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语言传播有关问题探讨*

2017-03-11 11:21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语言文化

魏 晖



中华语言传播有关问题探讨*

魏 晖

从传播学和语言资源观视角,提出中华语言传播力概念,分析了中华语言传播需要处理好广度与精度、吸引力与传播力、传播与守成、政府与市场、官方与民间机构及个人的关系,提出了中华语言传播需要明确目的、注重方法与机制创新、运用策略等注意事项。

语言传播 传播力 语言资源 语言文化 中华语言

历史表明,大国崛起伴生大国语言的全球传播。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语言将全球传播。中华语言全球传播既有客观需要,也须自身努力。中华语言如何传播才能更加有效,并且既符合中华价值理念又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从传播学和语言资源观视角探讨中华语言传播力概念,并分析中华语言传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中华语言传播力概念

(一)传播的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素和主要类型

要理解、把握中华语言传播力概念需要从传播概念说起,了解传播的基本特点、基本要素和主要类型等。

1.传播的概念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表述”(或反映)物质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一切都是信息。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从信息科学角度,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3~4页。。

2.传播的基本特点

把握传播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4~5页。。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的解读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传播的基本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49页。:

传播者。传播者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受传者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讯息。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传播研究中,使用“讯息”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也有专家提出传播有6个要素:参与者(何人)、讯息(何事)、语境(何处)、信道(如何)、有无噪音(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和反馈(反应)*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凯瑟琳·S.韦尔德伯尔、迪安娜·D.塞尔诺:《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4页。。笔者倾向于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5个基本要素,但语境、有无噪音也很重要,研究中华语言传播力必须考虑语境、有无噪音等因素。

4.主要传播类型

主要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61页。。

人内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意识的形成)。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结合体。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语言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23页。。

语言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传播指A民族(包括部族)的语言被B民族(包括部族)学习使用,从而使A民族(语言领属者)的语言传播到B民族(语言接纳者)*李宇明:《探索语言传播规律——序“世界汉语教育丛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4期。。

从上述传播概念可以衍生出广义的语言传播概念,即指语言信息的传递和语言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处的语言是广义的,既包括语言,也包含文字;语言信息更是广义的,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语言资源、语言文化。从语言资源观视角,语言传播可看作语言资源(包括语言文化资源)的扩散、交换和共享等。

要准确理解语言传播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语言传播的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语言传播的受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既是传播的讯息,也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媒介)。

传播的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语言资源、语言文化资源和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产品,两者相辅相成。作为讯息的“语言”传递着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化、语言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促进语言的传播。

传播既通过语言经济价值、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等实现,也通过一定的交换、报偿等手段实现。语言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这种交换甚至报偿是有益的,既增加语言资源,也促进和谐*魏晖:《文化强国视角的国家语言战略探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

(三)中华语言传播力

按照百度词条,传播力指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等认为,传播能力是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传播行为给人留下的适当的和有效的印象。当传播实现目标时,传播就是有效的;当传播符合某个情境所希望的那样时,传播就是适当的*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凯瑟琳·S.韦尔德伯尔、迪安娜·D.塞尔诺:《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13页。。

由此衍生,中华语言传播力指中华语言及语言文化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中华语言传播只有符合中华价值理念才是适当的,才是民族的,也才会是世界、有生命力的;中华语言传播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才是有效的、持久的。

笔者曾直觉地提出中华语言传播力主要包括中文传播力、精英人物语言魅力、机构话语能力和语言文化产品传播能力*魏晖:《文化强国视角的国家语言战略探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下面从传播的基本要素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受传者、反馈两个要素不直接影响传播力,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手段三个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析。

1.从传播内容角度

中华语言传播包括语种传播和语言文化及其产品传播。语种传播当然最主要的是中文传播,但不限于中文,包括所有中华语言。比如,跨境语言在相关国家的传播如果是有效的,将增进我国与邻国的关系,促进跨境边民的和谐相处。语言文化主要依靠语言文化产品传播。因此,从传播内容角度,中华语言传播力主要包括中文传播力、语言文化产品传播力。

