文化遗产*《武汉27处工业遗产首批入列保护名单 为首次专项保存》,http://www.hubei.gov.cn/zwgk/rdzt_v12/2013mhwzzt/xc18d/xc18dwh/201302/t20130226_435288.shtml.。其次,改造的另一重头戏——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原址距铁厂较远,位置较偏,馆内陈设单调,管理和宣传工作都不到位,因此对参观者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迁址后博物馆改名为“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目前建设工程已停摆,博物馆何去何从成谜。最后,改造忽视了旅游路线的体系化。曾几何时,龟北路坐落着“工业长廊”。而如今,在对汉阳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时,却是各自开工、互不相连,没能升级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因而也就没能形成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效果,缺少了整体的特色和优势。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工业文化遗产生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建设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延伸产业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延续城市文化传统和脉络,增强地方文化特色等等。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心城市已经成功地证明了文创产业能够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巨大的支撑和驱动*余振、赵梦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内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第70~72页。。
从德国鲁尔区、北京798的经验来看,在工业遗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在龟北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由“汉阳制造”向“汉阳智造”的转变。要充分挖掘并整合龟北路周边和武汉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定位,打好品牌,以“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对龟北路工业遗存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引进新闻出版、影视动漫、传媒策划等文化创意企业,推进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相辅相成。
创造新型产业园模式,改变单纯的“产业孵化器”现状,调整招商引资的方向,不再局限于打造一个达到“业主高房租、企业高收益、地方高税收、社会高关注的多赢局面”的产业园,而是借鉴成都音乐公园——东郊记忆所采取的方式,发掘出“汉阳造”所蕴含的独特的“武汉记忆”。和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一样,规划人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实物遗存数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园区文化底蕴来完成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升级。
充分利用武汉高校的科技与教育优势,支持高校设立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学系并提供相应的实习、调研和实践的平台,集中国内外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尤其是管理类和创意类的综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向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企业与园区学习经营理念和方法。
(二)改建文化娱乐场所,盘活工业文化遗产个性
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武汉精神和人文情怀就是最为独特的资源。“敢为人先”说明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意味着不甘平庸、臻于至善、追求完美。这份精神充分体现了武汉的历史和时代特色,并内化为文化自信,外化为复兴大武汉的精神动力。要实现中心城市的目标,决不能忽视武汉精神的作用。要发挥工业文化遗产振奋精神的价值,就要以新的方式盘活其个性,改造为精神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场所。
首先,要重启已经停摆的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工程,同时加大博物馆及其他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使工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精神文化深入人心,保证完工后的博物馆对参观群众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不会成为“空馆”。利用现有的厂房等建筑,填补其中已缺失的机器或物品,真实还原当年的车间状况,打造实景博物馆,增加真实感和历史感。馆内更应该增加与参观者互动的环节,让人们真正地融入其中,理解简单的炼钢原理,体验炼钢的艰难过程,明白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物数量偏少,因此需要在实物遗存数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创新陈展手段和活动方式来提升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个性。
仅仅靠博物馆这个载体来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很有局限性,毕竟很难让它与当代人们的生活发生关联,博物馆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缅怀和学习历史,而遗址公园则可实现人们在休闲游玩中触摸历史,并且公园可以作为日常散步、家庭出游的选择,可使用频率略高于严肃的博物馆。因此,可以将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走廊串联起来,兴建一个工业遗址公园,让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活态”,继续发挥功用,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建成一处“武汉钢铁工业遗址公园”或“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主题公园”,使之成为武汉工业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振兴汉阳地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要把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建设成为武汉市的经典名片,就要把握城市文化基因,从根本上提升整座城市的品位和文化素养,打造符合中心城市基调的文化品牌。武汉市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各类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龟北路周围也充满了各种时代、各种类型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它们整合规划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心城市的形象建设和经济发展。
首先,要注意整合汉阳区周边的文化资源,使其相互辉映,相辅相成。毗邻汉阳铁厂的龟山,拥有古老的传说与历史文化遗址,三国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龟山上得到了体现,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古琴台“高山流水”的故事因其情感的真挚而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为人称道和敬仰;附近的月湖公园,集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市民休闲放松的爱去之处。还有汉阳的归元寺、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等。将龟北路工业文化遗产与周边景观连成一条贯通的旅游线路,不同风格的景观相互配合可以大大增强观赏性,强化彼此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
此外,还应将近代工业文化与城市或地区其他文化融为一体,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打造武汉城市文化品牌。汉阳作为武汉三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史积淀丰厚,有工业文化、寺庙文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等,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阳高龙、汉阳归元庙会、伯牙子期传说*《汉阳打造升级版优势显著 坐拥十山六湖知音故里底蕴深厚》,长江网,http://news.cjn.cn/sywh/201509/t2715058.htm.;武汉有闻名遐迩的饮食文化,楚剧、汉派文学等本土发展起来的“汉派”艺术等。将龟北路的工业历史和文化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碰撞结合,或许能够产生出新的文化成果和文化特色。
作为武汉发展历史,尤其是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张之洞在汉阳龟北路一带建立的工业基地对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彰显武汉城市特色底蕴,尤其是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必然离不开武汉百年历史的工业发展,而在发展历程中留存下来的工业文化遗产也成为如今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更好地推动武汉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武汉历史的宣教、助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化。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Wuhan’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ies—TakeIndustrialHeritageofGuibeiRoadasanExample
PengLeit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HeLu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In Wuhan,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is not only to improve economic strength,but also to deep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of Guibei Road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practitioner of the history of Wuha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witnes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ity. I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and the city spiri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ational central city,industrial heritage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driving the tourism economy,improving the city’s image and improving urban identity.Therefore,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use a variety of transformation ideas to create a rich urba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which contrasts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helps the central cit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Keywords:National Central City;Guibei Road;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11
彭雷霆,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产业管理、公共文化政策。 何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