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对执政党的挑战及对策

2017-03-11 10:08董一冰
理论探讨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执政党

董一冰,刘 静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2.武警警官学院 政治法律系,成都 610213)

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对执政党的挑战及对策

董一冰1,刘 静2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2.武警警官学院 政治法律系,成都 610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巨大的新变化,这给执政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高执政党思想认识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尤为必要,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执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我国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在历史的洪流下显现出巨大的新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给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同舟共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凝心聚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呈现出的新变化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不同阶级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了革命中的敌友问题,指出革命取得胜利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正确了解和把握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地主阶级土崩瓦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实现了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切具有剥削性质的阶级也由此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成中国社会主要的阶级基础,同时还包括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随后也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即理论界提出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一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社会变革从此拉开序幕,计划经济体制条框被打破,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迈进。同时,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重返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苏对峙、日本的战后崛起等事件,使得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判断,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相对和平的环境,不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因此,中国要把握住这一时期的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三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1.工人阶级的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情况也发生深刻改变。第一,工人阶级数量不断攀升。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新的就业力量,加之我国农民走出土地,涌入城市,使得我国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壮大,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第二,工人阶级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事业发展迅速以及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活动,使得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劳力由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步向脑力劳动转变。同时具备高素质以及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特别是掌握尖端知识和技能的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用聪明才智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第三,工人阶级从业结构更加优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由此也出现在这些企业从业的职工群体,产生了“农民工”这一新工人阶级人员。同时,从业工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幅度增加,并且超过第二产业人员数量。工人阶级的足迹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而是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结构更加优化。第四,岗位流动速度加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步得到调整,原来计划体制下的“铁饭碗”被打破,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明显减弱,自主择业权灵活发挥,劳动者完全可以遵从主观愿望,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工作,因此,岗位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2.农民阶级的新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同盟军,才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率极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政治上,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诉求,是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的拥护者,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的从业方式已经摆脱单一种植业而逐步向更广的领域延伸,有的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自己开办企业或者成为个体工商业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力量。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的各行业中服务,成为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转变成城市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处于城市郊区的农民已经实现身份的转变,成为市民。可以说,新时期农民阶级的众多变化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它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3.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先进的觉悟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认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社会地位大大提高。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出来工作主动请缨,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要振兴,首先要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一种空气,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年8月底,他牵头组织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几十名在“文革”期间遭受摧残和羞辱的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重新恢复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听取他们对发展科教事业的意见,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知识、人才的作用,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恰恰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往往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创造力。在当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不断壮大,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知识人才,而他们在政治、社会上的地位会得到更大提升。

4.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原有社会阶级阶层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条件的产物,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受到重视而日益发展壮大。他们当中有的是从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阶级阶层中分化出来的,有的完全是新的群体,其身份角色趋于重叠交织,人员分类细化,但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快速成长的一支新生力量”[3]。主要包括以下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提升,是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主要因素,他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据不小的比重。新的社会阶层凭借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所创造出社会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大多数新阶层人士,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勇于开拓进取,不但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为劳动者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建设。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给执政党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各种问题交织、矛盾凸显,错综复杂。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在给社会带来发展活力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消极和不稳定因素,给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带来新的挑战。

(一)对执政党社会基础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工人阶级作为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为无产阶级利益争取生存和发展利益。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4]这表明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党把农民阶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中国共产党了解农民阶级历来的最大愿望,帮助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广大农民阶级的拥护,由此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写入宪法[5],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党执政兴国最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中,随着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入和调整,原有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模式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产生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逐步拉大,受影响最深的正是作为执政党社会基础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他们成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工人阶级中的大多数从事社会中最苦力的工作,却领取份额较低的报酬,因为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大批从业人员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沦为下岗工人,失去生活保障。而农民仅仅依靠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来维持生计,因现实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之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普遍降低,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降低,导致农民阶级成为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影响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度以及政策决策的话语权,作为占大多数人口的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已经成为社会阶层序列中的最底层。随着这种程度的不断加深,他们的利益诉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改善,政治参与热情会降低,从而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同时会影响他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和拥护,使党失去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稳定。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产生的社会阶层群众通过自身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创造出巨额的社会财富,在增加国家税收、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经济地位相对强大,加之阶层规模的日益壮大,使得他们以维护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希望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表达利益诉求,提出政治要求。比如,有一些企业家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成为人大代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正确权衡这些新阶层在政治上的先进与否,判断他们是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建设者和坚定追随者,从而不断壮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是我们党不得不清醒面对的艰巨任务。

(二)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动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改变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同时,多元化的价值思想冲破闸门不断涌现,充斥着不同阶级阶层人们的头脑,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生活中的诸多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对执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间经济层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使得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趋于频繁,西方敌对势力更加紧对我国的文化渗透:第一,运用电视、广播、音像等媒体资源透过网络平台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击垮政府官员思想防线和瓦解青少年的思想意志;第二,以文化商品为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向中国群众灌输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其中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是“美国大片”;第三,通过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国际会议为幌子,向高级知识分子、研究人员等社会精英群体渗透其文化价值理念,意图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我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势。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新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军队非党化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部分阶层民众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冲击下产生信服和认同,过于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达到空前的状态,强烈要求自己的利益价值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而金钱利益观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先考虑因素,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思想观点背道而驰。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各阶层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大、贫富悬殊等现实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基尼系数多年居高不下,使得贫困阶层失去对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的社会心理逐渐变得失望、抱怨、抵触。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不正当手段挑战市场规则,甚至挑战国法行规,利欲熏心,生产售卖假冒伪劣产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二代因受整个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其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主人翁意识已变得淡漠。所有的这些表现都对我党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新的社会阶级阶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信仰的缺失,执政党能否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迅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而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就会面临失去社会主义方向的危险。

