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心理学学术论文中伦理规范问题探析

2017-03-11 11:10徐礼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范式心理学

徐礼平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人文社科部, 广东 珠海 519041)

【理论研究】

国内心理学学术论文中伦理规范问题探析

徐礼平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人文社科部, 广东 珠海 519041)

国内心理学学术论文中存在“一文养多‘题’”、署名不规范、资料或数据来源有悖伦理、引证不当行为等有悖伦理规范的问题,这与评价制度的弊端、学术氛围浮躁、学术范式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从改革评价制度、构建学术范式、加强行业自律以及提升自我修养等方面予以解决。

心理学;学术论文;伦理规范

学术伦理问题是近些年我国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论题。在心理学研究中,学者们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心理测验[2]以及心理学研究[3]等问题中的伦理现象展开了一些探讨。这些问题还仅停留在学术成果的形成阶段,然而对心理学学术成果,如心理学学术论文中的伦理规范问题未见相关报道。国内心理学学术论文中出现了诸多伦理规范问题,如“一文养多‘题’”、署名不规范、资料或数据来源有悖伦理、引证不当行为等。本研究通过分析心理学学术论文中存在的伦理规范问题,揭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为促进心理学学术论文更加规范提供一些参考。

一、心理学学术论文中存在的伦理规范问题

(一)一文养多“题”

所谓一文养多“题”是指一篇学术论文养活多项课题的乱象。“一文养多‘题’的危害,不仅滋长了学者的浮躁之气,也助长了学界的不正之风”[4]。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三言两语或许能够说得清楚;一个问题一五一十或许也能说得明白”。然而,一项课题,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就不见得能论证透彻,更何况一篇文章养多个课题。之所以能挂这么多课题,要么多个课题大同小异或一个课题多个渠道获得批准;要么是编辑部把关不严,作者将非论证这一观点的项目强行加上。但无论属于那种情况,这都是学术不规范的表现,这种学术不规范的深层次问题是科研伦理问题,一个课题多次申请项目,以一篇文章去结多个项目这些显然是不道德的。随意翻开一册心理学的专业期刊,此类乱象司空见惯。如《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第1期上刊载的《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的作用》,资助的基金项目有三个;再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第1期上刊载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时间知觉特征》,资助的基金项目也有三个。

(二)署名不规范

“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获得同行承认和优先权的依据”(P66)[5]。然而,学术论文中排名以及署名方面的规范问题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学术论文成果发表中常见的署名不端行为包括侵害署名权、作者排名纠纷、名誉署名、虚构作者、“挂名”现象。在心理学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独立作者署名的论文相当稀缺,署名在3个人以上,甚至7-8个署名的学术论文也非常普遍。根据学术规范的标准,被署名的作者应当是真正为论文做出了实际贡献的人。现实中,多数作者邀请相关领域老师修改或碍于面子将本部门成员、领导等署名为论文作者,甚至部分作者为论文容易发表,署上与自己没有任何接触的国内学术权威,更有甚者将他人学术成果的核心观点稍作修改,直接嫁接在自己的论文中,并没有作任何标注,这在心理学学术论文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不规范或者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

(三)资料或数据来源有悖伦理

Robert M曾将研究资料或数据工作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归纳为“研究者的假装与欺骗”和“对被调查者的不良后果或伤害”两个方面。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存在上述道德问题,尤其是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现较为突出。就质性研究而言,大都采用观察法和访谈对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就量化研究而言,则大都采用量表、调查问卷、心理测验等方式对未成年儿童进行调查,这些都是违背基本伦理的。因为无论儿童是否知晓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或研究目的即便没有任何伤害。在未征得儿童监护人同意的情形下研究者都不能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国内许多研究即便已经过学校同意并获得了监护人的允许,但在心理学的研究论文中也不会提及。此外,在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中,国内所有的心理学刊物,都没有提及调查是否已征得知情同意。同时,不少有关大学生心理行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也是在行政权力下而获取的,这都不合符伦理规范。

(四)引证不当行为

有学者认为,在学术论文中不符合伦理规范的引证行为主要包括:“引而不注、有意漏引、过度他引、不当自引、相互自引、模糊引证、转换引注”(P58)[5]等方面。此外还存在“二次引用”、“虚无引注”的不当行为,“二次引用”是指作者没有看过相关文献,仅仅是看到了他人引证,而将其引证在自己的学术论文当中而不标明自己获取资料真正来源的行为。“虚无引注”是指被引注的学术论文或著作中并未出现相关观点和论据,而进行标注的行为,这一行为旨在提高某刊物或某位学者在该领域的转载率或影响力。在心理学的学术论文中,上述不符合伦理规范的引证行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对心理学研究论文分析还发现,“二次引用”和“虚无引注”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在学术论文中表现极为突出。比如,某位老师在某刊物发表的心理学学术论文,文后引用了2-3条英文文献,但文献较为陈旧,且已无法查找该论文,该老师存在 “二次引用”的可能性较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虚无引注”现象多见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的学术论文,该杂志要求投稿的论文需引证2-3篇该刊最新文献,然而,不少学者为了论文的命中率,就随意引证该刊中的学术论文,进而导致诸多“虚无引注”行为。

