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

2017-03-11 09:56魏李飞
辽宁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陶行知

◎魏李飞

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

◎魏李飞

德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关于人的培养的德育目标,到爱国与爱人的德育内容,在实践中进行、在集体中开展、与美育相融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策略,两人的德育思想有着诸多共同点。它们对于当今中小学校德育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启迪:教师真心关爱学生是德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加强师德建设是德育活动开展的强劲动力;集体作用的发挥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路径;深化家校合作是德育活动持续的有利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德育;中小学

在二十世纪的中外教育家中,有两位被誉为“爱的教育家”,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未消失。一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中,德育问题是重心,从两人德育思想的比较中发掘共同点并总结经验,能为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

(一)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将培养真正的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作为自身的德育目标。何谓真正的人?关爱同情他人、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等都是真正的人所需享有的品质。他认为,德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学生从小厌恶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界线,避免对他人的不幸不予理睬而只顾自身的利己主义。教师应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无论在何处生活都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份子,彼此间应相互关爱与帮助。为此,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某教师收到了一位老教师的来信:在海边小镇有个叫伊拉的女孩,她得了重病在家卧床不起。小女孩唯一的亲人便是奶奶,等奶奶上班后,便只剩她独自一人待在家中,而且往往就是几个小时。伊拉原来很喜欢画画和看故事书,但现在她不仅拿不动画笔,也很少看故事书。老师将这一切讲给孩子们听,大家决定一块帮助伊拉。写信、画画、编写故事,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尽心地为小女孩减轻忧愁。几天后,大家收到了奶奶和伊拉的回信……在此事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同为不幸的伙伴分担忧愁,在实践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同情心。

(二)培育真人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德育目标的体现。所谓“真人”就是具备完美人格、渊博知识及高超本领,讲真话、办真事、求真知、为真理而奋斗之人,它最初源于庄子对关尹和老子“古之博大真人”的评价,陶行知对其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为培养“真人”,陶行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育为首、修身为本、知行统一的主张。德智体美劳是构成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五个基本要素,虽然五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陶行知仍坚持将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因为道德乃人之根基,若根基一坏,其他皆为枉然,且可能背道而驰。

无论是培养真正的人,还是造就真人,都是两人道德理想的体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社会现实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在各自的热土上探索着德育的前进方向,虽然在具体的内容上有所差异,但两人关于德育目标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爱国主义已成为两人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培养新型苏维埃公民,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们前往英雄牺牲的革命圣地,去真切感受对于祖国的那份责任;他在学校的墙壁上精心设置各类标语,使学生们时刻感受到那份浓厚的爱国情怀,“少先队员,共青团员,请你在这里停一停!请用片刻静默在追念我们,我们牺牲是为了你能幸福。”“当祖国面临灾难之时,我们每个人都能奋起不顾,英勇战斗,你是否已决心为祖国献出全部力量”等等;他还为各类战斗英雄及无名英雄们设置纪念日,与全校师生们共同追念他们的事迹。

在“爱满天下”的大前提下,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背景下,陶行知亦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国家民族的独立是个体自由的保障,当国家遭受灾难时,民众应挺身而出,为了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陶行知始终在德育中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二)关爱他人

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由于人的社会性,两人都极度关注在德育中培养学生对于他人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别人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教师应教导学生珍惜他人的爱并主动地去关爱他人,因为爱护他人,这是道德的核心。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敏锐道德情操的培养,即敏感性与同情心等的养成。其实,关爱他人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为孩子在精神上给予他人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基于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孩子年幼时期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最为有利,因为此时他们对他人的痛苦反应尤为敏锐。

关爱他人的思想到了陶行知这儿,更是被提升到了爱民的高度。作为最早关心农民问题并亲自深入农村的实践者之一,陶行知有着强烈的平民意识,对于普通大众,尤其是贫苦民众有深刻而浓厚的情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他也极其关注学生爱民意识的培养。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继承,也与当时民族危亡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三)责任与奉献

真正的社会公民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乐于奉献,两人的德育思想中就有相关内容的叙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是道德的四要素,在德育最精细的问题中,有一个最脆弱的问题,就是个体在自身良心面前培养责任感的问题。如果能让一个犯了不道德行为的人,自己用良心责备自己,便可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为此,他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老师与学生们到森林去远行,途经一片草原,遇见一口清泉,疲惫不堪的学生们都想喝,但此时老师教孩子们要克制。于是,孩子们都坐下休息,一时谁也没到水边去。老师告诫大家,“如果大家都挤到水边,彼此头碰了头,这是有辱人格的。我们谁也喝不到水,最好让女孩子们先喝。”身材魁梧的托里亚没有去喝水,老师问他原因,他答道,“想喝,但不急于去喝,更多的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旦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甘于奉献,德育便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陶行知也崇尚奋斗奉献精神,他还将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坚信,只有当每个个体都积极奋斗并乐于奉献,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社会才有未来;只有当每个公民都为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并甘于奉献自身的力量,原本弱小的国家才会变得强大,社会才会变得和谐安定。

