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原初语境、认同危机与价值回归

2017-03-11 11:21龙柏林潘丽文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价值

龙柏林 潘丽文



红色文化:原初语境、认同危机与价值回归

龙柏林 潘丽文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中华民族在革命中形成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在原初语境中,它是为中国人民觉醒而呼喊的文化、为革命而奔走的文化。当前社会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呼唤着红色文化价值意义的回归。而红色文化价值意义回归的关键是要抵制媚俗文化,提升红色文化的辐射力,促进红色文化的自觉和融合,创新红色文化产业以提高其社会效益。

红色文化 价值回归 辐射力

生长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的行为有许多文化根源。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耦合成果,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则是对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继承发扬、凝聚与沉淀。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的自信,更要坚持红色文化的自信,须知红色文化不是对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隔断,而是对二者的有效嫁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秉持红色革命精神一步步建构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红色文化,从广义上讲,既包括诸如遗址、文献、文物等物质形式的财富,又包括优良作风、道德风尚、文艺作品等精神形式的财富。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则主要指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抵抗侵略和压迫过程中过形成的,体现党和人民优良作风、优秀品质、崇高精神的文化,是政治因素、价值因素和民族情感的综合反映。

一、红色文化的原初语境

红色文化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是党在革命时期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红色”,我们党的第一支军队称为红军,第一个政权称为红色政权,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首都称为红都。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一切形式的文化的特征就在于其“红色”,在其原初语境中,它是为中国人民觉醒而呐喊的文化,为革命胜利而奔走的文化。

(一)为觉醒而呐喊的红色文化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一段灾难史,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政治不再独立,主权不再完整,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同时,文化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外国列强通过传教、办学校、设立其他文化宣传机构的方式在精神上奴役中国人,使中国慢慢出现崇洋媚外、文化虚无主义的现象。在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一批思想觉醒的中国人开始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一百年的民族解放之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是我国人民开始觉醒的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国一体、命运相连。此时,红色文化精髓之一的爱国主义应运而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以爱国主义、自主独立为特色的红色文化在引导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参加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唤醒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领导红色土地上的人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尝试,通过红色标语、红色口号、红色文艺活动等形式的宣传,人们的思想日渐觉醒,革命觉悟悄然萌生,同时,也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真理。可见,红色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唤醒人们的革命自觉、独立意识方面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是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唤醒民族觉醒的文化。

民族意识的觉醒,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一个有独立意识、掌握科学理论的民族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为革命而奔走的红色文化

革命时期的文化和精神是为革命而服务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八一精神,是共产党人领导人们在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虽然八一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八一精神唤醒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共产党人认识到武装革命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必要途径,勇于开拓是革命党人必须拥有的精神品质。八一精神提醒人们在四面白色包围中践行党的最高任务是武装夺取政权。后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与八一起义的剩余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井冈山建成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带领共产党人开辟革命新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践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始终坚持党与群众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正是在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闯新路、联系群众干革命、自力更生搞生产、艰苦奋斗不动摇”的井冈山精神最终孕育出来,并引导人们英勇战斗,走向胜利。

但是,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反动势力四处散布不利于共产党的负面谣言,把共产党及其军队污蔑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组织,老百姓对共产党多有误解,甚至是惧怕共产党人。对这一情况,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文化宣传对于动员群众和推进革命的重要性。他曾指出:“过去边界各县的党,太没有注意宣传工作,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这句话强调了宣传教育在巩固红色政权、争取群众、动员群众力量中的作用。井冈山根据地的条件极为艰苦,共产党人因地制宜,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写满墙壁的标语和口号。另外,宣传单、歌曲、宣讲、民谣、布告也是重要的文化宣传手段。有诸如《红米饭、南瓜汤》《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送郎当红军》《八角楼的灯光》《十送红军》等根据当地民调改编而来的民谣,也有一些通俗易懂的对联,用于展示共产党和红军与军阀势力的不同,传递了凝聚群众之心、鼓舞群众之斗志的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本质是井冈山精神内涵与本质的延续,是井冈山精神的一个新发展和新高度。苏维埃时期,领袖们为了呼唤工农团结一致干革命,注重在思想上建党,从以墙体刻字为特色的标语到以《红色中华》为代表的报刊、从鼓舞人心的口号到通俗易懂的歌曲,从理论宣传到深入群众。赣南苏区形成了以“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喻晓社等编著:《永远的旗帜——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65页。的苏区精神。后来,经过长征精神的锤炼,红色文化走向了延安精神的升华成熟。这些为革命而奔走的红色文化,都是党的优秀精神和优秀品质的结晶,是保证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二、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危机