除上述显性的不合乎伦理规范的现象外,在心理学学术论文中,还存在数据造假、核心观点重复发表等方面有悖于学术伦理的问题。

二、诸多学术不规范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评价制度的弊端

我国的评价制度由以往的重视质量而轻视数量到当前的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的状况,如在我国各行各业的职称评定、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保送资格等的评定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在这种以论文量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之下,职称评定者、研究生、大学生等为获得各自的利益,迫使自己去撰写论文,然而部分人群由于受限于自身的学术水平,加之缺乏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有关方面的学习,在学术规范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署名不规范、引注不当等问题。再次,在评价制度存在缺陷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即便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或出现伦理问题,都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心理学学术论文中不规范问题存在的可能。

(二)学术环境浮躁

近些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从中科院院士到普通老师,涉及面不可谓不广,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成长的心理学研究人员,难免不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高校的心理学教师或学生在对学术论文规范缺失问题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现象非常正常。个别学生由此还在同学面前卖弄自己处理文章的技术,更有甚者作为经验之谈口口相传,个别老师或学生通过这些不端行为名利双收,导致部分学生或老师相继效仿。再者,部分省级、地厅级项目规定教师必须在1年内出成果,由于心理浮躁,难以潜心学问,在短时间内要求完成科研项目,只得投机取巧、胡编乱造。

(三)学术范式缺失

由于我国心理学发展相对较晚,在心理学学术论文的范式方面尚未达成统一,导致在心理学学术论文中出现诸如研究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是否合符伦理规范,而未能知情的状况。比如,在心理学学术论文中,鲜有交代研究资料或数据来源是否合符伦理问题的报道,这可能与一直以来所形成的论文呈现的范式存在莫大的关系。随着对人和人性的更加关注,研究中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刊载的有关心理学学术论文,一律要求说明资料和数据获取是否符合伦理规范问题;同时该杂志对立项课题也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对与论文无关的课题一律不允许在文中出现,等等。可见,构建相应的学术规范势在必行。

除上述宏观层面的因素外,还与个人追名逐利、浮躁以及期刊社自身学术不端等微观层面的原因有关。

三、建议和对策

(一)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积极开展高、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同时积极启动或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或职称改革意见;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和《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此外,社会其它行业应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彻底改变以往以论文数量为主的评判标准。

(二)积极构建学术范式

中国心理学协会应规范心理研究的伦理原则,要明确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伦理范式,从对象选择、开始进行调研、再到数据处理等伦理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积极构建中国心理学学术论文的伦理范式。各心理学编辑部门应成立心理学学术伦理委员会,在学术论文终审时期应最少有一个代表对最终确定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伦理方面的把关,对不符合伦理规范的学术论文应要求说明情况或作撤稿处理。

(三)学术期刊应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行业规范

学术刊物自身的学术不端最少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一是挫伤严谨治学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助长了歪风邪气;二是稿源质量急剧下降,甚至最终会抹黑自己在行业内的形象;三是编辑做了大量的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等等。因此,学术期刊要加强行业自律,首先从编辑做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切实在稿件源头把好关,诸如对存在疑问的稿件可向作者索要研究数据、参考文献;同时应保留作者基本信息,特别是邮箱信息;其次是编辑部要制定自己内部的奖惩机制,对责任编辑审稿情况,结合社会反馈对编辑的表现进行奖惩。

(四)研究者应加强自身修养

“修养是一个永远的、动态的、没有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艰辛求索、不断改造的过程”。“修养来源于知识,但学识渊博的人,修养不一定高;而有修养的人,一定是重视学习的人”。加强学习,掌握知识,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和前提。学术论文撰写也需要经过一个加强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人员应加强对国内外心理学理论、流派以及相关学科的学习,要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修养以及自身修养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培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进而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撰写更加规范、更有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论文。

[1]钱铭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伦理准则在中国的发展[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11-30.

[2]胡东原,李冲.心理实验中的伦理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2):92-96.

[3]卓潇,姚本先.学校心理学研究伦理问题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4-6.

[4]余和生.警惕学界“一文养多题”的不正之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5.

[5]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017-07-14

徐礼平(1985-),男,江西南昌人,遵义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B84

A

1672-2086(2017)03-0051-03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范式心理学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