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伟 赵雅萍
文化治理:一个治理领域抑或一种治理方式?
王彦伟 赵雅萍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相比,既表现出共性,又存在特殊性。一方面,文化作为一个领域需要进行有效的善治和管控,体现出治理的内容属性;另一方面,文化涵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各个领域的治理产生影响,体现出治理的工具属性。当前研究大多指向前者,而对后者的研究,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一是基于文化本身的多元构成,考量工具属性视角下文化治理的内涵、结构和实现方式;二是建立文化治理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的互系与互惠,形成文化治理系统中相互影响和作用、共同发挥国家治理功能的二元结构;三是把国家治理的边界扩展到世界范围,发挥文化对外交流属性,实现文化的国家治理功能。
文化治理 国家治理 双重属性
“文化治理”(culture governance)是一个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新概念。随着治理与善治的社会功能不断凸显,文化治理也随之受到文化研究、政治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贯彻落实到文化领域,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建立,则成为重要的战略实施路径。怎样理解文化治理问题,如何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相关学术背景,厘清国家治理与文化治理的关系以及文化治理的功能与手段。
20世纪的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下提出所谓的“文化的治理性”,是指具体文化研究和实践要为文化的多元性与特定人类社群的不同标准负责,文化研究应该通过密切关注政府、政策与惯习等因素,实现文化功用的倍增,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段吉方:《理论与经验:托尼·本尼特与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03~115页。。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分为两类,一类沿着托尼·本尼特的思路与方法,强调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文化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现出文化治理的主体性和工具属性;另一类则把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生态、教育等并重的社会领域,研究哪些文化内容或现象需要治理、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等,体现出文化治理的客体性和内容属性。两类研究相对独立,甚至都基于自身立场对对方观点提出若干质疑。鉴于此,有必要对文化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化治理研究的趋势和动向。
考虑到文化治理是一个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检索策略太宽泛容易干扰研究重点。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库,仅对“文化治理”进行篇名或关键词检索,2006—2016年,共有文献267篇,其中绝大部分是期刊论文。各年度的文献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6年文化治理主要研究文献数量分布(截至2016年12月)
图1反映出10余年间文化治理研究的数量情况,结合文献主题,可以将文化治理研究大体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期,即2006—2011年的6年间,文献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3~4篇,研究内容也相对单薄,大多是聚焦某一地域文化或专题文化治理,如梁爽(2009)、陈楚洁(2010、2011)、陈美兰(2010、2011),以及文化治理的国际实践*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第64~76页。*段吉方:《理论与经验:托尼·本尼特与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03~115页。。吴理财较早提出了作为文化治理形式和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国家文化治理逻辑的偏离、后果以及若干建议。*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第143~149页。
二是起步期,即2012—2014年的3年内,研究文献逐年增多,尤其是在2014年,这不能不说与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定的关联性。全会提出的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议,引发了政产学研各界对文化治理的广泛关注。这个阶段的研究文献结合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胡惠林(2012、2013、2014)、吴理财(2012、2014)、徐一超(2014)、祁述裕(2014)。尽管他们的观点已经较为明确,研究内容也更趋向于深入,但对于文化治理的界定、功能、主要内容、方式手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统一的观点,甚至在概念界定等基本问题上存在相左的看法*王蔚:《文化治理不是治理文化——与竹立家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8期,第42~45页。。
三是发展期,从2015—2016年较为稳定的文献数量和研究主题来看,存在着理性发展的趋势和动向,现有研究已经开始将文化治理研究的不同观点囊括在同一主题下进行梳理(毛少莹,2014;刘彦武,2016),并尝试寻求不同观点的共性起点和统一研究范式(廖胜华,2015)。
尽管有关研究反映出的分歧与回归是必然的,遵循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然而究其根本,还是应该回到对文化本身的界定和理解上。1952年,西方文化学家A.L.克鲁伯和克赖德·克拉克洪出版《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汇集了161种文化定义。此后的研究者继续进行延伸和丰富。对文化本身界定的多元化,以及文化公共性导致的治理主体多元化,使得当前有关文化治理的研究成果见仁见智。然而,这些成果依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把文化作为治理的领域和方式分别研究文化治理的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
对文化治理内容属性的研究,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文化产业与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的研究视角分别是政府、市场和社会*这种分类方式借鉴了祁述裕教授《国家文化治理建设的三大核心任务》(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5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化。。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由于政府在治理中发挥“元治理”功能和作用,文化政策作为以政府为主,囊括文化营利机构、文化团体、艺术家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影响民众思想的手段并且反映着各方的价值取向,成为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政策视角研究文化治理,通过关注不同政策和制度类型的不同管理模式,如法国的政府主导式、美国的民间主导式、英国的分权化模式等,研究政府文化主管机构在“治理”作为基本制度安排下如何发挥其在文化政策目标设定、工具选择、计划执行等方面的“督导”作用,并根据目标完成的程度来评估政策及相关项目的执行情况。
相关研究还表明了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互系与互动,一方面,文化政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文化治理建立体制和创造制度条件;另一方面,文化治理的理念、思想,正逐渐“固化”为文化制度、政策,并经由诸多灵活的做法得以贯彻落实*毛少莹:《文化治理及其国际经验》,《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4年第2期,第71~99页。。