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作风、优秀传统的结晶,它继承和发扬了包含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勤俭朴素、敢为人先等内容的革命精神,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党和国家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有少数人认为,红色文化精神形成于革命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是已经过时的文化类型。他们认为,红色文化只能在历史上起作用,今天已经不需要经常性地回顾红色革命年代的文化和传统,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今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这种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全球化思潮涌动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形态。近年来,在全球化推动下,各种社会思潮涌动,既有先进、积极的文化,又有消极、腐朽的文化。我国作为一个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国家,除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必然还有一些消极的思想文化涌入。消极文化的侵蚀导致部分群体和民众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我们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感不强,甚至是怀疑其价值。其次,大众消费的享乐化导致信仰的迷失。随着大众消费的崛起,消费文化迅速占领青年的大脑,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越来越消费主义化。消费和娱乐过度不仅在思想上消解了人们的精神意志,也从生活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会上出现政治观念模糊、价值取向迷茫与信仰缺失的现象。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冲击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延长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过程,甚至导致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抵触。最后,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过于行政化。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灌输的、从上而下的强制形式进行传播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自觉接受。在红色老区,许多的学校和政府机关将红色文化的学习设置为业绩考核标准之一,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说,效果是难以持续的。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必然导致心理上的逆反和抗拒,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利。

总体而言,产生这种认同危机是不了解时代精神、光荣传统具有继承性、连续性的表现。不了解只有承前才能启后、只有继往才能开来的发展规律。不发扬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就意味着历史隔断,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有弊无利的。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过时,同样,几十年前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革命奋斗形成的文化也没有过时,应当为我们所认同。虽然时代不同,社会在不断发展,可是光荣的传统、优良的作风、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依然是我们的传家宝,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通过红色文化的入脑入心熏陶,发扬光大革命传统,不断抑制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挥霍浪费等不良现象,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红色文化价值意义的回归

红色文化的价值要从目的和工具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的工具性价值是指从阶级性的角度出发,红色文化教育人民、动员人民、引导人民行为以满足特定社会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红色文化在战争年代主要发挥了工具性价值。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善用文化的力量塑造权威,动员社会力量。他们认为红色文化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从目的性价值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对于人民而言,不是强加于人民身上的意识形态,而是丰富人民精神的“养料”。它是提高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个体意义世界以及增强个体爱国情感的精神食粮。

(一)呼唤红色文化价值回归的必要性

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对文化的重要性做了说明,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他还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文化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红色文化中许多的优良传统,例如敢闯新路、团结一致、自力更生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经济发展出路是创新、关键靠科技力量具有内在一致性。革命时期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传统与当前强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是统一的。我们党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重视革命精神的价值。现代社会,我们更要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因为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与国家的富强息息相关。

红色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史,而且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品质的体现。在革命岁月,红色文化的宣传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增强了人民的理论信仰,也提高了全党全民对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革命军队的战斗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呼唤红色文化的价值回归。人民需要从物质贫乏但思想先进的年代学习,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民需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珍惜物质资源的来之不易。人民需要在社会思潮涌动的生活中找到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人民网,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301/c172467-26614605.html.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注意方法的苏区精神就是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红色文化价值回归的路径探析

红色文化价值的回归,是一个由潜到显、由可能到现实的过程。产品的价值在消费之后才凸显,同样,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只有在被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认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外在的良好行为规范时才算实现。因此,红色文化价值意义的回归,不仅是探究必然性的问题,更要探索“如何回归”的问题。