中文传播力主要体现为中文在教育领域、联合国等相关国际组织、国际经贸、学术等领域的使用情况。

第一,中文在各国教育领域的学习、使用情况。据汉办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全球共有67个国家和欧盟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等形式,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个国家开设汉语课或汉语专业,全球汉语学习人数超过1亿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语言文字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16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第二,中文作为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情况。中文早被确认为联合国大会的官方语言,但直到1973年才成为联合国大会的工作语言。目前,中文的法定地位并没有在联合国的5个主要机关完全确立,在联合国下属的15个专门机构中,中文法定地位完全确立的只有6个*文秋芳:《中文在联合国系统中影响力的分析及其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3期。。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三,中文在国际经贸领域的使用情况。在国际经贸领域,存在中文地位偏低、合理使用遭到忽视、主体地位被侵占等问题*张黎:《提升国际经贸领域汉语地位的建议》,内部报告,2015年。。国际经贸领域,中文使用情况不理想,也不很乐观,需要引起重视。

第四,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使用情况。有学者对2014年用16种主要语言发表的研究著作和报告等资料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在7.5万份资料中,64%用英文撰写,用西班牙文撰写的占13%,葡萄牙文占10%,中文占6%,法文占3%。理论上说,仅关注用英文撰写的科研报告可能导致36%的可利用资料被错过。另一方面,不懂英文也成为了解先进科研成果的障碍,语言仍是全球科研交流的大障碍*耿凌楠:《语言仍是全球科研交流大障碍》,《参考消息》2017年1月4日,第7版。。

汪品先院士认为,在科学领域,汉语面临两种前景:或者是逐渐被挤出科学,只保留在初等教育和低档科普中继续使用;或者是将先进科学融入汉语,使汉语成为英文之外世界科学交流的第二平台*汪品先:《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文汇报》2015年2月27日,第6版。。中文在科技领域的使用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语言文化产品传播力指电影、电视剧、文学、戏剧等语言文化产品的传播情况。英语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流行音乐、美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的传播。

影视产品具有可视性、互动性、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其丰富的视听感受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很多国家都重视影视产品的传播。美国电影独占鳌头,印度电影、韩国“韩剧”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国影视产品发展情况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的实施,前景较为乐观。

在文学作品方面,我国发展前景看好。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发展势头良好,正追上世界脚步*张颐武:《中文网络小说追上世界脚步》,《环球时报》2015年3月6日,第13版。,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中国网络文学甚至被认为是当下“世界文化四大奇观”*解辰巽:《中国网文已成“世界文化奇观”》,《北京晨报》2016年12月19日,第A16版。。

语言文化产品传播重要的是运用不同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创作、选编好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应“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传播中国文化,说到底传播的是中国价值”,要重视“价值贡献”。中国价值要具有四个特征:体现中国特色;能够被世界分享;简约、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赵磊:《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环球时报》2014年3月25日,第14版。。创作、选编中国故事,既要重视对传统与经典的演绎改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重视发掘现代故事,考虑现代化语境和国际化表达*陈圣来:《现代语境与国际表达: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文汇学人》2016年3月25日,第5版。。

2.从传播者角度

中华语言传播包括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个体传播既包括国家领导人、外交官、企业家、学术领袖、影视体育明星等精英人物的语言传播,也包括普通人物的语言传播。一般认为,精英人物的传播是主要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物、网红甚至机器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已在1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10多年来,累计有15万名中外专兼职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其中,中方派出院长、教师、志愿者7万多人。广大中方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努力克服文化差异,学会了贴近外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的交流方式,用自身实际行动和一个个鲜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被誉为“美丽的中国名片”和“真实的中国读本”*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版,第208~209页。,中华语言传播需要更多的志愿者,也需要培养一批职业人士。北京龙泉寺机器僧贤二的研发,是世界宗教界的首创,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机器人,在宗教文化传播、带动中华软实力的传播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张怡然:《让机器僧卖萌是一门学问》,《环球时报》2017年2月17日,第13版。。群体传播主要指媒体、智库、教育文化机构、企业等的传播。因此,从传播者角度,中华语言传播力主要包括个体语言魅力和机构话语能力。

个体语言魅力一方面表现为智慧,即对话题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另一方面是话语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机智、幽默、激情、感染、启智等,有时需要平实,有时需要温文儒雅,有时还需要肢体语言的配合。