(二)文化产业与文化治理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实践中,文化产业作为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逐渐被学界和社会认可。相关研究指出,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层面和全球化治理层面的功能,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
通过文化产业进行文化治理,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甚至取代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的国家治理的功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
相关成果就文化产业治理性的根源、内容结构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文化产品的内容选择和市场化等关键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文化产品的内容选择方面,主张引导其内容体系和价值观体系适应人们的文化生活,进而逐步形成文化的认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方面,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现行的、僵化的“行政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商品流通的“无障碍化”和便利性,减少政府刚性干预,最大限度地破除利益集团对文化市场不公平的“定价权”,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体系性建构文化市场的公平与正义*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第28~32页。*方鸿琴:《实现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B02版。。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
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是建构公共性,在一个公共性日趋衰落的转型社会中,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因此,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治理的视角审视公共文化服务,就会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
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除了为民众提供文化性公共服务(产品)以外,更主要是透过它培育公民精神、建构文化认同,在认同、协商的基础上达成治理。现代性治理不再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的强制,而更主要依赖认同、说服和协商,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在文化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若干界说辨识》,《北京日报》2012年10月8日,第18版。。
该类研究大多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在案例对象的选择上,既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也涵盖特定群体密集区、省市、县域、乡镇、农村等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层级。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政府元治理的角色和功能、公共文化多元主体合作机制、非政府组织的促进与发展、财政投资结构变革,以及公共文化治理绩效评价等领域。*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第87~96页。*孙政:《群众艺术馆文化治理的历史嬗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韩勇:《文化治理模式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研析——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行政与法》2013年第5期,第39~43页。*任珺:《文化的公共性与新兴城市文化治理机制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74~79页。*解胜利、吴理财:《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学——对一个省级图书馆的文化政治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第70~76页。
(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ews.sina.com.cn/c/2014-10-13/191230982524.shtml.。文化和文明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和行动根基。当前对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地位和功能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但就文化内容的选择方面,相关研究演化为以下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将研究内容锁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如“仁治”“德治”“礼治”等儒家治国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非战”,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等道家治国思想;“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研究认为,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汲取之精华,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初探——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例》,《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14~18页。*周可真:《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三种基本类型》,《哲学动态》2015年第1期,第26~35页。。
另一条线索的研究对象则不仅局限于特定的传统治国思想,而是拓展到传承至今、依然有生命力,并对当代社会有参考借鉴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认为,这些优秀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注重挖掘和诠释其在当今生活中的表征与变迁、内涵与意义,特别强调和关注那些在大众生活中俯拾即是、鲜活存在、具有普及性和现代性的文化要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教、教化功能,是进行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龙静云:《道德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53~58页。*宁继鸣:《基于体验的文化教学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建设分析》,《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4年第3期,第29~31页。。
照搬传统文化并应用到现代国家治理有其局限性。有学者理性地指出,让传统文化发挥教化功能,应该得到肯定,但要将传统理念应用到现代治国理政方面,则值得审慎观察,尤其是要抑制并消除与现代精神相悖的人治传统、专制基因等*韩咏红:《中国要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国家治理》,《联合早报》2014年10月17日。。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上,参照西方的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根植于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一种新模式,成为更具活力和前途的社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形式*徐平:《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国家治理》2014年第16期,第10~15页。。