1.抵御媚俗文化,提高红色文化的辐射力

不可否认,我们的青年一代如今正受到网络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当前许多通俗文化看似为满足大众需要而出现,实际上是为表达和传播社会中某些经济利益体的利益,它使人们丧失了理性判断和自我选择的能力,是对大众行为和习惯的异化。部分文化产品包括网络虚拟文化产品使个体沉溺于消费性的社会中,缺乏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丧失了主体性,失去了选择更有意义生活方式的能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处于迷失和焦虑的状态,没有目标,更没有统一正面的价值观。而文明社会的良序发展需要统一且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显然,当前多元的价值观尤其是消极的价值观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威胁。因此,提高红色文化的辐射力、塑造统一正能量的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红色文化的辐射力?首先,扩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口号标语、报纸条幅、办学说教、会议座谈的方式进行。中央苏区曾经为纪念五一而创办了红军学校、工农剧社、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进行理论教育和文化宣传工作。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面临新媒体的挑战,红色文化要取得人们最大程度上的价值认同,争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必须运用更加合理的传播策略,满足文化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利益价值。所以,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必须进行创新。要把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与高新技术有效“嫁接”,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例如,高校的微信公众号、社会上的红色文化网站、新闻媒体的红色文化模块,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另外,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剧、报刊漫画等娱乐传播媒介,也具有提升域内文化的自豪感和增强红色文化辐射力的功能。

其次,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红色文化的发展既要继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又要立足于当前时代现状。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就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中百姓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呼声,创造更多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红色文化类型模式。“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教育和发动群众的工具,更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为生存而奋斗的人的本身的文化表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目的。”*李霞:《论红色文化的认同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第1期。也即,不仅要看到红色文化的工具价值,也要看到其目的价值,不能仅仅把人民群众看作文化宣传的对象,也要看到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发扬者。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发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正因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并支持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那么新时期,红色文化能否发挥其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作用、能否被人民群众所认同,也同样取决于红色文化能否代表党和人民的情感共鸣。只有突破把红色文化仅仅看成是政治意识形态产物的狭隘认识,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质与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对接,将红色精神教育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民真正接受这一文化,并把它看成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

2.推进红色文化的自觉与融合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页。对于红色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要知其从何而来,懂其有何内涵,明其所具有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自觉性和融合力。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实现人们自觉尊重、认同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特征、价值。其实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基本的共识还是有的,我们需要的是推进人们在思想行为中主动以红色精神为指南,例如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这种以红色精神为指导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红色文化自觉与融合的过程。其次要自觉传承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要将红色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基因贯彻其中。将红色精神中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贯彻到不言放弃、开创新思路的“两弹一星”精神中,贯彻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载人航天精神中。

此外,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三者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能有效地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回归。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诚然,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在谈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提出的。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融、红色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互通又何尝不是要既保持各自特色,又共同升华呢?可通过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实现三者的融合,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格局,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回归。

3.创新红色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

价值回归不是泛泛而谈的口号,产生效益才真正具有强劲的说服力。如果仅仅把红色文化放在理论的层面,不将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那么红色文化的传播和认同过程将更加艰巨。红色文化要如何全面实现其社会效益?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在增加经济收入和价值观渗透中的作用。例如,井冈山革命故址在开发成旅游景区之后,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在急剧增加,2016年接待的游客约为153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21.05亿元。*《井冈山市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网,www.jgs.gov.cn/html/2017/3-14/n68207106.html.红色旅游景区依托革命纪念建筑,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在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拉动消费的同时,实现了对旅游者的文化熏陶功能,巧妙地实现了将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贯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主题。另一方面,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创新精神产品,以增加社会效益、提高教育影响。打造红色品牌要充分考虑大众的喜好和消费心理,提供易于接受、乐于购买的文化产品。例如,印上纪念碑、红色口号、红色诗词的日用品就深受人们的青睐。另外,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大众化表现形式,例如,制作弘扬“红色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和网站等,用这些精神产品使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引导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传统和优良精神品质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任何企图否定、取消红色文化价值的言论或行为都是不理性的,是对红色文化价值的消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充分显示了红色文化价值回归的必要性。我们要通过提高红色文化的辐射力、推进红色文化的自觉性与融合力、创新红色文化产业等方式引导红色文化价值的回归,从而坚定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抵抗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Red Culture:Original Context,Identity Crisis and Value ReturnLongBolin(School of Marxism,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China)

PanLiwen

(School of Marxism,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China)

Red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Red culture was formed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era,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t exclaimed for awakening,campaigned for the revolution. In the current society,the crisis of ignoring the red culture is calling for the return of the value of the red culture. The key of the returning of red culture is to resist the vulgar culture,improving the emissive power of red culture,promot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fusion of red culture,innovating the industry of red culture to improve the social efficiency. Keywords:Red Culture;Value Return;Emissive Power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05

龙柏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意识形态与文化。 潘丽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文化整合研究”(16BKS068)。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价值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