(三)对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与执政党基层组织环境纷纷出现新的变化,因而二者的关系之间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确切落实的最基本单位,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绝不能松懈。

新的社会阶级基层的新变化,使得新阶层的组织建设工作发生变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原有的建立在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组织中的垂直组织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突破行政关系的约束,不再依据党政机关模式来确立党组织隶属关系,而是受市场机制影响发生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大量涌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因缺乏指导与支持或者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说明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是非常薄弱和不完善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某些企业中党建意识不强,敷衍的心理占主要地位;党组织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制度不完善,对于上级文件传达不及时、学习内容过于空泛;党员服务意识淡薄,过于维护领导权威和自身利益;经济前景的转变,使得部分党员看到商机,纷纷下海经商,使得地方基层组织党员队伍逐渐分流,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一些党员长时期与党组织失联成为挂名党员,对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新时期的农民阶级文化程度大幅提升,流动性加强,使得部分在外务工的党员农民找不到组织,无法按时参与基层组织生活,同时村委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书记和党员的知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观念滞后、年龄较大,组织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求,有的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甚至形同虚设。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对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考验,需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

(四)对执政党阶层政策制定的挑战

改革开放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抓阶级斗争,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阶层决策也存在错误的、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党在之后的一些执政决策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随着新时期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执政党制定阶层政策所面临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必须兼顾好各阶层的现实利益和需求,这也构成新时期对执政党的另一挑战。

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较之前有所降低,而从中分化而来的新阶层人群因其质量优势促使其社会地位明显升高,但是我国在制定和实施阶层政策时的考量并未因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现有政策尚存在不足,某些阶层的利益并未得到很好的维护。比如,农民工群体并未因其庞大性而受到应有的社会关注和扶持,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最底层劳动者,从事着社会上最辛苦的、最肮脏的工作类型,却并未获得应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工会排斥他们,甚至连基本的国家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也并未享受到。“农民工”这些城市设施的建设者在医疗、保险及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难以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长期以来他们成为“被遗忘的孤者”而边缘化。基于现实的民生改善政策,执政党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存在的严重性,顺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阶层政策,维护好各阶层的切实利益,否则社会和谐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从谈起。面对新阶层群体的政策要求,如何维护好这一批人的利益,纠正部分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制定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也是摆在党面前的一大难题。再者,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比例不合理,呈现“金字塔”形,工人阶级处于最底层而且占据较大比例却拥有最少的社会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在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存在政策缺失,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享受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党和政府应该仔细考量政策缺失的关口,考量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平衡,适时调整和完善,催生一系列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应对挑战的执政良策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日益凸显,而旧的社会政策、约束规范以及利益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各阶层群众的发展需要,执政党必须认清这一重大挑战,加强和改善执政理念,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做出努力,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构筑党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必须认清形势,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规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6]。以满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利益分配失衡。首先,我们党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制度和机制,听取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拓宽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不断满足各阶级阶层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党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低等收入水平,促进国民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优化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再次,重视对国民的教育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鼓励群众投身不同形式的学习,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制度和培训体系,帮助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从未停歇,不同的社会思潮的涌入深刻影响着党和人民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判断。“执政党亟需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论断来弥合不同阶层群众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支撑。”[7]

自党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走向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尤为迫切和必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8]党员干部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理性认同和把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我党历来的革命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站稳政治立场,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筑起牢固的思想长城。同时要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重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众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心、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宽党组织的辐射范围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因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它起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宽党组织的辐射范围,密切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联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实到各社会阶层群众中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党组织建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阶层也伴随着其发展而产生,但不得不承认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发挥。因此,要重视党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组织建设,根据其发展特点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党章、党规要求定期发展党员,按时收缴党费,必要时要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健全党组织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好企业职工群众的利益。其次,推进地方社区的党的组织建设。随着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社区的工作和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推进其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水平势在必行。做好党员转出转入手续,对辖区内的党员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定期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发挥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优化阶级阶层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新时期,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变化,党在制定阶层政策层面上,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突出矛盾,激发不同利益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制定政策要从满足不同阶层的特殊性出发。每个阶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工人和农民在需求上是有一定差异的,要看到这些不同之处,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阶层政策。其次,制定政策要体现公平性。各阶层群众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坚实力量,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政策制定时不能偏重某个阶层、忽视某个阶层,而应在平等合理的基础上做出符合阶层利益的政策。再次,要扩大中间收入阶层的比重。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该扩大的中间阶层并未扩大起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打破区域界限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各阶层劳动者能够自由流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促进不同产业人员的合理比重,增加全民收入水平,促进中间阶层人群的壮大。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 聂剑.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管理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8-43.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9.

[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6.

[7] 李建柱.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46-5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154.

〔责任编辑:王华薇〕

2017-03-30

201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项目“刘少奇廉政建设的方略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课题培育项目“习仲勋执政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GP2017004)、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2015年规划课题“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LS2015020)阶段性成果

董一冰(196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党建研究;刘静(1989—),女,山东日照人,助教,从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D25

:A

:1000-8594(2017)05-0145-06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执政党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