(二)组织文化与组织治理
文化与现代企业*企业是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为便于研究,本文对“企业”和“组织”不进行区分。管理的结合,主要呈现出两类研究方向:一类研究关注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介入公司(企业)治理的功能、途径和绩效;另一类研究关注文化、文化差异对组织合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或消除这种差异、实现合作目标。
第一类研究认为,对企业文化理解、实践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刘林宗:《现代企业何以步入“文化治理”时代》,《企业管理》2015年第1期,第14~16页。。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激励与约束高管层。实践表明,任何的制度安排都隐含着暗箱操作,高管层是否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而全身心投入,最终还要取决于高管层的自觉性,于是治理上升到伦理层次,出现了自主性治理。最终的结果是,文化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战略、战略决定制度、制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效果最终又影响文化。公司治理始于文化,最终又回归文化,所以,文化治理是要由制度导向惯性,惯性成为自然,最终实现伦理的表里如一*吴俊清等:《大学文化治理:概念、理念、环境与研究内涵》,《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0期,第41~46页。。
该类研究在公司治理的视角下,分析了组织隐性文化使公司治理制度规范失效的根源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治理的概念界定及缘起、治理问题的文化成因、基于文化治理的公司治理新模式等进行研究,最终提出改善公司治理实践,必须将单纯强调规则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转向文化治理与规则治理相结合,也就是探索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汪戎、王玲玲:《中国公司治理的文化成因与对策》,《思想战线》2013年第6期,第116~120页。。
第二类研究关注文化、文化差异对组织合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或消除这种差异、实现合作目标。最为典型的是关注跨国组织合作中的文化影响。研究认为,当代管理已经迈入了文化管理的新阶段。跨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治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文化差异中合作目标的制定、文化差异中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等。
(一)作为“元治理”实现机制的文化治理
“元治理”由对治理失灵的思考发展而来,又称“后设治理”或“治理的治理”,是对政府或治理方式的治理。其概念最早由鲍勃·杰索普于1997年提出,他认为元治理旨在“协调‘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市场治理’等不同形式的治理,并确保它们之间最小的一致性”。后来,他进一步将元治理描述为“治理的组织条件”,涉及“对科层治理、网络治理和市场治理的重新交接和组合,以获得较好的协调效果”。*鲍勃·杰索普、程浩:《治理与元治理:必要的反思性、必要的多样性和必要的反讽性》,《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5期,第14~22页。
元治理机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即:谁来治理、如何治理、如何评价治理的效果。当前研究的重点仍然是第一个问题,研究普遍认为政府是元治理的主体,通过设定制度、规则协调不同形式的治理,以发挥各自优势和功能,实现治理预期。因此,“制度”“规则”依然是治理乃至元治理的重要手段。
然而,纵观社会发展历程,任何一种制度变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路径中进行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着制度变迁的不同路径。在国家治理的任何一个领域,其治理模式的产生也不是由该领域的专业和权威力量单独塑造而成的,而是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等在内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新亮点*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文化+N”成今年文博会最大亮点》,《领导决策信息》2014年第20期,第18~19页。*郭永辉:《“文化+”与文化产业崛起》,《红旗文摘》2015年第22期。,必然引起学界的关注。鉴于此,文化在元治理机制中的功能基础和实现方式将成为文化治理新的研究重点,并延伸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是文化治理的内容选择。作为一个宽泛概念下的文化,哪些要素对于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适性,可以在国家治理的大框架内共同挖掘并推广其内涵,是文化治理发挥国家治理的普适性功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建立信任与信用、倡导契约精神等。
二是文化治理的作用方式。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制度和规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刚性的约束。而文化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则。怎样协调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应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把文化治理嵌入到制度治理中,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是文化治理的绩效评价。文化治理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治理本身属于柔性约束,难以用显性的指标来衡量其绩效;第二,文化治理的绩效具有滞后性,且滞后周期的标准难以确定;第三,文化治理与其他作用机制相互嵌入在一起,难以对文化治理的有效性和效果进行独立评价。因此,对文化治理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需要在选取大量代表性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跟踪研究和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
(二)文化治理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的互系与互惠
尽管当前研究尚未对文化治理的内涵取得共识,但对其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的研究方兴未艾。纵观这些研究,要么将文化作为治理的客体与对象,要么将文化作为治理的主体与手段,甚至出现了一些冲突和碰撞的观点*竹立家:《我们应当在什么维度上进行“文化治理”》,《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5期,第9~11页。*王蔚:《文化治理不是治理文化——与竹立家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8期,第42~45页。。近年来的研究不再纠结于治理中文化的主客体之辩,而是在承认两种研究范式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毛少莹:《文化治理及其国际经验》,《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4年第2期,第71~99页。。
事实上,不论把文化作为治理的客体还是主体,任何一类研究与另一类都是无法割裂的,其原因在于两类研究关涉的“文化”都是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大文化”,把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或目标时,必然存在交叉,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文化治理的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之间是互系互惠*互系互惠取自互利互惠(mutual benefit)之意,原是指在推销过程中,推销员要以交易能为双方都带来较大的利益或者能够为双方都减少损失为出发点,不能从事伤害一方或给一方带来损失的推销活动。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系。