机构话语能力一方面指媒体、智库、企业等在国际上的话语设置、话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指教育文化机构(如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华文学校等)对当地受传者的影响力。

3.从传播手段角度

以往的传播观点通常认为是“内容为王”,在互联网时代,也出现了“原创为王”(创意创新)、“传播与渠道为王”(新渠道、新方式、新形态)、“营销交易为王”(电商、无线、移动营销、物联、车联)、“体验消费为王”(新感觉、新体验、新消费方式、新消费群体、新消费习惯)*金元浦:《 “互联网+”、创客,何时对应“文化+”?》,《文汇学人》2016年3月25日,第6版。等新情况,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恰当运用和创新传播手段。中华语言传播可以是单一传播手段,更要重视多种传播手段的组合;既需要打造和充分利用好中方传播平台,也要借助外方传播平台以及实现两种平台的合作。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词的概念,认为中国特色词指在中国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语言表达形式,反映中国特有事物、事件,以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行政和外交等状况,在英美语言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词汇。中国特色词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作用,但研究发现中国对外传播所用的特色词有近三分之一在英美传媒中缺失或很少使用。建议因时而变,逐步克服弱势文化心理,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在加强我们文化传播力度的同时,在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述上要坚持中国特色,注意表达的可接受性和准确性,注意特色词翻译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章宜华:《中国特色词在中外传媒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学术研究》2016年第7期。其实,中华语言传播不仅使用中华语言,根据语言资源的共享性,英语等外语也可成为我国的资源,可为我使用,只要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即可。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要关注注意力。信息时代,信息量巨大,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信息量,更需要的是注意力*约瑟夫·奈:《信息时代,比谁讲的故事更动听》,《环球时报》2013年12月19日,第15版。。但是,从传播手段角度尚无法找到合适的指标来描述中华语言传播力。

综上所述,中华语言传播力指中华语言及语言文化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可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手段三方面进行描述,如果用指标来衡量,中华语言传播力至少包括中文传播力、语言文化产品传播力、个体语言魅力和机构话语能力。传播手段是中华语言传播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尚未找到合适的指标用于描述。

二、中华语言传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华语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处理好广度与精度、吸引力与传播力、传播与守成、政府与市场、官方与民间机构及个人等若干关系。

(一)广度与精度的关系

广度指传播的范围,精度指传播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传播”指受传者精确、快速地实现主题的意图。只有广度,没有精度,传播效率低;只有精度,没有广度,传播的影响面小。因此,中华语言传播需要处理好传播广度与传播精度的关系,既需要一定的传播广度,更需要传播的精度。

(二)吸引力与传播力的关系

中华语言吸引力体现为中华语言、语言文化的经济价值、自身魅力、文化价值等,主要包括中文吸引力、语言文化吸引力*魏晖:《文化强国视角的国家语言战略探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

吸引力和传播力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吸引力,没有好的“内容”,难以长久。需要充分重视中华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需要重视中华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需要加强与外国语言和语言文化的交流,吸收其精华,丰富中华语言和语言文化的内涵。但是只有好的“内容”,不会传播,难以传递中国价值、中国精神,难以形成中华语言影响力。因此,中华语言传播需要处理好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关系,既要固本强基,丰富语言和文化内涵;也要重视传播,做好传播工作。

(三)传播与守成的关系

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甚至相互转换。传播者在传播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受传者的语言和文化,还受到受传者语言、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楼宇烈先生认为:“完全放弃传统,西方世界不认同你也没用;完全坚守也不可能,在世界潮流中要完全坚守传统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的文化,现代化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版,第137页。。守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传统的留恋与看护,而是对传统精髓的坚守,是能否形成传统与特色、价值与精神的关键。守成就是要有文化主体意识。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哪里强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版,第140页。因此,中华语言传播应做到传播与守成的辩证统一,既要进行有效的传播,更要坚守自身的价值主体、语言主体和文化主体意识,同时要吸收世界语言及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中华语言和语言文化的内涵。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语言传播也是语言资源的配置过程,市场在语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语言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两种配置方式缺一不可。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语言资源中要防止越位和缺位。越位指忽视市场在语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代替市场行为或过多干预市场行为。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文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中文的传播要注意发挥市场和中文经济价值的作用,不必由政府大包大揽,应逐渐让位于企业与民间机构。缺位指市场不起作用的方面,政府应坚决担负起相关责任,有所作为。比如,将中文纳入他国国民教育体系,主要靠政府间的合作、谈判甚至交换,并应给予师资、教材、设备以及经费等支持。也就是说,政府在配置和管理语言资源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语言资源的配置有三种方式,即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市场共同作用,三种方式作用于不同的方面。要恰当运用三种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方式的作用,实现中华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和效益最大化。