三、形式多样的德育策略及方法

(一)在实践中进行

与传统德育模式多以说教为主不同,两人都主张在实践中进行德育,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教授学生真正的为人之道。苏霍姆林斯基就鼓励在进行德育时,要带领孩子们到思维的源地——大自然中去旅行,花园、池塘、养蜂场……这些在孩子们眼中的神奇之地,往往会萌发他们成为一个有学识之人的愿望,进一步唤起求知欲。于是,旅行、野营、自然课等成了帕夫雷什中学的特色,成为了苏霍姆林斯基开展德育的重要实践活动。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德育实践思想的重要体现。他认为,对于德育而言,教与学及做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彼此相互作用与联系。与王阳明等历史大家所倡导的“知是行之始”传统观念不同,陶行知主张“行是知之始”,强调行是知识获取的源泉。有一次,陶行知将坏了的手表拿到钟表店修理,修表人要一元六角修理费,他请求修表人能允许他改日领着孩子来看他拆表。第二日,他带领四五个学生一同观看修表人拆修并组装手表。事后,他又专门买了一只手表以及修表的工具,供大家拆解组装。几日后,孩子们都能像修表师一样好而快地完成拆表及装表工作。由此他认为,社会各处都能获得一种技能,在这个例子中,教室变成了钟表店,教师换成了钟表匠,而一元六角便是学费。实践,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更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

(二)在集体中开展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更好地获得德育效果,两人都提倡在集体中开展德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中要防止学生们精神空虚、轻率,使其关心同情他人,集体主义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为此,他也举了一个集体教育的例子。老师打算带学生们到郊区去旅行,并且大家已准备了多日,一切都已就绪,可突然发生了不幸。一年级学生加利娅的父亲得了重病,送进了医院。怎么办?可以让孩子们丢下别人的不幸不管,因为旅行的快乐自会挤掉一切。但这位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向孩子们解释,加利娅承受着家中多么大的不幸,如果大家去旅行,她会怎么想?孩子们很难放弃自己的愿望,但他们更清楚自己的快乐是以丢下同学的不幸不闻不问为代价的。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推迟这次旅行。通过与集体对话,以集体的力量来感染个体,有时在德育过程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集体主义与德育,陶行知同样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倡导并亲自践行这一方法。“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儒性思想的有效药剂。”在集体中开展德育活动,同伴间相互督促与学习,在克服个体陋习的同时,亦能培育健康向上的团体文化,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与美育相融合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的重要内容,德育与各育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促成真正的人。两人都倡导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借助美育的巧力来更好地实行德育。其中,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身上主要体现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项艺术类兴趣活动、鼓励学生阅读与进行创造性活动等。在帕什雷夫中学,无论是教室内、走廊外,还是拐角处,都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布置,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苏霍姆林斯基还倡导思维教育,他认为,只有当孩子的思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课堂所学或正在学习的东西时,他们才会成为乐学好问、勤奋自主的学生,而大自然便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场所。为此,帕夫雷什中学每一学年都有60课时的思维教育,每一课的主题都与自然紧密相连,如《蚂蚁与蜜蜂的生活》《冬季花园里的动、植物生活》等。

陶行知也认为,在德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校环境及艺术教育的功效。在校址的选择上,他就要求“一要雄壮,二要美丽,三要阔大,四要富于历史,五要便于交通”。之后的晓庄学校便建造在山峦秀丽、景色宜人的老山脚下。当然,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他也始终坚持美的原则。虽然校舍都是土墙茅草屋,但都整洁有致、朴素庄严。与此同时,陶行知还在学校中开设了相关的美育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美育活动,这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四)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构成了每个个体一生的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时限更为长久,而且在早期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内,其影响也更为巨大。两位教育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进行德育时仍不忘结合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要增强精神与心灵上的沟通,避免一味强调物质基础,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爱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德育活动创造有益的环境,增强德育的效力。此外,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家长每年都会应邀参与学校的“父亲节”“母亲节”“书籍节”等活动,这加强了孩子同父母精神上的交往。在这些活动中,父母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与才能,孩子们也能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

陶行知也十分关注家庭教育,他认为,“人格教育赖于六岁之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六岁以前是培养儿童人格的关键期,在此家庭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家庭教育亦意义重大,家长们应以身作则。为此,他特地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儿子,十分酷爱赌博,他的母亲为此而训斥他。不过,之后他的母亲却悄悄地跑到邻居家去赌博,儿子在窗内看见他的母亲赌博,于是也到别处去赌博了。如果没有相应家庭教育的保障,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很快便会消亡殆尽。

四、两者德育思想对当下中小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启示

(一)真心关爱学生

儿童对于影响其感情的各种现象具有极大敏感性,教育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孩子脆弱的心灵,因此在德育中要巧妙地运用情感教育,并坚持真心地关爱学生。这种关爱不只是口头上的问候,更要体现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让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关怀。在生活中,有些事在大人眼中或许并非什么大事,但孩子们有自己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深入,体验他们的真实情感。当孩子前来诉说自己的不悦情绪时,为的是使自己的感受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得到反响,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倾听与关注,而非一味地指责与冷漠。

(二)加强师德建设

除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师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对于学生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率先遵守学校及社会的相关行为准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当今社会,部分教师对学生说一套,自己又另做一套,更有甚者,所作所为已超越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些都使得教师的德育权威性受到了极大损害。理想德育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继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同时,也应紧抓师德建设。

(三)发挥集体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团队合作意识,在德育中集体的作用亦不容忽视。相较于个别教育,在广度与效率,以及涉及自尊心等问题的处理上,集体教育有着一定的优势。而且在集体中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同伴间的监督与模仿积极性,相互督促与学习,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各有利弊,教师应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而加以选择。

(四)深化家校合作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地不断发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共识。德育是一个持续性的漫长过程,儿童早期所受到道德观念等的影响会对之后的学校德育产生重大作用,家庭教育是这段早期教育活动的核心。此外,在孩子入学后,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延长德育的持续性与生命力。除了定期举办家长会、进行家访等活动之外,成立名副其实的家长委员会、家长教育学校、设立家长活动日等都是深化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赵静)

魏李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