在互系互惠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治理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的对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文化治理的内容属性如何促进提高工具属性视角下的治理效果与效率;二是研究文化治理的工具属性如何对内容属性进行反哺和引导;三是工具属性与内容属性如何实现结构性嵌入,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文化对外交流——文化治理功能的拓展
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把世界提升到共同体层次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治理机制,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多元化,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尤其是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重视国内治理的同时关注全球治理,即全球社会风险,使国家合作变得更加重要*于水、查荣林、帖明:《元治理视域下政府治道逻辑与治理能力提升》,《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139~145页。。
具体到文化领域,文化的国家治理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国内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治理,还应积极响应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战略,参与全球治理。对文化全球治理功能的研究,应围绕文化全球治理功能的表现形式与实现路径,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当代价值等核心问题展开。
文化全球治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提供全球公共文化产品。除此之外,还包括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进行跨组织跨领域合作、影响国家政策并参与地区治理等;文化全球治理功能的实现路径也是政、学、研等机构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几个文化强国的文化政策和经验来看,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在世界范围设立本国的文化交流机构,如法国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中国自2004年起开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承担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重大项目的文化功能、社会价值,以及全球治理角色,成为文化治理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主要是国内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但是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尚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关注。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然而,当前的研究仍处于主观判断阶段,至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如何体现当代价值,如何与当代社会进行有效嵌入,即由“值得做”转向“做什么”“怎么做”,是当前研究亟待关注的焦点。
对2006—2016年10余年间有关文化治理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从萌芽、起步到理性发展,逐渐形成两种研究范式,即文化作为治理客体(内容属性)和文化作为治理主体(工具属性)。前者在“大文化”的概念下,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视角,分别研究作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或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治理;后者则专门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或“组织文化”在国家治理和组织治理中的功能。
尽管现有研究在不同的研究主题上均衡分布,但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仍需深入,如文化治理作为国家进行“元治理”的普适性功能、文化治理内容属性与工具属性的互系互惠、依托文化的对外交流属性发挥文化的国家治理尤其是全球治理功能。以上三个研究领域包含若干研究主题,不仅可以丰富文化治理理论研究框架,而且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在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ulture Governance:A Governance Domain or a Governance Method?
WangYanw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China)ZhaoYaping(Library of Shandong Sports University,Ji’nan,China)
Culture governance is a compon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ompared with economic governance,social governance,education governance,culture governance has both common and special aspect. As one field,culture needs to get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control,which demonstrates culture is the content of governance. On the other hand,culture covers values and thinking mode. As the way of national governance,culture governance would influence various areas of governance,to demonstrate the tool attribute of governance. 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ttribute of culture governance. Research on the tool attribute of culture govern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especial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about the definition,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diversity of the culture itself;the second is the mutual-benefit structure for the dual attributes of culture governance;the third is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governance for global governance. Keywords:Culture Governance;National Governance;Dual Attributes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03
王彦伟,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组织传播、文化治理。 赵雅萍,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馆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网络风险研究”(7107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