(五)官方与民间机构及个人的关系

傅莹认为,“回望大国演进,软实力必须以硬实力为基础,但是硬实力不必然形成软实力,在硬软实力的转换过程中,公共外交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傅莹:《为什么公共外交那么重要——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2010年9月11日)》,《环球时报》2010年9月13日,第15版。。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中华语言传播,既要发挥官方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特殊人物的人际传播非常重要,所以还要发挥特殊个体的作用。总之,政府、民间机构及个人三者在中华语言传播中各有优势,需要整合、协同。

三、中华语言传播注意事项

近年来,中华语言传播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华语言传播,但也面临英语这个最大的垄断者,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竞争者。逆全球化的出现为中华语言传播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文化多样化既有利于打破英语的垄断地位,也为中华语言传播带来困难,尤其是民粹主义的出现,更增加了中华语言传播的困难。社会信息化为各国语言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也面临能否适应信息化挑战的困境。做好中华语言传播,既需要明确语言传播的目的,保持战略定力;又要不断分析研判形势和环境,适时改进策略和方法。

(一)明确中华语言传播目的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求是》2013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语言是国与国、人与人的沟通、理解和合作中最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沟通很重要,国与国的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习近平:《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1版。。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魏晖:《 “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传播目标的实现。因此,需明确中华语言传播的目的。

笔者认为,中华语言传播的目的是促进和世界各国的沟通、理解与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国际支持力量,减少反对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目的决定手段,因此,在中华语言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要保持地位平等,要尊重受传者及其民族、国家的语言习惯、风俗传统及文化价值,不能采用强制、威胁等手段,可以进行必要的交换,交换有助于语言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沟通、理解与合作,促进和谐。

(二)注重传播方法、手段与机制创新

从传播者视角,要加强官方与民间机构及个人的互动,重视海外华人及机构的共同努力,还要注意发挥外方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努力实现语言传播的本土化。

从受传者视角,要有分众理念,从受传者需求出发,重视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习惯。要利用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满足移动学习、短时学习的需求。

从方法、手段与机制视角,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线下互动;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传播手段的融合;运用实时传播技术,实现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要打造中华语言学习、传播的平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学习和传播效率;要借助外方传播平台及外方人员,共同互利共赢。

(三)运用策略

其一,量力而行。要注意在目的与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不可透支力量,适当突出重点。

其二,关注语境。要因地而异,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其三,消除噪音。既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也可以有必要的交换,有时需要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消除噪音,排除障碍,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其四,加强反馈。及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传播状况,加强传播效果研究,改进方法和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四、余 语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语言将实现全球传播。中华语言全球传播既有客观需要,也需自身努力。本文提出了“中华语言如何传播才能更加有效,并且既符合中华价值理念又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一问题,并尝试作了初步的回答。搁笔之际,突然顿悟,存在“中华语言传播的价值性、有效性、适应性”这样的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也期待多学科、有兴趣的专家一起来探讨。

O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Diffuseness

WeiHui

(Institut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he power of Chinese language diffusenes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well-handled by Chinese language diffus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resource. Chinese language diffuseness should focus on the breadth and the depth,the power of attraction and diffuseness,the spread and the stabilization,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and the relation of the official,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it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diffuseness,such as the clear goal,the innovation of methods and mechanism,and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Keywords:Language Diffuseness;The Power of Diffuseness;Language Resource;Language Culture;Chinese Language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3.007

魏晖,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语言政策、高教管理。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委托项目“台湾语言文字政策跟踪研究”。

*致谢:本文初稿在第十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得到一些专家建议和提问启发,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中华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